Parables – Chinese

Week 1

1. 打開耶穌的比
馬可福音 4:10-12, 33-34

根據統計,聖經福音書中記載了大約 35 至46 個耶穌的比喻。 其中許多比喻不止出現在一本福音書中,出現的次序也不一定相同的,並且敘述的方式也有些許不同。 舊約也包含了許多比喻來說明通過先知和其他人所傳遞的信息。 但什麼是比喻? 基本上,它是一個取材於日常生活的故事,用來說明或描述一個觀點或道德問題。 例如,耶穌從捕魚、農業和家庭關係中舉出例子,使所有聽到的人都能有共鳴而容易明白。
除了比喻之外,耶穌也使用明喻、隱喻,寓言及文學。為了能夠更簡化地去解釋可能是複雜的想法。 在這新的一個系列中,我們將專注於比喻以及它們如何應用到我們今天的生活中。 有時社會和歷史背景會使一件事情/一個教導的含義變得模糊不清,例如耶穌評論說聰明人不會把房子蓋在沙子上,但在澳洲幾乎每個人都這樣做! 在另一処,他談到將葡萄酒放在一個由皮革製成的容器中,而我們使用的是瓶子。 有些時候,我們似乎覺得有必要讓比喻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具有特殊的含義時,我們有可能把事情複雜化了,真正要表達的可能就只有那麽一個要點。 事實上,門徒們並不總是明白耶穌所説的比喻,在馬太福音 15 章我們讀到,‘彼得對耶穌說:“請把比喻解釋給我們聽。” 耶穌說:“你還不明白嗎?”。 看來,耶穌有時會用比喻來引發問題或進一步的討論,所以耶穌故意讓他們不明白。
耶穌是一位溝通大師,祂常常說故事並參與各種對話,其中大部分都包含“教導”。 祂保持著一個大原則就是每句話盡可能地精簡,且說得每個人都能聼明白,祂沒有試圖用複雜的詞語和技術性的話術好像爲了要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是確保那些需要理解的人能夠理解祂的教導。祂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也從聽眾的文化和歷史中汲取靈感,祂可以與律師和學者交談,同時也可以與未受過教育的農民、漁民和僕人溝通。馬太福音只記錄了五篇耶穌所傳講的信息,如果你大聲地朗讀出來,並不會花很長時間!其中最著名的是登山寶訓,它佔據了馬太福音第 5-7 章。在祂的信息中,祂激發、挑戰、教導和鼓勵祂的聽眾,祂在山坡上、在船尾、墓碑之間和猶太教堂中講道教導,祂的原則始終如一,就是關注聽眾的需求。
事實上,耶穌傳達天國好消息的方式幾乎在所有方面來看都與我們今天的體驗不同。 祂的信息傳達可分成兩個方面來看,第一是在垂直的(由上至下),祂聽到天上的父親的聲音,並祂與天上的父親之間所培養的關係; 第二是橫向的(由左至右)是祂和祂的聆聽者之間的關係。 祂認識他們,理解他們,並生活在他們中間。 祂走他們走過的地方,吃他們吃的地方,經歷了他們同樣的快樂和磨難。 耶穌有話要說,因為祂和祂父親的關係密切,且祂可以向聆聽者説話,因為祂和他們有關係。 只有當我們不斷地培養這兩種關係時,我們才能讓那些願意聽到的人清楚地聽到那天國好消息。

1. 你最有可能從哪些方面聽到聖經的真理?
2. 用聼故事(相比説教式)的方式來學習,對你來説有多重要?
3. 耶穌很少站起來傳道,你認為這是為什麼?

 

 

2. 保留鹽味
 
馬太福音513
 
在當今的語言中,說某人很鹹表示他們因為被取笑或被弄得尷尬而感到難過、憤怒或痛苦。這也是一個人感到被孤立或受到傷害的特徵(來自城市詞典)。當然,當耶穌將祂的聽道者描述為要作保留鹽味的鹽時,上述並不是祂的意思。
 
這句話出現在耶穌的登山寶訓,祂後來在祂的事工中在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用了同樣的描述。祂從一個比喻開始,也就是說,祂說了一些關於聽道者的事,這些事並非字面上的意義,但也許是他們的特徵。在這種情況下,他說“你們是世上的鹽”,不是說他們也許是或可能是,而是他們本來就是。作為猶太聽道者,他們是國民的一部分,應該對所有周圍的國家產生影響,就像鹽對它所用於的事物產生的影響一樣。
 
耶穌的聽道者很清楚鹽的特性。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它一直被用於調味和保存食物。它還用於鞣製、染色和漂白,以及生產陶器和肥皂。在聖經中鹽被提到 40 次,它被用於立約、交友、調味、防腐和作爲一種交換方式。它也被用於獻祭,以潔淨並象徵新的開端或新的開始。主要和最熟悉的用途是保存和防腐。所以耶穌用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東西來表達祂的觀點。
 
然後耶穌談到了另一個具體用途——調味。在它的所有用途中,這可能是我們最熟悉的一種。我們知道(也許)它是防腐劑,也可以用來保持游泳池的清潔,但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將它放入食物中調味。但是,鹽若失了味,那它有什麼用呢?它不再是真正的鹽了,它只是一堆無用的白色晶體。在溫度達到冰點的地方,通常會在結冰的道路上撒上鹽以加速融化,這可能不是耶穌所說的“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
 
食物中沒有鹽會使它變得乏味或無味,就像我們在社區中應該帶來生命和活力一樣。它應該有所作為,這就是耶穌要表達的意思。以色列人應該對他們所在的社區產生積極的影響。他們使用鹽作為防腐劑,當用於肉類時,它可以防止腐爛,但如果它失去效力,肉就會壞,如果不扔掉,就會導致疾病。他們還用它來改善食物的味道,他們在更廣泛的社區中應該改善社區的“味道”和品質。但是,如果他們不做這些事情怎麼辦?如果繼續朽壞怎麼辦?如果他們不在中間,沒有人會注意到嗎?那他們還不如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
 
耶穌對猶太聽道者所說的話對今天的教會來說也是真實的。我們是鹽,但我們失了味嗎?如果朽壞在我們的社會中蔓延,是因為鹽失了味嗎?教會是否因為不再改善周圍環境,無法阻止朽壞蔓延而面臨被拋棄、被踐踏的危險?
 
1. 教會在哪些方面可以成為你社區中的鹽?
 
2. 你怎麼才能有鹽味呢?
 
3. 教會是否有失去鹽味的危險——如何才能阻止朽壞?

 

 

一直發光
馬太福音5:14-16

當耶穌繼續祂的布道時,祂用了另一個比喻,現在祂告訴祂的聽眾,他們是世界的光。祂又一次談到以色列在列國中應該做的代表。以色列要成為光,吸引在黑暗中的人,也要照亮道路,叫人看見自己該往哪裏走。
許多年前,珀斯市贏得了「光之城」的綽號,是因為1962年,美國宇航員約翰·格倫駕駛「友誼7號」宇宙飛船環繞地球飛行,飛過珀斯上空時,個個居民都打開燈,用手電桶指向天空歡迎他。格倫說,從太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座亮著光的城市,所以珀斯以「光之城」而聞名於世。再多的黑暗也無法熄滅這光芒,即使從太空中也能看到這座城市。
在長途旅行後的夜晚,城市的燈光就像是在歡迎旅行者的到來,並且也是對他們疲憊身子的鼓舞,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已經接近旅程的終點了。人們被光所吸引,以賽亞寫到彌賽亞未來的誕生,那些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將看到巨大的光,黑暗將消失,希望將到來(以賽亞書9)。耶穌的聽眾意識到以賽亞的話,他們明白以色列作為上帝的選民將成為那光,照耀黑暗,給列國帶來希望。
耶穌接著補充了他的比喻:一盞燈給房子帶來的光明;在那個年代,人們用油燈,他們需要充足的油,並有一根燈芯,或一塊布,一端浸在油裏,另一端點燃。油會被吸進燈芯,一直燒到油用光為止。但是,不管這盞燈有多好,如果被罩住,它就沒有用了。如果你想讓你的燈發揮最大的價值,你可以把它放在盡可能高的地方,這樣它就可以照亮更大的區域。
耶穌並不是在暗示我們應該比周圍的站的高,而是說我們應該容易被人看見(尤其是好的品格與行為)。就像鹽的例子一樣,耶穌沒有說他的聽眾,應該或可以成為光,而是他們就是光。在以弗所書5:8保羅寫道:「你們從前原是黑暗,但如今在主裏就是光;你們要像屬於光的兒女行走」。在腓立比書2:15中說:「好使你們成為無可指責、純潔無偽的人,在這扭曲、敗壞的世代中,做神毫無瑕疵的兒女;在這世代中,要像星星的光輝一樣照耀在世上」。
以色列作為一個國家並沒有給世界帶來光明,沒有驅散黑暗,也沒有給其他國家帶來希望,耶穌提醒他們,他們有責任。他們要行善,看到他們的人就將榮耀歸給父神。上帝呼召我們也這樣做,做善事,服務社會,富有同情心和仁慈,做慈善和仁慈的行為。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非常註意我們的行為。我們的生活應該是好的榜樣,沒有瑕疵,無可指摘!當然沒有人是完美的,但這應該是我們的目標。
正如保羅所指出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扭曲、乖謬和腐敗的世代中,我們要在其中發光,給人希望,吸引人歸向神的光。以色列國要像一座山上的城,教會也要如此。一個光明之城,為迷失和困惑的人提供希望,為疲憊的人提供休息的地方。

  1. 你認為在你所在的社區中,你會像一束光一樣脫穎而出嗎?
  2. 教會有否為世人提供一個尋找希望和安息的地方?
  3. 你的社區能看見你的教會所散發的光嗎?

 

4. 你的根基如何?

馬太7:24-27

當耶穌結束登山寶訓時,他作了最後的說明。是以兩個建房子的故事開始,實際上是關於建造房子的地基。一個建造者確保了他的地基穩固,而另一個卻偷工減料承受風險。

這兩個建造者都付出了同樣的努力,沒有跡象表明其中一個比另一個更熟練,或者使用了更好的材料。然而,當暴風雨來臨時,其中一座房子經受住了考驗,而另一座卻倒塌了,淹沒在洪水中。在耶穌的比喻中,他區分了建立在磐石上的根基,和建立在沙土上的根基。在西澳大利亞,大多數房屋都建在沿海平原或東邊的達令斯卡普。在沿海平原,幾乎沒有岩石,只有石灰石,這不是理想的地基。在早期的房屋建造中,房屋通常建在挖入地下的樹樁上,但現在它們通常建在壓實的沙墊上,以產生堅實的地基。智者建在沙上!在岩石上建造太難了,也太昂貴了。

那麼耶穌的比喻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呢?在耶穌傳道的地方,由沙子組成的區域容易發生洪水,通常是乾涸的河床或稻田。夏天的時候,它們看起來很堅硬,是很堅實的建築地基,但是當雨水從山上流下來時,它會淹沒這些地區,沖走沙子和上面的任何東西。路加在路加福音6:47-49中記錄了同樣的比喻,指出智慧人在沙子裡挖,直到找到基岩,他就在基岩上建造。耶穌是在指出,無論我們如何努力過美好的生活,甚至是遵守宗教習俗,如果我們沒有正確的基礎,我們將無法抵禦不可避免的風暴。

正確的基礎不只是聽(或讀)神的話,所有的“建造者”都這樣做,而是對這些話做出回應,或者按祂說的去做。有許多人知道聖經在說什麼,但他們覺得自己能夠選擇接受哪些部分,忽略哪些部分。從外面看,在美好的日子裡,耶穌比喻中的兩座房子看起來可能是一樣的,甚至可能建在沙子上的房子看起來更好。在地基上省下的錢本可以用來使建築更有吸引力,還可以增加一兩個房間。它們本來可以肩並肩站在一起,一個比另一個更引人注目,但當暴風雨和大風來臨時,考驗也來了。哪一個能抵擋住這樣的衝擊呢?1996年,8名登山者在攀登珠穆朗瑪峰時遭遇了猛烈的暴風雪,結果死亡;記者陶德·伯吉斯(Todd Burgess)在評論這場悲劇時寫道:“如果不是這場風暴,登山者可能會歷經艱險而脫逃。但這場風暴暴露了他們的弱點。”

你可以是一個熱心的聖經讀者,定期去教堂禱告,但除非你的根基是聽從和順服你所讀的東西,否則它會讓你失望。不要走捷徑,也不要冒險相信上帝的話,要照建築師的話去做,建立堅固的地基,這樣當暴風雨來襲,衝擊你的房子時,你才不會動搖。

1.    你的基礎有多牢固?
2.    在你遵守神的誡命之前,你需要知道它們,你對祂的話瞭解多少?
3.    你如何判斷你可以忽略神話語的哪些部分?

 

 

5. 破損的衣服與舊容器
馬太福音 9:16-17; 路加福音 5:36–39

耶穌在教導和治癒人的路上遇到了稅吏馬太Matthew,就邀請他來跟從他。耶穌在馬太家作停留,並跟他和與他同行者們一起吃了一頓飯。馬太的處境冒犯了猶太人,作為一名稅吏,他為羅馬政府服務,他的行業裡許多人都很腐敗,總是收取比該收取的多,耶穌會享受和這些人在一起的概念是很難被接受的。這是否引出了他們隨後提出的問題或者他們是否在以另一種方式挑戰他的可信度尚不確定,但有人問耶穌,當施洗約翰和他的追隨者堅持要禁食時,為什麼他和門徒們卻進食跟玩樂。
耶穌簡短地回答說,在新郎來之前進食是合理的,但當他出現時,則是慶祝的時候。通過這樣說,他自稱自己就是他們一直在等待的新郎。然後他立刻講了個有兩個主題的寓言,首先,他談到了舊衣服。這可能是指貧窮的婚禮客人需要為這慶祝活動修補衣服。然後他談到了酒的皮袋,再次指的是婚宴上需要準備的新酒。
在衣服和酒這兩個主題上,都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衣服破了,需要補一補,但問題是如果用一塊新布料補在舊衣服上,洗的時候就會縮水。新布料會拉扯舊衣服,新的縫補和衣服都將損毀。當新酒生產出來的時候,其中一部分會被放入一個用山羊皮製成的容器中。新酒還沒有發酵完畢,在山羊皮裡就會繼續發酵。問題是酒會膨脹,酒皮也會膨脹來容納它。如果使用舊皮,它沒有彈性,不能膨脹,相反的,皮會脹裂,酒就會丟失。
耶穌描述的是,如果把他所宣布的天國的新酒倒在舊有僵化的容器中,會發生什麼。他們會爆裂。同樣地,新的王國也不是舊制度和做事方式的新的縫補布,需要新的材料來製作適合慶祝活動的衣服。最近幾年,有許多書都寫了關於需要有新皮袋來裝聖靈的新酒。他們的論點是,舊的結構是不靈活的,他們已經變得僵化,如果用調整去滿足新事物的需求,他們會壞掉,變的無用。毫無疑問,這個建議是有道理的,以同樣的方式,試圖修補舊有磨損的東西是不會令人滿意的。
對於結構和組織來說是正確的,對於作為個體信徒的我們也是正確的。希望透過簡便的縫補布塊去完善修補是行不通的。保羅告訴我們,我們在基督裡是新造的人,舊的已經死了,一切都是新的。(哥林多後書5:17)上帝不做翻新的事,祂給你一個新生命,而不是修復生命。在上帝的國度裡,生活需要一套新的價值觀、信仰和信念,我們不是試圖讓舊的變得更好,我們–或著實際上是聖靈–取代它。上帝不會用聖靈的新酒裝在你生命中的舊皮袋裡–祂需要並且提供一些完全是新的東西。

1.  教會在甚麼情況下會試圖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呢?
2.  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是什麼意思?
3.  加拉太書2:20;5:24;6:14裡,都講到與基督同釘十字架,這是什麼意思,又是怎麼發生的呢?

 

 

6. 回應寬恕
路加福音 735-50

耶穌喜歡和人一起吃飯,他似乎不在乎他們是誰,也不在乎他們認為自己有多重要,甚至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們。 有一次,他應邀去一個名叫西門的法利賽人家裡。 法利賽人是猶太人社區中的一個群體,他們以嚴格遵守法律而聞名,馬可在他的福音書中寫道:“因為法利賽人和所有猶太人除非正確洗手,堅持長老的傳統,否則不得進食,並且 他們從市場上來,不洗就不吃。 他們還有許多其他傳統,例如清洗杯子、鍋、銅器皿和餐椅。 “(馬可福音 7:3-4)。 這些法利賽人一直在挑戰耶穌,批評他的言行。
當客人坐下準備吃飯時,一個女人走近耶穌。 我們沒有被告知這個女人是誰,只是因為她有罪人的名聲,西門和其他圍坐在桌子旁的人都沒有很好地看待她。 那個時候,飯局通常是在「開放式的房子」里舉行,客人來來去去,但像這樣的女人卻很少見,已清楚知道會受到怎樣的接待。 猶太人家庭的習俗是人們躺下,或腳在身後斜靠在前面的桌子上,所以女人站在耶穌身後,在他腳下。 她立即開始往他的腳上倒膏油,然後用眼淚和頭髮擦乾。 西門對此感到厭惡,不是女人的行為,而是耶穌允許她碰他。 這無疑使人懷疑他自稱是先知。
西門自言自語時,耶穌聽見他的話,知道他心裡的意思,就用比喻對他說話。 他畫了兩個欠放債人錢的人的圖畫。 一個欠了大約二十個月的工資,而另一個要少得多,只欠兩個月的工資。 當兩個人都無法償還貸款時,貸款人放過了他們並取消了他們的債務。 耶穌接著問這兩個人中誰會更愛這個人。 西門說,欠債越多的人可能越愛他。 耶穌告訴他,他給出了正確的答案,然後繼續說,當時的習俗和法律規定,他,西門作為主人,應該通過洗腳,用香油抹頭,恭敬地歡迎耶穌進入他的家,並致以問候。 這些事他都沒有做。 另一方面,這女人已經完成了這所有習俗,甚至更多。 她也自費將油倒在他的腳上,女人的頭髮對她很重要,很少散開,但她卻用它來擦拭耶穌骯髒、發臭的腳,她離他足夠近,以至於眼淚落在他那雙腳上。
耶穌清楚地表明瞭他的意思,但毫無疑問,西門已經領會了這個資訊。 一個知道她已經被寬恕的人,而且是一件很大的事,會以感激和愛回應,另一個認為他沒有做什麼錯事,或許不需要以任何方式被寬恕的人,不會有任何回應。 耶穌告訴那個女人,她的信仰救了她,她的罪也被赦免了,而他對西門沒有再說什麼。
婦人和西門在耶穌面前都有同樣的需要,但他們的反應截然不同。 西門自以為是,輕蔑地看著這個女人,期望耶穌能把她推開。 雖然她沒有為任何人著想,但她只想表達對耶穌的感激之情,耶穌沒有因為她所做的事而審判她,而是以憐悯和愛接納了她。

1. 你認為那些犯了 「嚴重」 罪 並得到寬恕的人比那些過著美好生活的人更愛上帝嗎?
2. 你知道耶穌原諒你的原因嗎? 你是否也同樣原諒別人?
3. 你是否像耶穌一樣歡迎破碎和有罪的人?

 

 

7. 誰是我的鄰居?
路加福音1025-37

這個比喻可能是耶穌所講的所有故事中最著名的一個,它大量地引用了在我們的社區中不常見的人物。 而不是試圖解釋故事中每個人的重要性,我們將使用今天可能具有相似特徵的個體來呈現它,我們 不可能找到完全相應的人物,但這個比喻仍然是有意義的!
 
耶穌講了這個比喻,是為了回答想捉拿他的律法師。 他首先問他需要做什麼才能承受永生,當耶穌反過來問精通律法的他 ,律法書上寫著什麼時。 他的回答是:「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 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耶穌告訴他他是對的,所以他所需要做的就是遵守這兩條誡命。 律法師仍在尋找論據,所以他問道:“那麼,誰是我的鄰居? “ 猶太人承認他們應該愛自己的同胞,但希望免於愛其他人的同時仍然做足夠的事以獲得永生。 於是耶穌給他講了一個比喻。
 
一個男人在鎮郊的路上行駛,這是一個相當惡劣的社區,有犯罪和暴力的歷史,所以他匆匆前行。 然而,他遭到了一群暴徒的伏擊,他們毆打了他,搶走了他穿著的昂貴的鞋子,外套和貴重物品,包括他的 錢包和所有的錢,信用卡和證件。 他們把他丟在路邊流血。 過了一會兒,一個牧師開車沿著這條路走,他看到路上有什麼東西,於是他放慢速度看看是什麼。 他看到那個人渾身是血,但他要去教堂了,已經遲到了,而在這個地方停車是一個艱難而危險 的地方。 “我要找個更安全的地方,”他想,“然後叫員警。 “就在這時,當地的青年牧師騎著摩托車經過,看到了這個人,心想:” 可能是喝多了,等他清醒了就會好起來的,這真的不是我的責任。 你不可能解決所有人的問題。 “說完,他繼續趕路。

就在這個人痛苦地躺在那裡,受著寒冷和傷病的折磨時,他聽到了另一輛摩托車的隆隆聲,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騎摩托車的人,但這一次騎車人穿著佈滿了補丁的黑色衣服,臉被遮住了。 非法機車黨組織自行車和騎車人從他身邊經過,但放慢了速度,轉身停在受傷男子旁邊。 騎車人下了摩托車,走近受傷的男子,用五顏六色的語言問他躺在人行道上做什麼。 現在受害者不僅受傷而且害怕,試圖喃喃自語發生了什麼,但顯然在掙 紮。 騎手在他身邊跪下並輕輕地將他扶起來,他解下自己的圍巾包在男人的傷口上,給了他皮衣夾克並給了他一些他放在摩托車上的飲料——那是酒精,但它是用於藥用的。 當那人開始恢復體力時,騎手扶著他走到摩托車上,幫助他騎在摩托車上, 用胳膊摟住他,他們就沿著馬路往前走。 在他看到的第一家汽車旅館,他停下來用自己的信用卡預訂了一個房間,他和那個男人住了一天,安排送食物和用他的信用卡支付賬單。 然後他打電話給警察,解釋了發生的事情和他做了什麼,沒有等到感謝,就繼續趕路了。
 
耶穌問,這些過路人中,誰的行為表明他們是鄰居? 律法師說:「是那發憐悯的人。 “耶穌說:”那你也照樣去行吧。 ”
 
1.         我們如何證明我們是一個好鄰居?
2.         我們有多少次讓自己的偏見阻礙了我們的仁慈?
3.         我們是否經常忙於做好事而忽略了身邊的苦難?
 

 

 

Week 2

1.大大的豐收
馬可福音41-12

播種的比喻是我們都熟悉的,我們可以從故事的許多元素中找到意義。 故事中有播種者,有所播的種子,有土壤,岩石,甚至荊棘。 但是故事的主要主題是地面和收成。
比喻中的種子代表上帝的話語(或上帝的道),播種者是耶穌,或者可能是任何一個傳播上帝話語的人。 落在路邊的種子是指那些聽到上帝的話但並不去理解或接受的人,而落在岩石上的種子是那些確實理解并快樂地接受它的人,但是當生活變得艱難時,他們就消失了。 荊棘之間的種子是指那些聽到和理解這道的人,但他們的舊生活的誘惑和興趣卻擠壓著他們,導致他們即使堅持自己所發現的新信仰,卻無法根深成熟。 落在良好土壤上的種子是那些接受這個詞並理解這道並成熟的人,就能解除許多果子。
每一個播種者都希望他或她的種子能夠發芽結果或提供收穫,從播種到種子發芽這過程涉及大量努力和成本,而播種者只希望能夠獲得她的投資回報。我們可以將此比喻應用於我們如何利用上帝給我們的資源,確保我們明智地而不是浪費地使用它們,但是這個比喻是針對那些聽到上帝的話並採取行動,種子才能成熟以至結出許多果子。
播種者的成與敗都在於最終收穫有多少,所花的時間和精力是否合理? 他可以合理地期望只要把好的種子撒在好土上,自然就會有收成。在雨水供給足夠的情況下,如果沒有收成,那麼他就可以斷定是土壤不好,而下次就選在更好的土壤中播種種子。 最初,他可能會因爲種子發芽而有成就感,但有一部分種子無法如預期地發芽,他不斷努力地栽培,如增加肥料或澆更多的水,但是最終還是無法生存,以致于前功盡棄。
爲了減少損失,播種者必須決定何時搬到另一個更肥沃的土地上。 這個比喻就好比我們致力於一個活動或計劃但最後卻沒有產生半點效果。我們繼續做著同樣的事情,一年比一年更加努力,且花更多的錢,但結果還是相同。這個比喻所要表達的信息包括,如果我們想要有收穫,我們應該確保將種子撒在良好的土壤上。再者,比喻的另一部分,就是如果我們想在與上帝的關係中成長,并且結出果子,那麼我們內心的土壤就必須準備好。
在種植任何農作物之前,好的土壤是必備的。 必須先清除大小石頭,土壤必須具有合適的養分,然後要有足夠的水幫助農作物成長。 當種子發芽時,必須將雜草除盡,以免擠壓新的幼苗,以及與幼苗爭奪土壤中的養分。任何虛假的信念和期望的“小碎石”必須從您的心中移除;任何仇恨,苦澀和不良習慣的“大碎石”都必須殘酷地消除除盡。 您的心必須交由聖靈通過敬拜被及祂的聖言親自餵養,以此您的心將得到祂所賜下的恩典泉源,如早上的甘露及晚間的小雨。 與敬虔的人一同團契將有助於將雜草荊棘排除在外,爲我們的心提供正確的增長環境,如此您將很快看到收穫並結果累累。

1.您在心裏的那片“土壤”是否是堅硬的?滿是岩石?或長滿雜草荊棘呢?
2.聖經中提到的‘一百倍的增長’對您來說是什麼意思呢?
3.您是否有經歷投入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卻沒有效果的事工呢?

 

 

2. 深夜來客
路加福音11:5-13

如果你度過了漫長的一天,終於設法讓家人安頓下來,把房子收拾好,為第二天準 備好一切,那麼是時候上床睡一覺了。 你最不想要的就是被敲門要食物的人吵醒。 然而這就是耶穌選擇教導門徒禱告的例子!
 
這位不受歡迎的客人是那個人的朋友,他准備把他從睡夢中叫醒,以考驗這段友誼。 客人的一個朋友剛剛從長途旅行回來,沒有東西給他吃。 猶太網上圖書館在談到待客之道時說:「當一個人知道陌生人餓了或需要一個放鬆的地方時, 這是一種法律義務。 “這個人不是陌生人,而是朋友,他可能覺得自己有更大的責任。 先前睡著的人卻沒有睡著,叫他離開,讓他休息。
 
但這個人還是堅持要,最後他的朋友起來給了他想要的東西。 這是一個關於禱告的比喻,有些人從中看出,上帝不願滿足那些求衪的人的要求,但如果他們足夠 糾纏衪,衪最終會滿足他們的需求。 這不是故事的內容。 在聖經的一些版本中,“堅持”這個詞也被翻譯為“ 勇敢“或”沒有羞恥“。 這個想法是,提出請求的人更關心的是他的要求得到滿足,而不是他的朋友對他的看法。 為了給客人弄到麵包,他不會尴尬到打破社會習俗或被指責不體諒他人 ; 他甚至會冒險疏遠他的朋友。 能打動神心的禱告,是出於滿足他人需要的動機,甚至可能要以自己作出代價的禱告。
 
這個人有信心去要麵包,因為他和那個人有關係,他是他的朋友。 因為他的友誼,他要求三個麵包,但因為他的膽量,他得到了更多的——他需要多少就給多少。 他的祈禱是謙卑的,並取決於他朋友的説明,因為他准備堅持,即使看起來他似乎不合理,他的朋友滿 足了他的需要。 耶穌補充說,「凡祈求的,就得著; 尋找的,就尋見; 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不僅僅是朋友的要求得到滿足,每個人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 半心半意地請求得到回應的禱告是沒有意義的,堅持不懈地祈求、敲門和尋找的人將得到回應。
 
我們以乞丐的謙卑祈求,因為我們知道只有上帝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地方可以滿足我 們的需要。 但我們以僕人的禮貌來尋求。 這不是我們在結束那天時隨意轉向的東西,而是仔 細勤奮地尋求我們所尋求的東西。 就像寡婦勤奮地尋找丟失的硬幣,掃地,搬傢俱, 掀墊子一樣,我們也必須勤奮地尋求我們向上帝祈求的事情。 我們滿懷信心地敲門,就像一個人敲朋友的門一樣,即使是在午夜,我們也會不停地敲門 ,直到得到回應!
 
1.         當你向神求某件事時,你是否因為相信他會認為你太放肆而猶豫?
2.         你有多努力地尋求和回應你的祈禱?
3.         你準備好讓你的名聲受損以便幫助有需要的人嗎?

 

 

蛇和蠍子
路加福音11:11-13

當耶穌繼續祂的比喻時,祂添加了一些幾乎是寓言的東西,或者在兩個相似的事物之間進行比較,以幫助闡明一個觀點。祂繼續祂關於禱告的教導,但現在從禱告的動機轉向鼓勵人們去禱告,因為會得到回應。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神會回答你的禱告,或者祂給你的回答可能不是你所想象的?這似乎才是是門徒們所關心的點,也是使他們不願禱告的原因之一。
耶穌以我們的家庭關系作類比,祂問,如果我們能相信我們在地上的父親,他們並不完美,但是卻會給我們所要求的東西,那麼我們不應該更去相信上帝給我們的,會是造就和建立我們的東西嗎?如果我們向父親要一條魚,再常見不過的食物,他會給我們不好的,甚至危險的東西嗎?為了強調這一點,祂補充說到,如果你要一個雞蛋,你的父親會給你一只蠍子嗎?
顯然,在生活中,生父的行為可能會很惡劣,但即使是一個壞父親,也不太會故意的去傷害自己的孩子。那麼,我們的天父是完美的、公義的、無條件地愛我們,為什麼我們會認為祂給我們的東西是對我們不好的呢?我們可以信靠神,祂必垂聽我們的禱告,使我們得著好處。
詩篇37:4說:「要以耶和華為樂,祂就將你心裏所求的賜給你。」 這是神對你的應許。神的旨意不只是要滿足我們的需求,而是要做更多的事。事實上,耶穌在這些經文中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求神,祂就會賜下聖靈來回應我們的祈求,甚至比我們所求的多得多。我們不需要嘮叨上帝,好像我們在要求祂做一些祂不想做的事情,事實上,聖靈是應許給所有相信耶穌的人的禮物。神正等著把祂送到我們這裏來——祂所需要的只是一個邀請。
對於那些聽耶穌講道的門徒來說,五旬節還沒有到來,所以他們也沒有經歷過聖靈每天與他們同在,住在他們裏面的樣子。聖靈來了,住在人們中間,祂不時會給予人力量或能力去完成某些任務,但我們所說的「內住的存在」是未知的。耶穌指的是未來,但也指的是這樣一個現實:只要以色列人祈求,神就不會拒絕賜給他們聖靈。
聖靈在五旬節應許賜給一切相信的人,凡誠心到祂面前來的,沒有一個會被拒絕的,都將領受聖靈的應許。你既求祂作你生命的主,又信祂是從死裏復活,是神的兒子,你就得了所應許的聖靈。神更願意給予,而不是索取,甚至願意給予我們被接納進祂家的殊榮。祂應許當祂住在你裏面的時候,祂會引導你,安慰你,給你力量,讓你結出愛、喜樂、和平、良善、恩慈、信實、溫柔和自製的果實。
因為我們每天都讓祂充滿並控製我們的生活,所以我們經歷這些事情,所以通過耶穌的承諾,如果我們求接受聖靈,我們便會收到。

  1. 你是否有時會想,如果你向上帝尋求生活的方向,祂會讓你做一些你不想做的事情?
  2. 你知道聖靈是神對你的應許嗎?
  3. 你認為當你需要更多的聖靈時,你會怎麼做?

 

4. 這是個奧謎

馬可4:26-29

這個比喻不僅簡短,而且只出現在馬可福音中,耶穌的意思並不明顯。關於這個比喻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它是與馬可福音之前記載的撒種比喻有關,另一些人則認為是與芥菜種有關聯。通常情況下,人們試圖從故事的每個元素背後找到含意,並確定其中一個角色是上帝。更讓人困惑的是,耶穌一開始說:“這就是神的國。(和合本譯)然後貌似說了一些完全不搭邊的東西。

起初,播種的人似乎被認為是比喻上帝,但後來耶穌說,人不知道種子是如何生長的,所以不能指無所不能的上帝。那麼播種的人可以是任何一個人,而什麼是種子呢?耶穌經常用種子作比喻,在其他經文中也有出現,詩篇125:5,6說:“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帶著種子哭著出去的,必帶著禾捆歡呼回家。它可以指向別人的生命中播撒耶穌的好消息,也可以指在我們自己的頭腦中播撒神的話語,或用金錢和禱告的方式在神的國度裡播種。

在每一種情況下,撒下種子是期待植物生長並結果,所以這個比喻可以理解為,神的子民會用他們的言語和行動來播撒神國的種子,期待國度很快到來。耶穌指出神的國不會突然降臨,而是慢慢地、循序漸進地降臨。種子必須播撒,但它如何生長是一個謎,這需要時間,與此同時,播種的人過著正常的生活,等待著生長的發生,他會看到跡象,但不能讓它發生或加快。

另一種觀點是我們把神的道像種子一樣撒在心裡和頭腦裡。我們不知道它是如何生根的,表面看上去並沒有什麼變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聖靈、禱告、敬拜和交通的影響下,它開始生長。我們不能只是坐著等待,我們要繼續生活,讓神使我們所種下的種子成熟。在適當的時候,它開始開花結果,我們的生命彰顯出具有神國特質的改變。

還有一種觀點把種子看作是進入神國度的投資。保羅寫道:“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各人要隨心裡所酌定的去捐,不可作難,不可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神也多多賜福給你們,叫你們凡事有餘,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6-8)。神期望他的子民在財務上奉獻,以擴展神的國。在舊約中,有一個按照律法規定的捐贈制度,奉獻從農作物、牲畜或商業收入的10%。在新約中不再有這樣的規定,但許多人將舊約的要求視為一個很好的榜樣。無論給予多少,神都視它為祭物和供物獻上,既作為敬拜,也作為支援那些以不同方式服事的人。

神的應許不是說,你付出更多,就會得到更多的祝福,或者因為你的付出而獲得某種程度上的成功,而是說,當你像往常一樣生活時,神會滋養你所播下的種子。當祂培育和祝福這顆種子時,它就會成長,並結出許多果實,來推進神的國。

1.    你在自己的生活和所在的社區中播下了什麼樣的種子?
2.    你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播下種子?
3.    你能把種子播撒到非信徒的生命中嗎?

 

 

5. 一個有錢的傻瓜
路加福音 12:13-21

當耶穌正在教導眾人的時候,有個群眾向他喊,要他在他和兄弟的家業上做調停。耶穌直接回答說「為什麼是我?這不關我的事」。對我們全部的人來說,有一個很好的建議,不要糾纏在與我們無關的事情上,耶穌總是樂於談論國度和上帝的話語,但這是一個家庭的問題,與他無關。有多少次我們覺得需要在一件事上給予出建議或一個觀點,而其實留給他人處理更好?無論如何,耶穌確實利用這個請求作為一個機會,說生命是比你所擁有的更為重要;有多少因為家庭財產以及誰得到什麼而關係破裂或受到傷害?
耶穌又講了一個寓言,一個蠻出名關於金錢與財富的。他講述了一個非常成功和富有的農夫的故事。這個人有了個大豐收,他所有的倉房都滿了,他需要更多的空間。明年的收成可能會更大。因此,這個人決定拆除他的倉房,建造更大的,毫無疑問,他會把他的倉房填滿。當他這樣做了,他就有足夠的錢停止工作,坐下來吃喝,過上悠閒的生活。在我們的時代,他可能會投資他的錢已獲得良好的回報,並打算提前退休,也許會買一輛旅遊房車周遊全國。這個人從來都沒有想過用自己多餘的錢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或者捐給某些慈善機構。他只想翹著腿什麼都不做。
這個人把一切都安排好了,他會繼續擴大他的農場,賺更多的錢,過上奢侈的生活。為什麼不呢?他曾經努力工作,他擅長他所做的,他做出明智的決定,現在是收穫利益的時候了。上帝對農夫的回答揭示了他計畫中的問題。他一生都在積累財富,讓自己過得舒適,卻沒有考慮過上帝對他的期望。農夫不知道的是,他的生命很快就要結束了,他不能像他想像的那樣享受他的財富。別人會得到他所擁有的一切,而他卻會空手站在上帝面前。
耶穌並不是反對努力工作和享受成功的好處,他也不是在批評富人。他不是譴責勞動的有效利用或是豐收,而是譴責相信財富並將其作為生活中的優先事項的作法,而不是承認上帝並向窮人和需要幫助的人提供仁慈和正義。也許他想到了申命記第八章,特別是第18,19節:「你要紀念耶和華你的神,因為得到財富的能力是他賜給你的,為要堅定他向你的列祖起誓所立的約,像今天一樣。如果將來你真的忘記了耶和華你的神,去隨從別的神,侍奉和敬拜他們,你們必定滅亡,這是我今日警告你們的。
 」
耶穌多次談到財富的危險以及尋求他的國度和永恆財富的重要性,而不是物質財富和地位,然而我們生活在一個經常以銀行餘額和財產來衡量我們價值的社會。即使當我們給孩子們職業建議時,也往往是基于他們能掙多少錢,而不是是否能讓他們滿足需要,為上帝帶來榮耀。你對未來有什麼計畫?

1.  如果有人問你錢的問題,「多少才夠?」你會怎麼回答?
2.  哪些因素決定了你為自己選擇的職業或工作,並推薦給你的孩子?
3.  你對箴言21:13有什麼想法?

 

 

6. 行動著裝
路加福音1235-40

耶穌對門徒和聽的人講論神國的道。他鼓勵他們分清輕重緩急,併為危機來臨做好準備。他說他們應該在天上積聚財寶,因為他們的財寶在那裡,他們的心、願望和關注也就在那里。的確,那些我們投入大量精力的事情是我們重視的,並且佔據了我們的思想。如果一件事不需要我們付出任何代價,我們通常就不會那麼重視它。耶穌身實際上是在說,如果聽眾知道他們有巨大的財富在天上等著他們,他們就渴望去那裡!
 
在集中他們的注意力之後,耶穌現在告發聽眾准備好行動,好像很快就有什麼事情發生。先前他說神的國會像種子一樣漸漸生根生長,但現在他說這是突然的,他們最好准備好。他用了一個男人的僕人出席婚禮的例子,在那個年代,婚禮是一件大事,一場盛宴可能會持續好幾天,沒有人真正知道它什麼時候結束。僕人們必須保持警惕,因為他們的主人隨時都可能在敲門。房子最好是乾净的,一切都井然有序,僕人隨時準備滿足主人的需要。在其他的翻譯中,為行動而打扮的意思被寫為“束腰”,這種語言在今天可能是陌生的。在耶穌兒的時代,猶在他們的衣服外面穿一件寬松的長袍,它被腰帶或腰帶固定在身體附近,以防止它飄來飄去,幹擊他們的活動。束的位置是在腰部或臀部,所以長袍被緊緊地抓住,讓穿著者可以自由活動。彼得可能記得耶穌說過的這些話,他寫道 “所以要約束你們的心,謹慎自守,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帶來給你們的恩。“(彼得前書1:13)。
 
保羅在以弗所書第6章講到穿上神的全副軍裝時,用了“穿戴好准備行動”這個概念。他強調,當信徒穿戴得當時,他們就能站立得住,一旦他們做了一切,並且準備好了,他們就能站立得住(13節)。保羅談到一個邪惡的日子即將來臨,期待教會將面臨迫害的時刻,在那時候他們可以站立得住。但與此同時,有一場屬靈的戰鬥,每一個信徒都要參與,它可能不表現在身體上,但它發生在天上。這同樣的盔甲將保護信徒,使每個人都能站立得穩,准備好慶祝和平之君、萬王之王的勝利。正如保罗在羅馬書第8章中強調的那樣,我們從這場戰鬥中脫穎而出,並不是被打得遍體鱗傷,而是得勝有餘!
 
耶穌用小偷在主人不在的時候破門而入的比喻,並不是說耶就像那個小偷一樣,希望抓住僕人怎麼措手不及,但表明衪回來的時候可能會讓人措手不及,所以我們要和他們一樣做好準備的需要。主人希望看到他的僕人穿戴整齊,准備好他吩咐他們所做的任何事情。所有該做的都做了,房子也打掃乾凈,為他的歸來做好了準備。
 
1.         如果耶穌今天再來,你准備好了幾樣?
2.         你 知道保羅鼓勵我們所穿的服飾嗎?你穿上了嗎?
3.         你是否有時覺得自己更像一個被毆打的受害者,而不是征服者?

 

 

7.再多一次機會
 
路加福音136-9
 
耶穌一直在教導為天國的到來預備好的必要性,挑戰祂的聽道者遵守神的誡命,且行事爲人配得他們的蒙召。猶太民族被神揀選為祂的子民,同時也成為其他民族的榜樣,當如何按照神的方式活。他們要証明他們的稱義是神的揀選,行事爲人是為義的。縱觀這個國家的歷史,他們不斷地離棄神,背叛祂並未能結出果子。馬太記載說,耶穌後來在傳道時警告人們:“所以我告訴你們,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 (馬太福音 21:43)。在下一個比喻中,耶穌清楚地表明結果子是承受天國的必要條件。
 
一個人有一個葡萄園,他在裡面栽種了一棵無花果樹。這似乎不是他的主要作物,但他決定在葡萄藤之間種一棵樹,給他結些無花果。他自己並沒有在葡萄園做工,而是僱用了一名管園照看葡萄園並確保產量。每年,主人會看望葡萄園,每次他也都會去查看無花果樹,看結出果子沒有。三年來,他期待收穫,但每次他都失望了。這人沒有批評他的管園或工人,但他對這棵樹非常不滿意,“把它砍了吧”他說,“何必白占地土,浪費你的時間和我的金錢”。管園請求主人多給一年,他會在周圍掘開土,讓水到達根部,加上糞,大概修理一下,看看會不會有什麼不同。若它再不結果子,那麼他同意主人,應當把它砍掉。
 
耶穌的比喻是對猶太民族的,祂將他們栽種在其他民族中,期望他們不僅結出果子,而且結出好果子。只有當我們看到一棵樹上的果子時,我們才能確定它是什麼類型的樹。我很難區分柑橘類的樹,它們在我看來都一樣,直到它們結出果子。一旦果子結出,我就能知道它是橙子還是檸檬,還是其他什麼水果。就像樹一樣,我們因所結的果子而被人所知,以色列民族被期望結出果子,以此証明他們是神的子民。但他們沒有。神派領袖和先知去服事他們,使他們得以長大成人並多結果子,但他們卻一直沒有回應。耶穌在比喻中暗示他們可能還有最後一次機會,如果他們再次跌倒,就會被砍了。
 
就像無花果樹和以色列民族一樣,神希望我們不論作為信徒或是教會都能結出果子。我們通過結出的果子來證明我們是什麼。一個不結果子的教會有被棄絕的危險,耶穌在啟示錄中寫給教會的信中強烈指出了這一點。我們的區域曾到處都是教堂,是亨通的信仰社區,現在卻空無一人,或者已經變成了咖啡館或房屋。樹木很好看,它們可以遮蔭,但神希望它們結果子。我們信徒也是如此,耶穌在約翰福音 15 章 8 節說,“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我們信心的證據就是我們結果子。我們可能在園子裡,但如果我們不結果子,我們就不屬於那裡。
 
1. 教會應結出什麼樣的果子?
 
2. 農夫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它結果子?
 
3. 你應該結什麼果子,能從你結的果子看出你的信心嗎?

 

 

 

Week 3

1.我們沉睡的時候
馬太福音 13:24-30

耶穌喜歡教導與耕種和撒種有關的比喻,但並不是每本福音書都有出現,有些作者將它們放在同是耶穌傳道期間,但不同的時間點。值得一提的是, 約翰福音根本不包括任何比喻,而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各自都包含雷同的比喻但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所以重點可能會因作者而異。唯獨 麥子和稗子的比喻只出現在馬太福音裡。
有關《上帝的國度》的主題和爲著《上帝的囯降臨》做好準備,是每本福音書的一致方向。它們也强調要保持《警醒片刻》和結出《果子》,還有要在好土壤上散播種子並期待收成的到來。 在其它關於撒種的比喻中,都只有提到一個人在撒種,而在這個比喻中提到了有兩個人。 聖經中我們看到這農夫似乎遭受敵人的攻擊 – 尋找機會毀掉他的收成,聖經並沒有給出任何解釋有關敵人的動機。 敵人的計劃是在農夫的麥田裡種上雜草,這樣一來,要么把麥田毀了,要么農夫就得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修復損壞的地方。 我們沒有被告知這個敵人希望得到什麼,或者他是否只是出於惡意。
敵人在農夫的僕人睡覺時看到了機會。 也許他們應該設置警衛或輪流看守場地。 也許沒有跡象表明有人想要破壞莊稼,所以他們像往常一樣幹完活就去睡覺了。 對僕人和農夫來說不幸的是,他的敵人潛入並在小麥作物中播下了可能是雜種的種子。 “Darnel” 是在以色列常見的一種雜草品種,它看起來和小麥沒啥分別,但不同的是它不結出穀物。 更糟糕的是,因為它看起來很像小麥,所以在它們一齊生長時很容易參雜在一起,植物的根會在地下相互纏繞。 這意味著清除這類雜草時,有將小麥連同雜糧一起拔出的危險,所以當僕人建議他們嘗試這樣做時,主人告訴他們不要這樣做,因為這對小麥作物有風險。 當收穫來臨時,收割者將能夠分辨並消滅雜草。
門徒對這個比喻感到困惑,並要求耶穌解釋它,祂在第 36-43 節中做了解釋。 除了僕人之外,祂指出了每個人物,並向門徒逐字逐句地解釋了這個比喻。 祂說以色列國是神所栽種的麥田,但撒但在他們中間栽種了不信者和反叛者,希望破壞收成。 當我們將這一點應用到今天時,我們可以理解麥田是上帝的子民,教會正在成長,以便在收割時做好準備,也就是耶穌再來做王的時候。 可悲的是,在麥田中,或我們所理解的教會中,有些人看起來像信徒,行為像信徒,唱同樣的歌,參加所有日常教會活動,但他們不是真正的信徒。 總有一天他們的本性會顯露出來,即使他們以前可能是隱藏的,那時候耶穌會說:“不是每個對我說‘主啊,主啊’的人都能進入天國, 唯獨遵行我在天父旨意的那一位。 到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豈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然後我要向他們宣告:‘我從不認識你; 離開我。 (馬太福音 7:21-23)。
耶穌警告門徒,祂會把真正的門徒和那些不是真正的門徒的人分開,他們不需要擔心拔除雜草這件事,而這件事祂會自己親手來拔。

1. 我們如何識別神子民中的‘稗子’?
2. 我們應該如何回應他們?
3. 耶穌在這裡可能不是在談論那些顯而易見的假教師——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他們?

 

 

2.從小事
 馬太福音1331-32

 
在對麥子和稗子的比喻中耶穌對它的解釋,還有另外兩個比喻,都很短,第一個也是關於種子的。它通常被稱為芥菜種的比喻。這個比喻可能令人困惑,因為從表面上看,耶穌所說的兩件事實際上是不正確的!
 
耶穌又一次描述了天國的樣子,這次祂把它比作芥菜種,事實上馬太說它只是芥菜種的一粒種子。一個可能是個農夫的人(雖然他可能不一定是農夫)把一粒芥菜種種在田裡。路加說他把它種在花園裡,而馬可說他種在地上,這些差異可能並不重要,儘管它們可能會改變灌木最終的生長環境,從一般的環境到成爲特殊的地方。在每一種情況下,他都會像農夫一樣播下種子,通常是撒在土壤裏,那應該是一把種子,而不是一粒。
 
重要的是要記住,耶穌並不是要記錄一個實際發生的事件,不是要仔細、科學地描述這個過程。這是一個故事旨在闡明和說明一個觀點,它與第一世紀的農業方法無關。猶太人是禁止在花園裡種芥菜籽的,因為它們是一種侵入性草本植物,會迅速爭取並佔據肥沃的土壤,但出於某種原因,這個農民決定種下一顆種子。值得注意的是,芥菜有兩種不同的種類,一種是長成樹的黑芥,另一種是比較常見的植物,長成灌木。耶穌說芥菜種是最小的種子,這是不正確的,祂的聽道者也知道這不是真的。不過當時流行一句話,小事小如芥菜種。普通芥菜種子也沒有長成樹,而是一種灌木,雖然很大,但沒有樹枝支撐鳥築巢。
 
耶穌的意思是,從微不足道的事情中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但那是什麼呢?在較早的比喻中,耶穌指出空中的飛鳥是撒旦的僕人,它們來偷走好種子,在這里以同樣的方式看待它們也是合理的。一些人認為這個比喻的目的是表明最初在耶路撒冷的一個小的、幾乎微不足道的運動,隨後發展成為教會擴展到世界各地。這很可能是耶穌要表達的意思,但它也可能指假教會擴大到與真教會爭競,並成為試圖帶走好種子的鳥兒的避風港。
 
在其它比喻的上下文中,耶穌似乎是在說神的國度是不可預測的。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生長在通常不被發現的地方,但它會影響周圍的一切。不幸的是,它也會吸引那些與神為敵,想要破壞祂旨意的人。在當今世界上,神的國度在伊朗、尼泊爾和中國等國家,在那些以爲不會增長甚至無教會的地方迅速增長。它看起來與眾不同並要適應環境,在某些方面它的生長是無法控制的,但它的影響是不可抗拒的。然而會有一些不屬於它的人會在其中尋求庇護,那些心繫天國的人必須警惕他們。
 
1. 我們試圖以什麼方式控制天國的增長?
 
2. 對於試圖在天國的樹上築巢的鳥兒,我們該怎麼辦?
 
3. 教會成長後,是像果園一樣井井有條,還是荒野,難以預測?

 

 

隱藏的東西
馬太福音1333

這是另一個寓言,雖然它很短,但它的意義卻引起了不少爭論。耶穌是這樣介紹的,祂要告訴祂的聽眾天國是什麼樣子,然後祂把天國比作一個婦人正在做的面團,裏面藏了酵母。這個比喻有三個要素:酵母、婦人和她所要烤的餅或面包。
一種對這個比喻的解釋是:神的國就像某種存在於社會中的東西,幾乎不引人註意,但它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有影響力,直到影響周圍的一切。這種情況可以適用於那些存在於艱苦環境中的教會,它們靜靜地敬拜上帝,直到它們變得有一定的影響力。
他們常常在暗中行事,知道到了神的時候,他們必顯露出來。這個觀點依賴於耶穌的話,天國就像放在面粉裏的酵。在上世紀末,這是一種流行的觀點,尤其是在美國,著名的傳道人極力宣揚,在耶穌再臨之前,教會會有復興。
然而,這種解釋也有問題:第一,酵母在大部分耶穌的講道中幾乎都是貶義的,甚至是邪惡的象征,它代表腐敗,在聖殿中是不允許的。在出埃及之前,每個家庭都不允許放酵母進去面團裏,在逾越節只能吃無酵面包。在新約中,它被使用了五次,三次是耶穌用的(對法利賽人,撒都該人然後希律王),然後是保羅在哥林多和加拉太對教會講話時使用的兩次。每一次它都意味著有東西在敗壞神的國度。
法利賽人被指責為偽善,外表與內在不符,耶穌在路加福音12:1提到法利賽人的酵。在馬太福音16:6-12中,耶穌警告門徒要提防撒都該人的酵,他們試圖用自己的理解去否認上帝行的奇跡。希律王的酵是誘惑人接受世俗的價值,而不是神的國。
在哥林多前書第5章,保羅寫了一個教會中淫亂的案例,並警告說,容忍這種行為會給整個教會帶來腐敗。最後,當他寫信給加拉太的基督徒時,他警告他們不要強迫信徒依賴遵守律法,而是要依靠信心來獲得救贖。哪怕是允許一個小小的例子,都會很快影響到整個身體。
耶穌和後來的保羅似乎是在警告說,教會的見證和效力可能會因為一點點的酵發展後而被破壞。這個婦人可能只是故事中的一個角色,因為對婦人來說,做面包準備一頓飯是很自然的。縱觀歷史,評論家們試圖將她與特定的女性甚至國家聯系起來,然而,她只是一個做面包的女人。
三道菜的一頓是猶太人思想中的一個共同主題,涉及到共享的一餐,或好客的一餐。耶穌的猶太聽眾會立即被亞伯拉罕的例子所吸引,在創世紀第18章,當三個陌生人拜訪亞伯拉罕時,他指示撒拉準備三份食物並烤成蛋糕。逾越節又叫除酵節,或無酵節。當時烘焙的三種餅或無酵餅(matza)分別代表「苦難的餅」、「信心的餅」和「醫治的餅」。這頓飯的重點是好客和歸屬感。把酵加在餅裏,就會玷汙食物和同吃的人。酵可能是假教師和那些求名利的人偷偷帶進來的,若不根除,就會壞了整個餅!

  1. 你有看到任何壞酵母別加入教堂中的例子嗎?
  2. 你怎麼樣能防得住這些壞的影響?

如果整個教會(或者至少是你所在的那教會)變質了,你該怎麼辦?

 

 

4. 你所看重的
 
馬太福音13:44-46

 
在聽到耶穌使用的一系列比喻後,門徒們離開時抓著頭想“他這麼說是什麼意思?”事實上,他們不止一次地要求耶穌為自己解釋比喻。其他時候,比喻的意思即使讓人不舒服但也是很清楚的。接下來的兩個比喻簡短而直接,兩者都有同樣的重點。就像其他比喻一樣,耶穌在介紹時說這是天國的寫照。
 
第一個比喻是有人發現了埋在地裡的秘密寶藏。至於他是一直在尋寶,還是偶然發現的,那就不說了,也不重要。耶穌也沒有冒險去探討這個人該如何處理這些財寶的倫理問題,這個人是否應該想辦法找到寶藏的主人,向當局報告或採取其他行動?不是說耶穌不關心道德,只是這不是比喻的重點。
 
這個人把寶藏留在原地,可能是把它蓋起來,希望沒有人發現,然後迅速去找那塊地的主人。他先出價買那塊地,被接受了,就把他所有的都賣掉,這樣就有足夠的錢買那塊地了。他發現的寶藏比他所有的任何東西都更有價值,於是準備放棄一切來得到它。這一點很清楚,神的國比你所享有的或所擁有的都更有價值,如果你想得到它,那麼你必須準備放棄一切。
 
第二個比喻是類似的,一個以買賣珍珠為生的商人,發現了一顆比他所見過的任何珍珠都要好的一顆。他必須擁有它。他到處尋找最好的珍珠,現在找到了,不能讓它離開。他知道這會花掉自己所有的一切,但對他來說,是無價之寶。於是他做了需要做的事情,即賣掉了一切所有來籌集足夠的錢,然後買了這顆美麗的珍珠。耶穌再一次沒有討論商人將如何處理這顆珍珠,他會把它賣出去賺錢,還是陳列出來,甚至藏在安全的地方?這些問題與這個比喻的要點無關。為了得到那顆珍珠,他不得不犧牲一切,付出所有,他很高興地付出了這個代價。
 
你想要神的國,你就要付出一切。如果你把其他財產或抱負看得更重要,那它不適合你。耶穌說我們應該先尋求天國,然後再考慮其他的需要和需求。這是我們在時間、金錢和感情方面的首要任務。擁有天國比你的工作、你的房子、你的車子、甚至你的健康、你的家庭、你的名譽更有價值。Nick Vukich,一個天生沒有手和腿的人,花時間周遊世界告訴人們關於天國的好消息,他寫道:“上帝,如果你給我手和腿,太棒了!如果你沒有,太棒了!因為你是我需要的一切。”他發現了無價之寶,不願用任何東西來換取他所擁有的。他知道自己最有價值的渴慕是什麼,你所看重的將是你做決定時首先考慮的東西。
 
1.            你看重什麼?
2.            如果上帝讓你放棄,有什麼是你不會放棄的嗎?
3.            承受神的國對你意味著什麼(你準備付出什麼來得到它)?

 

 

  1. 網到漁網裡面
    馬太福音 13:47-50

 

耶穌繼續教導上帝的國度,但他的比喻從耕種轉到捕魚。他像個好老師一樣,耶穌會用不同方式來強調他的觀點,而不是很快的從一個主題換到另 一個主題。他的聽眾中可能有漁夫,當耶穌談到撥種和照料果樹的時候,他們可能一片空白,但現在他談論的是他們知道的和感興趣的事情,魚。他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在那個年代,捕魚的方式有很多種,如同現今一般,漁獲可能是用繩索和鉤子從岸邊或船邊捕獲的。有一次,彼得被告知去抓一條魚,因為他可以從魚的嘴裡找到錢來償還他的稅款。這就是他會使用的方式。然後是那張直徑達八米的魚網。漁夫把這個扔到淺水區的魚群上,有加上重量的網子邊緣就會沉下去,困住魚,漁夫就可以把魚撈起來。在這個寓言中使用的網的類型是不同的,它被稱作為圍網seine net,來自希臘語sagēnē,通常被翻譯為拉網dragnet。這個網有400米長,底部有重物,頂部有浮物。它們通常被綁在相隔一段距離的兩組人員之間的岸邊,每組人員都拿著一根繩子綁在網的各自尾端。兩組人員合力一起將網拉向岸邊,捕捉所有被網在網內的東西。
當漁網範圍縮至岸邊時,魚就會被分類為可以食用或出售的,或是沒有價值的類別。猶太律法禁止出售或食用不潔的魚,這意味著牠沒有鱗片和鰭。鯊魚,貝類和鯰魚是不好的,會被摒棄。漁夫知道他們要找的是什麼,他們不只是去抓魚,他們把所有的魚都抓了,然後把牠們分類。耶穌用這個比喻講述上帝的國度。
所有人都會被邀請進入祂的國度,但一個時刻將會來到,那時候好人和無權進入的人將會被區分出來。根據耶穌的旨意,將善惡分開的任務分派給天使,就像漁夫一樣,他們知道自己要找什麼。用來描述那些天使認為好的人的詞是「正義的righteous」,它與「正義just」來自同一個詞根,我們理解為無辜或無罪。正義是只有通過相信耶穌和相信他死裡復活才有可能,只有那些被允許留在上帝國度的人才有可能。當漁民識別出「壞」或不乾淨的魚時,他們通常會在海灘上焚燒牠們,而不將牠們放回水中。如果他們一直把壞魚扔回去,把好魚移走,最終湖裡會堆滿壞魚,最終好魚漿無法繁殖或生存。耶穌把這比喻延伸到天使的工作,天使把邪惡的人扔進炙熱的火爐裡。
這個比喻與麥子和雜草的比喻相似。所有人都被邀請來到基督面前,有些人會加入教會,參與教會的活動,但可悲的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對耶穌沒有真誠的信仰。他們與真正的信徒將生活在一起,但當基督再來時,他將在他們之間做出決定,不是基於他們的善行或道德行為,而是基於他們是否接受了耶穌基督的身份,相信他是誰,並相信他的死和復活已經償還了他們的罪。

1.  基於什麼讓你認為你有進入上帝國度的權力?
2.  你相信上帝會在信與不信祂的人之間進行審判嗎?
3.  你覺得那些拒絕祂的人會如何呢?

 

 

6. 新與舊
馬太福音 1351-52

不是每個人都同意這兩節經文是一個比喻,但我們將它們添加到我們的清單中,因為耶穌正在使用一個社會生活共同的例子來說明或敘述他的觀點。他首先問他的門徒他們是否理解“這一切的事”,而且很明顯他們說是的! 俗話說“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什麼”,這無疑是門徒們的真實寫照。有時我們認為我們瞭解了所有我們需要知道的事情,直到有人揭示了我們不知道的事情,然後我們才意識到我們的知識並不完整。我承認,我閱讀和研究聖經越多,我就越發現我並沒有我想像的那麼瞭解,我相信門徒們也會有這種經歷。
耶穌從表面上接受門徒的回答,他沒有表示驚訝或質疑他們的理解,而是繼續應用他的資訊。他指的是文士,但他將他們與那些一直試圖破壞他的聲譽和事工的文士區分開來。文士是法律和教學方面的專家,那些質疑耶穌的人會爭論法律要點,或者試圖用猶太人的傳統來絆倒他。當耶穌在這個比喻中談到文士時,他指出他們已經為天國接受了訓練。這些文士或教師接受了耶穌的教導並成為他的門徒。後來在馬太福音中,耶穌說:“所以我差遣先知和智慧人並文士到你們這裡來,有的你們要殺害,要釘十字架;有的你們要在會堂裡鞭打,從這城追逼到那城。“ (馬太福音 23:34)耶穌指的就是這些文士。
耶穌認為這些文士就像一家之主,掌管屋內發生的一切,指揮他的僕人和其他工人,並管理所有事務和活動。這些文士將在神國度中擁有權力,他們將通過使用他們擁有的財寶來行使權力。這個財寶既包含那些舊的東西,也包含一些新的東西。由於文士是上帝的話語的教師,因此有理由相信他們必須照顧和使用的財寶是上帝的話語。他並不是說律法是舊的,而耶穌自己的教導是新的,因為福音的根源在於創世故事,而律法在基督的再來中得到了成全。“新舊”這個短語是一個常見的猶太人短語,意思是豐富或大量,耶穌表示他們所學的一切都很重要,不應遺漏任何東西。
耶穌以一種新的方式應用了律法,他解釋了它的真正目的和意義,而且他是以一種革命性的方式來做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新的,但摩西和先知的教導都指向彌賽亞的到來和即將到來的上帝的國度。文士要勤於教導所有這些東西,教師和傳教士中有一種尋求新含義的趨勢,這是以前沒有人見過的新事物。那些教導的人被提醒要從託付給他們的一切東西中拿出來,無論新舊,正如保羅寫給提摩太的那樣,要保持純正話語的標準,並通過聖靈保護託付給你的財寶。(提摩太后書 1:13,14)。雅各警告那些立志教書的人:“我的兄弟們,你們當中不應該多人成為老師,因為你們知道,我們教書的人會受到更嚴厲的審判。“ 耶穌正在與之交談的門徒將是上帝國度中的教師,他們被賦予責任使用他們所得到的所有財寶。

1. 你是否發現你對經文中的某一部分比其他部分更關注,你認為誰視這一切同等重要?
2. 如果耶穌問你:“你明白這些事嗎?”你會如何回答。
3. 神的話是不是你殷勤保守的財寶?

 

 

7. 遺失的那個
馬太福音 18:12-14

馬太和路加都記載了這個比喻,但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 馬太把它放在耶穌告訴他的聽眾,如果他們想進入天國,他們需要 謙卑自己,要像小孩子一輩的水平。 不僅如此,最好也要確保自己不做任何妨礙孩子們或其他人來找他的事情。 另一方面,路加把這個比喻放在耶穌回應批評他如何花時間與被 驅逐的人和稅吏在一起的時候。 (路加福音15:4-7)

耶穌問他:「如果你的一隻羊丟了,你會丟下其他九十九隻羊去找嗎?“ 這個問題在路加的敘述中顯得有點不同,這就提出了兩種不同答案的可能性。 從一個角度來看,沒有人會為了尋找一隻羊而讓99隻羊自生自滅,這是合理的。 這隻是百分之一的損失,對企業來說是合理的成本。 如果羊只是生產單位,那麼這就是預期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如果牠們被牧羊人重視 和認識,他就會有不同的態度。 在這個比喻中,沒有任何地方表明剩下的99隻羊處於危險或任何危險之中。 馬太說牠們在山上,路加說牠們在曠野,但可能有牧人看守 牠們或附近有其他牧人。 如果是白天,牠們可能會在沒有太多關注的情況下吃上幾個小時的草。 

耶穌時代的牧羊人通常都是相當粗魯的人,來自社會的貧窮部分,甚至可能沉迷於偷一小隻羊,但那些一起工作的人可能也會互相照顧。 但是,一個堅強的牧羊人照看著不在場的主人的羊,溫柔地去尋找失蹤的羊,這種想法可能會讓聽眾 臉上露出笑容。 盧克甚至補充說,牧羊人把羊抱起來放在他的肩膀上,我只能想像他想的是一隻小羊,因為一隻正常大小的羊,至少在這個國家 ,可以重45到100公斤!  耶穌可能是在強調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不大,牧羊人更容易告訴主人牠被動物叼走了或從懸崖上掉下來了。 

耶穌在挑戰當時的文化,他指出好牧人會完全照他說的去做,但不是別人所期望的。 當他譴責牧羊人(人民的領袖)對待他們的羊( 以色列人)的方式時,他可能已經通過以西結聯想了上帝的話 。 他說:“你們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壯的,卻不牧養羣羊。 瘦弱的,你們沒有養壯; 有病的,你們沒有醫治; 受傷的,你們沒有纏裹; 被逐的,你們沒有領回; 失喪的,你們沒有尋找; 但用強暴嚴嚴地轄制。 “ (以西結書34:3-6)。 他說:“看哪,我要親自尋找我的羊,把牠們找出來。 (11節)。 耶穌說的是,每個人對上帝來說都是重要的,當他們迷失的時候,上帝會尋 找他們。 沒有人是微不足道的,他看不到人群,他看到的是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每個人都很重要。 這99羊安全無恙,他們沒有被遺棄,但有一個人迷路了,或者落後了,或者受傷了。 那隻羊需要被找到並帶回羊群,這樣牠才會安全並受到保護。 這個好牧人不找到他的羊就不休息。 

1. 專注於那些屬於自己的人比專注於那些已經離開的一兩個人容易嗎? 
2. 舊約的牧羊人在哪些方面可以與今天的牧師相似。 
3. 不是所有的羊都在羊圈裡,有些還在外面,這是什麼意思,應該優先考慮哪些? 

 

 

 

Week 4

1.憐憫和正義
馬太福音18:21-35

耶穌在教導關於【上帝的國度】時,大部分都會和當事人的價值觀及當時的法律要求有所出入。 當祂正在教導有關寬恕以及如何應對犯罪后的人,彼得就提出了一個問題。
按照猶太人的傳統,能夠寬恕他人三次就已經是一種非常寬宏大量的表現,但彼得認為他可以做得更好 – 他問耶穌七次是否足夠。 這已經遠遠超過任何法律或傳統所要求的,彼得此時此刻可能認爲他這樣做會顯得更加友善或仁慈,但是耶穌的標準不同。 “不”祂說:“不是七次,而是七十七次”,一些翻譯說,耶穌的話是七十個七次或490次,因為原文聖經有一些不確定性。這裏的重點不是數字的多寡,而是要彼得盡可能地多多寬恕。 這個説法剛好和創世記4:24中對拉麥(Lamech)的說法 – 祂將重新報仇七十七次 – 是相反的。 寬恕不該僅限於特定數量的罪行,而是應該不計次數的饒恕。 祂接著用一則故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這故事的許多情節都接近荒謬,想必是爲了要向想要進天國的人強調上帝對憐卹人的標準有多高。第一個出現的人物是個王,從今時今日的角度來看,這位王是一位擁有無限財富及地位的王。對比現今的話,就是比那些富有石油的國家的領袖或其它依然有王室王權的國家還要更富有。 這位國王有許多僕人,他認為是時候讓他們償還他們所欠的貸款了。 其中一個僕人欠了足足1萬金銀子(Talent)。這是聖經裏所記載欠債數額最高的一位,所提及的金銀子是當時錢幣最大的一個單位。一個金銀子就等于當時一般工人20年的薪水。所欠的1萬金銀子等於是欠了20萬年的薪水。! 顯然,耶穌舉了一個荒唐的例子。 債務人是一名僕人,他是如何欠下這筆錢的,如果真欠了,他也不可能有能力償還的。然而,國王堅持並裁定僕人及其家人以及他的所有財產都必須被變賣以償還債務。
僕人懇求憐憫,即便多麽地不可能,他承諾要償還債務。 國王知道他所要求的是不可能的,但出於憐憫他寬恕了僕人的債務。被釋放的僕人松了一口氣,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同是僕人的友人,這位友人欠他約20週的工資,仍然是一筆相當大的欠款,但完全沒法和僕人欠王的相比。這位僕人不僅沒有憐憫這位有人,反而出手毆打了他,並將他扔到了監獄,一直到償還債務才能出來。 當其他僕人知道這事后,他們立即稟報國王,國王聽了非常生氣。
國王將這位僕人抓來並撤回之前對他的債務解除,還宣告對他的審判。 他現在必須償還債務,這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直到他完全付清之前,他都將留在監獄。 國王原本期望這位僕人也能表現出與他相同的憐憫之心,但一切都太晚了,現在他已從他身上撤回了寬恕。 耶穌告訴彼得和其他正在傾聽的人,他們需要向冒犯他們的人表現出同樣的憐憫。上帝寬恕了我們永遠無法償還的債務,祂向那些來到祂身邊的人大發憐憫,祂也希望他們能對那些冒犯他們的人表露憐憫。 上帝期望您和我也是如此,如果我們期望得到祂的憐憫,那麼我們就不得不寬恕那些冒犯我們的人。

1.您是否覺得若要去原諒他人重複性的犯錯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2.國王寬恕的基礎是什麼?
3. 我們是否需要得到他人的道歉,而我們才饒恕人呢?

 

 

Unfortunately we do not have a Chinese translation today. Hopefully we will be back to normal tomorrow.

 

 

  1. A fair day’s pay
    Matthew 20:1-16This next parable of Jesus when he describes what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like seems unfair. During harvest time land owners would need to employ extra labourers to work in their vineyards. Those men who did not have regular work that lasted throughout the year would go to the marketplace where they would wait for someone to employ them. There was no social security, employment services or government agency to help, whatever the owner decided to pay was the rate they would receive. In times when there was a surplus of labour, just like now, that could be quite a small amount. But they had no bargaining power and were at the mercy of the employer. Many people who move to other regions and countries to find work today, find themselves in similar situations.The key character in this parable is the owner of a vineyard and he went to the marketplac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k day, this was usually 6 a.m. He found some men waiting for work and having selected some he offered them the usual daily rate and sent them to his vineyard. Three hours later he again went to the marketplace because he needed more workers, this time he didn’t name the wages he would offer but told the workers he would do the right thing and sent them to the vineyard as well. He did this again at 12:00 and at 3 pm. Finally he went to the market at 5pm, one hour before work was finished for the day and found there were still some labourers standing there. He asked them why they were there and they answered that it was because no one had hired them. There is no suggestion that these men did not want to work, in fact they had stayed in the sun all day hoping that someone would offer them work. The owner told them to go to his vineyard as well, no mention is made about what they would be paid.When the day was over the owner told his foreman to call all the workers together and pay them their wages. Jewish law required that labourers were to be paid at the end of the day (Leviticus 19:13; Deuteronomy 24:15) and so they all came expecting to receive what they had earned. Those that worked all day knew what they had been promised, but the others probably assumed they would get a lesser amount according to the hours that they worked. This seems reasonable and normal, we would expect the same today, that casual workers like these would either be paid by hour or by piece-rate meaning that the more work they produce, the greater the payment received.When the foreman gave out the wages, they all received the same. Those that had been there all day where angry, it was not fair that they had worked out in the sun all day and only got the same as those who turned up with an hour to go, and they complained to the owner. He replied that he had given them what they had agreed and if he chose to be generous to the others it was his right to do so. Why should they be jealous because others had been given what they didn’t really deserve?

    There are some obvious lessons that Jesus is teaching here. Perhaps the first is that God doesn’t measure the worth or value of a person based on their productive ability. This is a revolutionary concept and contradicts nearly every economic practice. God saw each person as equal and gave them the same reward, he didn’t withhold from those who were not given the same opportunities as those who had been there all day. In the same way those that come in to the kingdom of God early in life will receive what God promises, and those who come at the very end, or somewhere in between will receive the same. The reward is not based on the work they do but on who they are, children of God. Each of the labourers responded to the invitation of the owner of the Vineyard, if they had not done as he had told them then there would be no reward, but having responded, believing in the promise that was made they shared in the owners generosity and mercy.

  1. Do you think the Vineyard owner was fair?
  2. How would you feel if you had been there working, all day?
  3. Do you ever assess people on the basis of what they can achieve or earn?

 

  1. 上來吧
    路加福音14:7-11一個安息日,耶穌和一些客人被邀請到一位宗教領袖的家裏吃飯。祂被邀請可能是因為祂是個好夥伴,或者是因為他們想向祂學習,但他們中至少有一部分人在盯著看祂是否違反了任何習俗,好有一個被冒犯的借口。
    當客人們註視著祂的時候,耶穌也註意到同席客人的行為。耶穌註意到客人們爭坐離主人最近的座位,也就是最重要的人坐的位置,所以祂決定給他們講一個比喻。祂用一個婚禮的比喻來去講一個道理。在婚禮上,通常是主桌為新郎新娘預留的座位,然後最重要的人會坐在旁邊,其他客人會根據他們的地位或他們與新娘和新郎的親密程度被安排。獲得靠近主桌的座位是一種榮譽,但也向其他人傳達了這個人有多重要。
    耶穌指出這種做法是危險的,因為如果有人坐了為別人預留的座位,他可能會被告知要讓座給別人。被占位的客人會向主人抱怨,這時坐錯位置的人就要讓座,但所有其他的座位可能都已經坐滿了,所以他可能會被推到最後排去。
    當這一切發生的時候,其他的客人可能會在一旁看著,也許會暗自發笑,暗自開心看到這個人受到了羞辱。他曾試圖炫耀,假裝自己比別人更有地位,結果落得顏面掃地,被踢到最尾的地方。耶穌說這個人,和在場的人,與其要求他不配得到的榮譽,還不如一開始就去坐在房間的最後面。主人反而會註意到他的謙遜,並把他請到更高的位置。
    這樣一來,他就會在所有人面前感到榮幸,其他客人就會好奇他是怎麼變得如此重要的。耶穌是在說,在天國裏沒有傲慢和驕傲的地方。上帝會擡起那些自我謙卑的人,但也會讓那些自吹自擂的人掉回地面。祂並不是在反對成功,就像保羅後來寫給羅馬基督徒的信中說的那樣:「所欠的,都要償還……該受人尊敬的,就尊敬他;該受人尊敬的,就尊敬他。」(羅馬書13:7)。
    可能有的人總是想去詆毀那些成功人士,不幸的是,去詆毀他們容易,可是提升自己卻很難。耶穌並不是提倡這樣做,但祂反對認為一個人因為成功或有影響力而認為自己就比另一個人更有價值。神賜給所有人,無論他們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或政治影響力如何,都有繼承天國的權利。我們有這個權利,不是因為我們自己有什麼優點,而是因為上帝慷慨仁慈地把恩典平等地賜給我們每個人。
    有一天,當耶穌坐在羔羊的婚筵上時,你和我會聽到聖靈的話和新娘說:「來吧!」我們將作為兄弟姐妹,國王的孩子一起享受婚禮的喜悅。
  1. 地位對你有多重要?
  2. 你是否曾希望自己比別人更受尊敬?
  3. 「坐下來,然後再坐回去」而不被註意到有多難?

 

4. 我不能來
 
路加福音14:15-24

 
耶穌講完了比喻,有一個同席的人說,凡在上帝國裡一同吃飯的,就必蒙福。這使耶穌開始講另一個比喻,再次聚焦於一頓筵席,但不是普通的吃飯,而是一個盛大的宴會。這種類型的活動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準備,就像今天的婚宴一樣。
 
賓客名單和請柬都提前準備好了。當時沒有電子郵件、電話或信件服務,資訊是靠手工傳遞的,所以主人派僕人去送請柬,讓客人有足夠的時間安排,做好準備,並為其提供交通工具。當盛宴的時間臨近時,主人又差遣僕人去告訴客人們,一切都準備好了,現在他們可以來參加了。這是一場盛大的活動,所有合適的人都被邀請了,一切都計畫得很周密。這是一年一度的社交活動,主人滿懷期待。
 
然後藉口就來了。“對不起,我不能來了,我買了一塊地,需要去看看”;“我很想去,但我剛買了幾頭牛,還沒見過它們。也許下次吧。”“嘿,我知道這將是一件大事,但你知道,我剛剛結婚,我的妻子不熱衷。”主人為此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他提前通知了很多人,只邀請了他真正想請的人,現在客人們想出了一堆蹩腳的藉口。誰會不先看就買一塊地,如果你不知道牛能幫你做事,為什麼要買呢?還有那個妻子的故事,他們有好幾個月的時間來處理這些事情,現在卻無法分身了!主人怒不可遏。
 
於是主人讓他的僕人去尋找可邀請的人,就是那些最貧窮、最需要幫助的人,那些通常會被拒絕和忽視的人。到大街小巷乞丐出沒的地方領這些人來。僕人們照辦了,但是還有空位,所以主人讓他們走得更遠,到城外去,如果必要的話,還可以勉強人進來——要坐滿屋子。他是在給先前邀請的“客人”傳遞資訊;他們不再受歡迎,再也不會被邀請了。曾經這些人是他的首選,但他們拒絕了主人的邀請,這是對主人的侮辱。現在,那些沒有被邀請的人、被鄙視的人、被拒絕的人,甚至是外國人——將分享盛宴。
 
耶穌所傳達的資訊是明確的。以色列人被邀請來到上帝的國度,上帝給了他們充足的時間準備,上帝也差遣使者去預備他們。但時候到了,他們不想來,他們拒絕了邀請。所以上帝指示他的使者去拜訪那些沒有被邀請的人,包括以色列以外的人,他們將被歡迎進入天國。許多人已經收到邀請,也有很多時間機會去準備,但他們卻看重其他的事情:一個暑期計畫,要完成一個學位,正在蓋房子或籌畫婚禮,或者關注自己新的小狗或電腦,如果僅僅去參加耶穌所邀請的筵席,就把手頭的這些事情丟在一邊,這真的很不方便。
 
你已經被邀請參加羔羊的婚宴,準備好了嗎,還是有其他事是你想先去處理的?
 
1.   你收到請柬了嗎?你發請帖了嗎?
2.            什麼事會阻止你參加神的宴會?
3.            如果神指示你去為他的筵席召人來,你會怎麼做?

 

 

5. 衡量代價

路加福音14:28-33

耶穌並沒有試圖通過人們想聽的話來吸引人群。事實上,他似乎特意勸阻他們不要跟著他。路加福音寫到,有一大群人跟著他,有些人無疑想要看到更多的神蹟,另一些人想要聽他的教導,這與他們從拉比和宗教領袖那裡聽到的不同。當然,也有一些人相信耶穌所說的話,熱切地盼望著上帝的國度。耶穌決定是時候分散群眾了,於是他又再度開始用比喻來說話。耶穌的方式與我們現今所看到的有很大的不同,牧師和教會的有效性通常是通過出席的人數來衡量。他們會盡力提供有趣的信息,舒適的座位和合適的音樂,好咖啡也是無妨。我們會為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每一代人制定計畫,我們會一直關注教會,以防他們有我們沒有的東西,招走一些教會的家庭成員。
耶穌不是這樣工作的。他告訴群眾,如果他們想追隨他,那麼他們必須放棄一切可能阻礙他們的東西,甚至是他們的家庭。如今,很多人寧願不去教堂,也不願冒著讓孩子不高興而錯過郊遊或體育活動,或著拒絕加班而得罪雇主。工作,假期或愛好已經變得比敬拜更重要。耶穌對群眾說,如果他們是這樣想的,那麼他們就永遠不會成為門徒。
他提出的第一個比喻是關於一個人想要建一座塔。這座塔可能是為了看守他的羊群,或是想在某方面勝過其他人。建造高塔是不常見的,耶穌可能是借鑒了彼拉多的嘗試,彼拉多想在附近建造一個溝渠但他錢用光所以失敗了。在任何情況下,塔是一個重要的項目,需要提前規劃和適當的資源。建築商不會沒有信心完成工程就開始動工。如果他必須離開一座只完工一半的塔,他會招致周圍的人批評和嘲笑。他非旦無法讓人對他有敬意,反而會受到羞辱。建築工人在開始施工前需要確保有足夠的錢來完成這項工作。
耶穌接著舉了一個國王的例子,他即將與對手開戰。我們沒有被告知是這個國王要開戰抑或是他被攻擊,儘管看起來敵對的國王才是侵略者。寓言中的國王似乎知道他寡不敵眾,他需要決定能否打敗這支強大的軍隊,還是在戰鬥開始前做出最好的交易。如果他知道自己沒有戰勝的機會,而且會遭受巨大的損失就去打仗,那是愚蠢的。耶穌不是在討論戰爭的戰術,他是在表明一個觀點。以色列人知道,他們在歷史上,上帝很多次在他們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拯救了他們,所以戰術上的投降並不是這個比喻的重點。
耶穌的意思很簡單。如果有人想成為他的門徒,他們首先需要弄清楚他們是否能完成他們所開始的事情。門徒這身份是需要很多代價的,在別處耶穌這樣告訴過他們「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適合進神的國。」(路加福音9:62)。什麼都沒有改變,只有那些準備把一切交給耶穌的人才適合做他的門徒。上帝的國度對所有得到他的人都是免費的,但只有那些把它作為第一優先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

1.  你衡量過成為門徒的代價嗎?
2.  你能完成你已經開始的事情嗎?
3.  什麼事會引誘你不跟從耶穌?

 

 

6. 望的尋找
路加福音158-10
 
耶穌講的一個女人丟了一枚硬幣的故事有一個明顯的重點,但在細節上有一點爭論! 故事告訴我們,這個女人丟失了她擁有的十枚硬幣中的一枚,她不 顧一切地想要找到它。 書中沒有告訴我們這枚硬幣是什麼類型的,價值多少 錢,但它的價值足以讓她不遺餘力地找到它。
 
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一個德拉克馬,大約相當於一天的工資,所以在不瞭解這位 婦女的情況下,這是一筆很大的數目。 沒有關於她是寡婦的評論,所以有理由認為她結婚了。 有人認為,耶穌用了一個女人搜查房子的例子,因為這是他的女性聽眾能聯想到的事情。 他談到了捕魚、耕種和建築,這些都是當時男人的日常工作,雖然女人在看顧 房子,但這是她們的領域,她們能理解耶穌在描述什麼。
 
關於這枚硬幣還有另一種觀點。 猶太和阿拉伯文化的習俗是,訂婚或結婚的女性要戴一種叫做semedi的頭飾。 裡面有10枚銀幣,雖然價值不高,但卻有很大的情感價值。 這是她為婚姻所作的一切貢獻的象徵,猶太人的習俗不允許她把它拿走,即使是為 了償還債務。 一個女人丟失了一枚硬幣,她的丈夫可能會懷疑她濫用硬幣,他甚至可能以此作為 離婚的理由。 這個女人非常焦慮,她必須找到那枚硬幣。
 
女人做了三件事; 她點了燈,打掃,然後她勤奮地尋找硬幣。 大多數窮人的房子都沒有窗戶,所以點燈是必不可少的。 我發現當我在找東西的時候,即使是一盞燈,額外的光總是有説明的 (尤其是當我年紀大了!) 。 人們經常在房子的地板上鋪上稻草來軟化硬化的粘土,像硬幣這樣小的東西很容易就會在稻草中丟 失。 於是女人把它掃乾淨,小心翼翼地看著,以防她用稻草把它掃掉。 她仔細地看了看,可能是在移動傢俱和任何可能是藏身之處的東西。 她打算一直找這枚硬幣,直到找到為止,她不會也不能放棄。
 
終於成功了! 硬幣找到了,女人跑到鄰居那裡告訴他們,恐慌過去了,丟失的東 西找到了! 除非你失去了類似的情感價值,否則很難感受到這個女人的情感,也許 如果訂婚戒指丟了,或者孩子失蹤了,那麼就有可能理解。 但是耶穌把這比作當每個人都被耶穌“找到”並把生命交給他時 ,天使在天堂的感覺。 就像牧羊人尋找直到找到丟失的羊,女人尋找直到找到丟失的硬幣一樣,耶 穌也尋找那些願意被他找到的人。
牧羊人溫柔地尋找著羊,女人勤奮地尋找著硬幣。 上帝帶著憐悯尋找迷失的人,他不會放棄。 對他來說,你比一隻羊或一枚硬幣更有價值,為了找到你,他付出了一切,甚至他兒子的生命。 他既找到了你,你就可以信靠他,因為他必保全你的安全,直等他差他的兒子接你去天國。
 
1.         你覺得你對神有價值嗎?
2.         如果你知道有人迷路了,你會多麼努力地去尋找他們呢?
3.         當耶穌談到禱告時,他說我們應該尋求,然後我們就會找到。 你有多努力地尋求你所祈求的東西?

 

7. 迷失的兒子
路加福音第15章

 
路加記載了關於耶穌的三個比喻,第一個是迷羊,第二個是丟失的錢幣,然後是一個迷失的兒子。 這第三個比喻是耶穌所講的最長的比喻之一,它包含三個主要人物,一個父 親和兩個兒子。 在我們的聖經中,經常會有一個標題將此描述為浪子回頭的寓言。 “浪子”這個詞在普通英語中不常用,它的意思是不負責任,或揮 霍無度,尤其是在處理金錢方面。 在另外兩個寓言中,中心人物是丟了羊的牧羊人和丟了硬幣的女人,在這個故事中,中心人物是丟了兒子的父 親。 他比他的任何一個兒子都更重要。
 
兩個兒子中,有一個不負責任,只顧眼前,缺乏自製力。 他只關心他自己和他每天能找到的快樂。 另一個兒子很勤勞,聽話,但不快樂。 他決心做正確的事,拒絕任何會妨礙他的工作和抱負的事情。
 
小兒子,那個不負責任的人迫不及待地要離開家,所以他說服他的父親把最終屬於他的那部分財產給他。 他很快將這筆錢兌換成現金,然後去旅行了。 他生性魯莽,沒過多久就花光了所有的錢,無家可歸。 更糟糕的是,當時發生了饑荒,工作很少,他最終找到了一份餵豬的工作,但沒有人關心他,他只能自謀生路。 對於耶穌的聽眾來說,這是可怕的,豬是不潔淨的,猶太人不能吃豬,也不能與豬有任何關係。 兒子已經到了他所能達到的最低狀態。
 
一天,他突然醒悟過來,決定回家,乞求父親的寬恕。 即使他能做僕人,也比住在豬群裡強。 當他快到家時,他父親看見了他。 他沒有等他兒子,就跑過去迎接他,把他摟在懷裡。 當兒子開始准備演講時,他的父親打斷了他,對僕人們喊道:“ 我兒子回來了! 組織一個聚會,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慶祝,他失去了,但現在他被找到了!“ 僕人們照辦了,宴會開始了,但不知怎的,似乎沒有人記得告訴在地裡幹活的哥哥。
大兒子下班回家,無疑是累了,准備在漫長的一天結束后休息一下,他聽到了唱歌和跳舞的聲音。 “怎麼回事?” 僕人說:“你弟弟回來了,你父親設宴慶祝。 “僕人回答說。 大兒子很生氣,拒絕進去。 他很不高興他弟弟回來了,他離開了這個家,把所有的活都留給了他,現在他回來了。 他顯然聽說過關於他弟弟行為的故事,雖然他提出的一些指控得到了支持或證實 ,但他知道一半的遺產已經沒有了。 他的父親來到他身邊,試圖說服他參加慶祝活動,但他痛苦地抱怨他所感到的不公平。 但他的父親並沒有放棄,並試圖鼓勵他說,他對他的愛並沒有減少,事實上, 他很高興他一直在那裡,可以信賴,永遠在那裡。 他並沒有失去他的產業,事實上,他父親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的。
 
這個故事有很多主題,但關鍵是父親對兒子的愛。 他不會對誰有偏愛,直到 他的小兒子離開他時,他焦急而期待地等待著他的歸來。 當他不在的時候,他從一直在他身邊的大兒子那裡得到了安慰。 雖然將上帝與人的性格進行比較是有缺陷的,但耶穌描述了上帝作為父親的愛是無情和無條件的。 即使他的孩子們迷路了,他也會張開雙臂等待他們回來,不是譴責或批評,而是歡迎和擁抱。 如果你偏離了上帝,是時候回家了。

1.         你更認同大兒子還是小兒子?
2.         小兒子“恢復理智”或“醒悟過來”,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
3.         父親對他的大兒子公平嗎?

 

 

 

Week 5

1.【聰明的生意手段】還是【不誠實的交易】?
路加福音161-13

這是耶穌所有比喻中其中一個最難(如果不是最難的)明白且令人困惑的故事。故事中所有角色都是不誠實的,最後耶穌所做的重點結論似乎也不合常理!聽到此比喻的聽衆想必是無比地困惑,因爲才剛剛聼完了失羊的比喻,失錢的比喻和浪子的比喻。這三個比喻都是講述到上帝對那些迷失的人的愛。浪子的比喻和這個比喻有一雷同之處,就都是以一位有錢人(或財主)為開始,但故事發展卻截然不同。
這個‘很難的’比喻一開始就提到一位有錢的財主與他的管家的對話,從對話裏我們可以看到這位管家是貧窮的,且還可能做了不誠實的事。在有人向財主舉報了他的不誠實后,這位財主直接地將管家解雇了。財主最後吩咐管家把他所經管的交代明白,因他不能再作他的管家了(2節)。管家意識到自己遇到了麻煩,他是一個愛面子的人,他不想靠工作或乞討來過活,他就開始思考他可以怎麽做。他知道他日後需要有朋友的幫忙,所以在他離開之前,他召喚了財主的顧客來,與他們協議將他們所欠財主的錢一一打折。 他們每個人所欠的如今都被削減了,這樣做可能是為了換取他們的好感,這樣管家就可以在未來得到收益。財主完全不知道這件事,但管家似乎也沒有收到任何實際現金或物品,可以確定的是被蒙在鼓裏的是財主。
不可避免地,財主最終發現了管家的所作所爲,財主不僅沒有馬上告發他類似小偷的行爲,還誇獎他的行爲為【聰明的生意手段】!根據財主的説法,這位管家的行爲屬非常精明,不算不誠實。我們或許也會期待看到耶穌譴責比喻中管家不誠實的行為,但祂沒有,相反,祂說,非信徒在金錢管理上比信徒來得更精明。 伊恩·傑克遜(Ian Jackson)在《工作神學項目》中寫道,這個比喻的重點是:‘如何確保我們每日所需能樣樣不缺,其關鍵並不是焦慮地工作賺取收入和儲蓄,乃是凴信心地去爲主服務和花錢支出。 如果上帝可以相信我們花該花的錢來去滿足他人的需求,那麼我們自己需要的錢,上帝也將供應。
當耶穌説出這個比喻時,祂沒有對其角色的行為多做評論,無論是認可管家的狡猾行爲的財主,或是利用財主的資源來成就自己未來收益的管家,又或者是那些被召喚來領取折扣賬單的顧客們。祂指出,他們每個人都使用“不義的財富”來供應自己的未來。 祂進一步地解釋我們如何處理這筆財富的方式,將反映出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將會如何使用這筆財富。 在聖經其它処也記載了耶穌教導要積攢財富在天上,而不是在地上,這樣做爲了是不要成為金錢的奴隸。 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您的財富為基督服務,並爲了永恆的緣故去結交及幫助朋友。 約翰·派珀(John Piper)寫道:‘’這就仿佛耶穌在對我們說:“你在永恆天國裏失業時會需要我的幫助, 我正在教你如何有一個房子,一個生活的地方,在與上帝的子民團契中充滿樂趣和滿足感。 那就是你該使用錢的方式。 將你的錢用來把握以上的東西。” 這裏可以看到,所説的【永恆】就是第一個線索”
 
法利賽人聽了就嘲笑耶穌,因為他們是金錢的愛好者(第14節)。 利用財富來改善他人的生活而不是為個人帶來享受和利益,例如更大的房屋,更多的僕人,社會地位和聲望,這一想法對他們來說是荒謬的。 與其它比喻相同,耶穌在這個比喻中,同樣地也將人與人關係的價值提升到財務成功之上。

1.您如何看待管家的所作所爲?
2.有什麼方式會使我們成為金錢的奴隸呢?
3.您該如何積攢財富在天堂呢?

 

 

2.財主和神幫助的人
 
路加福音1619-31
 
在耶穌講完關於不義管家的比喻後,聽到法利賽人嗤笑祂對錢財的教導。耶穌然後繼續講述另一個比喻,這個比喻引起了爭議和麻煩,主要是因為人們假設耶穌要么是在講述死後生命的真實情況,要么是試圖分析故事的各個方面。與其它比喻一樣,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不是按字面理解,在這個比喻中只有兩個人被提到名字。
 
耶穌的開頭和其它比喻一樣:“有一個財主”,這應該是即刻提醒祂的聽道者祂將繼續警告不要濫用金錢。一些聖經譯本給這個人起名叫戴夫斯,但這只是拉丁語中“富有”的意思,我們無法得知他的名字。我們確實知道他想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和他奢侈的生活方式。他天天奢華宴樂,穿上最貴重的衣服——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我們也知道他對窮人冷酷無情。一個名叫拉撒路的人是一個放在財主門口討飯的。他名字的意思是“神幫助的人”,但他卻可憐地躺在這裡,要得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當時的習慣是吃飯時不使用刀叉,而是用手拿起食物,然後在麵包皮上擦一擦,麵包皮就會被扔到地上。在街上游蕩的野狗很快就搶了拉撒路渴望的那些食物。不過,這些狗也算為拉撒路提供了服務,它們舔他身上的瘡,可能讓他得到了緩解。
 
後來兩人都死了,耶穌說拉撒路被帶到亞伯拉罕身邊,在那裡他受到歡迎,而這位財主卻被送到了陰間,一個受痛苦的地方。痛苦中,他舉目遠遠的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裡,就求亞伯拉罕可憐他,送些水來減輕他的痛苦。亞伯拉罕拒絕了,他告訴財主,他生前享過福,拉撒路也受過苦。現在他們的命運逆轉了。無論如何,他們之間有一個巨大的深淵,以致人要從亞伯拉罕這邊過到那邊是不能的。 “至少打法他去見我的兄弟並警告他們”,財主說,亞伯拉罕回答說,他們已經被派了先知和摩西,可以聽從,若他們不聽,那麼即使有人從死裡復活,他們也是不聼勸。
 
雖然耶穌呈現的圖畫並不是對死後生命的描述,但我們可以從中得著一些東西。耶穌要表達的明確觀點是,人們對待窮人的方式反映了成為天國子民的證據。其次,死後會有審判,之後沒有第二次機會。那些聽到神的話卻沒有回應的人沒有任何藉口。除此之外,拉撒路和財主都意識到他們在今生死後有來世,耶穌表示他們是可以被認出來的,甚至保留了他們在地上的名字。聖經中沒有任何地方教導說天堂和地獄的人可以相互交流,或者有一個地方叫做“亞伯拉罕的懷裏”。耶穌用一個故事來闡明一個觀點,這個觀點是真信心的見證就是按照神的話語去活,而關心窮人是其中的核心。神希望我們得到的祝福能與不幸的人分享,這樣我們就能證明我們是天父真正的兒女。
 
1. 你對這個故事有什麼感想?
 
2. 當耶穌使“另一個”拉撒路從死裡復活時,法利賽人和祭司長密謀要處死耶穌,如何證實這個比喻? (約翰福音 11 章)。
 
3. 我們以什麼方式表現出對窮人的關懷?

 

 

  1. 堅持不懈
    路加福音18:1-8要理解這個比喻的道理,我們要把它放在路加福音前一章的背景下看。在第17章20節,法利賽人問耶穌,神的國什麼時候來到,耶穌繼續告訴他們,會像挪亞的洪水,所多瑪和蛾摩拉毀滅的日子一樣。他們被警告不要像羅得的妻子那樣不願離開她的舊世界,以至於她回頭一看就死了。耶穌說:「不要像她;而是要禱告,永不放棄。」
    然後,祂講述了一個寡婦拼命向腐敗的法官尋求正義的寓言。寡婦經常出現在路加福音中:第一個是先知安娜(2:37),她也傳播了耶穌誕生的好消息;在4:25-26章,祂指出撒勒法的寡婦在饑荒中餵養以利亞,並使她死去的兒子起死回生;耶穌救活拿因寡婦的獨生子(7:12)。在21:3章中,這個窮寡婦比其他富有的人捐得更多,因為她把所有的都捐了,並且耶穌譴責那些「吞噬寡婦家產」的文士(20:47)。
    寡婦代表窮人和受壓迫的人,她們很脆弱,沒有人代表她們或為她們說話。然而,法官由於擁有權力和領導地位,他們有義務去維持公正,特別是代表窮人和弱者。我們對這位寡婦知之甚少,只知道她卷入了一場法官可以解決的糾紛。
    她可能很窮,很脆弱,但她很勇敢,很執著,她會一直面對法官,直到把他逼垮。關於那法官,我們知道兩件事,就是他不敬畏神,也不尊重人們。顯然,不可能把這個不誠實的法官與上帝等同起來。他不是上帝的代表,盡管他可能代表了一種對最弱勢群體實行系統壓迫的文化,寡婦可能代表了上帝或教會的子民,他們堅持對抗這種文化,直到它被改變。
    如果法官敬畏上帝,他就會關心窮人,盡他所能減輕她的痛苦。如果他尊重她或關心她,他就會發現她抱怨的原因,並同情她。可是這個法官什麼都沒做,只是被寡婦折磨得精疲力竭才迫不得已的去做點什麼。耶穌並不是在說,如果我們嘮叨上帝,祂最終會讓步,給我們想要的;路加福音11章1-13節的教導是,上帝會給我們他想要給我們的,重點是這三件事:聖靈、正義和國度。
    在路加福音11章13節,耶穌強調父神比我們更願意賜下聖靈,祂不需要被嘮叨,但祂會等著我們去求。這個故事代表了一個不公正的法官和一個仁慈的上帝之間的對比,一個不公正的法官不得不騷擾,直到他做了他應該做的事,而一個仁慈的上帝會維持公正,因為祂的本性是這樣的。
    當祂再來的時候,祂會伸張正義,不會拖延。與此同時,繼續祈禱,這是保護我們不落入羅得妻子的錯誤。不要放棄,當生活困難的時候,要保持忠誠是很難的,而耶穌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回來。耶穌解釋了為什麼祂要用這個比喻「時常禱告,不要灰心」。
  1. 這個比喻是關於準備迎接耶穌的再來——你同意這個說法嗎?
  2. 當你在等候神的時候,你是否常向他禱告,求祂保守你的忠心?
  3. 你的禱告有多少是集中在聖靈、公義和他的國度上?

 

4. 行動勝於空談
 
馬太21:28-32

 
在這些經文中,比喻背後的意思似乎是顯而易見的,這使得我們試圖去挖掘一些隱藏的含義。祭司長和長老問耶穌有什麼權柄作他所作的事。耶穌照例用比喻回答。這兩個比喻似乎並沒有針對宗教領袖的指責,而是集中在怎樣才能承受天國上面。
 
在第一個比喻中,他介紹了一位父親和兩個兒子。父親想讓他的兒子們在葡萄園裡幹活,於是找到大兒子,讓他去幹些活。大兒子拒絕了,我們不知道父親是如何反應的。相反,他去告訴第二個兒子,他立即同意,並說會去做父親所要求的事,但結果他沒有做。與此同時,大兒子改變了主意,按照父親的要求去做了。
 
耶穌問他:“誰遵行父的旨意?”答案很明顯,就是那個真的去葡萄園工作的人,儘管他說他不會去。耶穌用這個例子來表明,那些拒絕遵守律法,但後來接受耶穌教訓的人將進入天國;而那些假裝遵守法律但沒有實際行動的人,就會錯過機會。他指的是宗教領袖和他們的追隨者。信心的證據是行動而不是言語,僅僅知道律法、能夠教導和背誦是不夠的,他們實際上需要遵守。儘管他們已經看到了那些聽從施洗約翰教導的人的變化,卻仍然拒絕為自己的罪悔改。
 
這個故事還有另一個方面,與第一個兒子的反應有關,他公開拒絕服從父親的要求,這會使父親蒙羞,而第二個兒子如果說會按照父親的要求去做,就會使父親感到光榮。在猶太文化中,不尊重被認為是比不服從更大的罪。蒂莫西·坦南特寫道:“長子最終聽從了父親的話去做,但父親卻丟了面子。二兒子可能不聽父親的話,但他卻維護了父親的公共榮譽。”這對宗教領袖來說是一個難題。他們知道二兒子沒有服從命令,但他這樣說了,就顯得他已經服從了,而大兒子在公開場合讓他的父親蒙羞,這無疑是更大的罪。耶穌對大兒子的問題很謹慎,他沒有談到罪過有多嚴重,只談到兒子是否服從了命令。
 
耶穌曾因接待稅吏和妓女被認為是犯了大罪而受到批評,他並沒有否認這一點。但是這些人已經悔改,現在服從了神的命令。他們將在自以為義的祭司和長老面前承受天國,這些人都知道該怎樣回答,卻不照神的話去做。耶穌呼召我們去遵行天父的旨意,我們過去的失敗,不服從甚至不尊重都沒關係,他呼召我們悔改(意思是改變一個人的想法或方向),他保證會赦免我們,而他也供應了一切。再多的宗教行為和知識也不能達到這一點,除非你願意順服神。
 
1.            你是否曾經對上帝說“不”,然後又改變了主意?
2.            或者,你是否說了“是”,然後沒有照你說的去做?
3.            你是否認為某些罪比其他罪更嚴重?依據是什麼?

 

 

5. 輕信的地主
馬太福音 21:33-34

葡萄園是耶穌寓言裡面經常提及的,這毫無疑問,因為在以色列,這是一個常見的職業和收入來源,那些聽耶穌講話的人對於葡萄園帶給他們的好處是很熟悉的,當然也有獲得好收成所涉及到的風險和勞動。還有另一個原因,以色列在舊約中被比作葡萄園,當耶穌開始比喻的時候,以賽亞書第五章可能已經在他腦海裡了。
耶穌在開始講述他的故事時,給出了比平常更多細節。他介紹主角是房子的主人,他是一個不在場的地主。富人擁有土地並將其出租給他人用於耕種或其他農業用途是很常見的。作為協議的一部份,土地所有者期望從土地生產的利潤中獲得份額。他在他自己的產業周圍築了一到牆,還花錢建了一座瞭望台,並安裝了壓酒機。然後他去了另一個國家並期望坐著就能享受利潤。
收成的時候到了,他派僕人去取該收的果子,但佃戶們都不感興趣。他們霸佔了土地,認為所有的糧食都是他們的,就把僕人打死了。有點驚訝的是主人那邊派了更多僕人過去做同樣的任務,他們得到了同樣的對待!記住這是一個寓言,而不是對真實事件的歷史描述,這個不明智的主人認為,如果他派他的兒子去,佃戶們就會意識到他們的責任,尊重他的兒子,作正確的事情。不幸的是,他得到了跟他預期相反的結果,佃戶們看到了他們的機會,如果他們殺了兒子,他們就可以把財產據為己有!
耶穌詢問「你們想,現在主人會怎麼做?」宗教領袖們給出了預期的回應。「他會自己去,也許會帶些有武器的人去殺掉那些佃戶?」著眼于利益接著說「然後他會找到其他佃戶來償還他的欠款。」兒子的死亡被迴避了,葡萄園被認為是最重要的。這個故事指的當然是國度,主人是上帝,佃戶是以色列人。上帝盼望著以色列人看守祂的國度,使國度出產豐盛的果子。當祂差遣先知和公義的領導者去的時候,他們受到惡劣的對待,許多人被處死。但祂並沒有放棄,並多次派人代表祂與佃戶交涉,他們也受到了惡劣的對待。現在祂派祂兒子去,但他們怠慢他。這個比喻說到這,如同我們所知,耶穌,這兒子被帶出去殺了。葡萄園將被移交給其他人,他們將代表這位物主去生產水果,但那些怠慢那個兒子的,會受到適當的懲罰。這個比喻的意思,明顯的指向正在聽的猶太人,他們知道耶穌是講他們,他們暴怒。如果不是因為在人群裡,他們會立刻逮捕耶穌,並安排處決他,但他們害怕群眾,所以他們不得不推遲至其他時間。
這個訊息對猶太人來說很清楚,但對我們也有影響。我們教會就是葡萄園託付給的「其他佃戶」。上帝期待我們好好地耕種,結出討祂喜悅的果子。耶穌許多比喻的主題是當一塊地,一株葡萄藤或一棵樹不結果時,上帝會把它或佃戶移走,或把它交給其他人經營。

1.  教會如何管理上帝所託付的葡萄園?
2.  當教會沒有按照應有的方式行事時,上帝是否仍然派人去警告教會?
3.  在每個季節裡,上帝期望看到的果子是什麼?

 

 

6. 年度婚禮
馬太福音 21:2-14

這個比喻與路加福音中的比喻有一些明顯的相似之處,他記錄了一個盛宴,許多人被邀請去參加,但他們在最後一刻找了藉口。 儘管有相似之處,但那個故事與這個故事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在這種情況下是國王舉辦派對,是為了慶祝他兒子的婚禮。 啟示錄告訴我們,國度的到來有明顯的暗示是羔羊的婚宴(啟示錄 19)。 對於耶穌時代的猶太人來說,他們知道舊約提到宴會既是慶祝婚姻(以賽亞書 62:5,何西阿書 2:16-20),又是立約(以賽亞書 25:6-10) 並且對這些段落的引用對他們來說是顯而易見的。
國王邀請了他挑選的客人,但當祂派僕人告訴他們該來的時候,他們拒絕了。 耶穌提到的盛宴就像我們今天想像的皇家婚禮一樣。 若這事件發生在近代,所有媒體上都會有關於這事件的圖片,收到邀請是一種幾乎難以想像的榮譽,拒絕它是一種侮辱。 這不是在某人家裡聚會,而是每一個細節都被計劃的活動,不惜一切代價。 宴會將持續數天,只邀請非常有特權的人,他們應該說“是”。
然而,國王試圖說服拒絕的客人,他派了其他僕人並解釋了菜單有多好,並且已經付出了很多努力,因好讓這個事件可以被記住。 一些客人只是不感興趣,他們太忙或根本不在乎,其他人反應強烈並毆打僕人然後殺死他們。 對結婚請柬做出如此激烈的反應,很可能涉及更深層次的問題。 也許他們在反抗國王,或者不尊重他或不接受他的權威,但不管原因是什麼,國王很生氣。
武裝部隊被派去處決那些殺害祂僕人的人,而他們的家和所有拒絕邀請的人的家都被摧毀。 然後國王派他的僕人出城,邀請他們遇到的任何人參加婚禮。 他們要邀請所有的人,不僅僅是那些名聲好的人,而是他們找到的任何人。 僕人們照著吩咐去做,很快婚禮大廳就座無虛席。 國王進來了,當他在大廳裡走來走去歡迎他的新客人時,他看到一個懶得打扮的人。 預計每個客人都會穿提供的長袍,而這一位沒有,“你怎麼進來的?” 國王問,客人沒有回答。 國王下令驅逐他,他沒有被邀請的證據,在那裡不受歡迎。
故事的角色很明顯,國王是上帝,他邀請客人參加祂兒子的婚禮。 兒子是耶穌,第一批客人是拒絕前來的以色列選民。 第二批客人是那些因信而回應兒子邀請的人。 第一個去的僕人是以色列的先知和領袖,第二批僕人是耶穌的門徒。 新婦就是教會。 被趕出去的客人,連同其他好人壞人都被請來了。 他沒有被排除在外,不是因為他不夠好,而是因為他穿得不合適。 所有參加羔羊婚宴的人都將穿上公義的袍子(以賽亞書 61:10,啟示錄 19:6-8 撒迦利亞書 3:4)。 當信徒承認他們相信耶穌的死和復活並承認他是主時,這是賜給他們的。 所有人都被邀請參加兒子的婚宴,無論他們是否過著美好的生活,但在他們獲得席位之前,他們必須穿上公義的袍子,以表明他們已經從所有會使他們與上帝隔絕的事情中得到潔淨。

1. 你有義袍嗎?
2. 你知道你什麼時候收到的嗎?
3. 如果你收到上帝之子皇家婚禮的邀請,你準備好赴宴了嗎?

 

 

7. 想想無花果樹
馬太福音 24:32-35

無花果樹在猶太人的思想和耶穌的教導中佔有重要地位。在舊約中,它們有時被用來代表以色列,耶穌談到它們需要結果子,並說明他的國度。在以色列“無花果樹在冬天落葉,在冬天結束時,甚至在樹被葉子覆蓋之前,paggim(“綠色無花果”,雅歌2:13)開始以小果實的形式發育,它們實際上是覆蓋著柔軟外皮的小花,在夏季會繼續生長(猶太網上圖書館)。當樹開始長出葉子時,夏天就來了。
 
耶稣一直在回答门徒关于耶稣再临时间的问题,在他解释的中间,他把他们的注意力帶到到无花果树上。他在第4-25节所描述的事件就像树上的叶子,它们是将要发生的事情的证据,在这里是他的回归。然后他发表了一份声明,自那以后引起了严重的争论和关注!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他说的“这一代人”是什么意思?就在门徒们开始讨论之前,耶稣预言了圣殿的毁灭,许多人把耶稣的预言与发生在公元70年的事件联系起来。然而,也有不同的观点。
 
耶稣是在对犹太听众讲话,圣殿的思想是他们思想的中心,所以“这一代人”指的是那些活着看到这一切发生的人。“一代”这个词可能不是指一个特定的时期。我们使用“年轻一代”或“年长一代”来指代定义特定群体的一系列特征,未来的一代可能是未来的一群人,就像“过去的几代人”指的是那些已经过去的人一样。所以当耶稣说“这世代”时,他可能指的是他所描述的事物开始时存在的世代。另一种观点是,它与以色列作为被选中的国家有关,当耶稣再来时,以色列就会停止。有些学者持有所有这些观点,我们很容易陷入争论的陷阱,以至于我们错过了耶稣所说的重点。
 
耶稣在36节说,没有人知道他再来的时间,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只有父亲知道,他没有透露给任何人。有迹象表明他的回归临近了,这就是无花果树的迹象。这些神迹在本章前面的经文中已经列出,其中许多神迹今天还在世界上,但不是全部。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世界历史的早期也出现过,但不是所有的人。我们对这些事情的理解因为我们自己对耶稣再来的看法或信仰而变得复杂。有些人相信,当教会离开这个世界,逃脱将来的大苦难时,会有一个被提;另一些人认为它会在苦难的中途到来;别人在尽头;还有人说根本不会有,基督会明显地回来,开始最后的行动,毫无预兆地建立新天新地。
 
“天地要废去,”耶稣说,“但我的话永不废去。”我们称之为家的世界是暂时的,他的国度是永恒的。当我们回顾耶稣在他再来之前所说的那些神迹时,很明显,离他再来的日子不远了,他的指示是“要做好准备,因为人子在你们想不到的时辰就来了。”他并没有邀请我们辩论他再来的时间和方式,而是让我们在他再来之前作他的见证,时刻准备着对我们心中盼望的回答(彼得前书3:15)。
 
1.         你读过耶稣再来的预兆吗?
2.         你怎么能确定他回来时你已经准备好了?
3.         耶稣提到的许多迹象已经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现在仍然存在——当我们遇到这些迹象时,我们怎样才能最好地显示我们的希望呢?

 

 

 

Week 6

1.看到上帝所看到的
路加福音18:9-14

有許多人一邊聆聽耶穌但另一邊卻有很主觀的看法。 他們將自己視為屬靈精英 – 即因自己的行爲方式而受上帝偏愛的人。儘管上帝希望祂的追隨者守誡命並表現出敬虔的生活方式,但這些人過於極端了:他們自大,並炫耀自己有多麽地敬虔。 同時,他們不僅看不起那些不符合其標準的人,甚至還鄙視他們。
自以爲義的屬靈精英不僅會遵守每一個規則,還確保每個人都必須知道他們“敬虔的行爲“。 每天的祈禱聚會他們都參加,並詳細計算出他們的奉獻到最後一分錢,還有確保看到他們將錢放入容器中。 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誇張到,將錢變成了許多的小硬幣,這樣一來,當錢幣被倒入漏斗中時,就會彼此碰撞發出聲響(仿佛奉獻了很多的錢)。 他們每周至少要齋戒兩次,並在其他人面前大肆地宣傳,為的是要炫耀自己有多虔誠。 但他們仍然不滿足於這些屬靈上的優勢,他們進而聲稱其他人對各種罪行有罪,包括勒索,腐敗和通姦 – 有些甚至是收稅者!他們在一旁慶幸地說“幸好我沒有做不敬虔的事“。
當然,上帝很幸運能被這樣的屬靈巨人接近,祂不得不聽不是嗎? 他們贏得了與上帝交流心得的權利,現在祂一定要回答他們的祈禱。 上帝當然有不同的看法。這位自義的並沒有讓祂留下好的印象,但祂確實聽了稅吏的意見。 稅吏承認他沒有過著應有的生活樣式,他沒有遵守所有誡命,並稱自己為罪人。 他非常了解自己的缺點,甚至無法抬頭望天,只因感到羞恥。稅吏並沒有試圖最大程度地減少失敗或證明自己的弱點是合理的,他只是懇求憐憫。
雖然大多數信徒都遠遠不及法利賽人般極度自義的態度和行為,但仍然有一些人認為,上帝會垂聼那些常常祈禱,閱讀聖經,參加教堂和奉獻等屬靈操練的人,過於那些在生活和誘惑中掙扎的人。 我們履行這些屬靈操練不是爲了贏得上帝的恩寵,而是向祂表達我們對祂的感激和愛。 聖經鼓勵我們並裝備我們來應對日常的鬥爭,與其他信徒一起參加周日教會活動,能養活我們的心靈。 當然,學習施捨,是一種感謝的流露並開啓了能與他人分享好消息的機會。雖然我們從罪的懲罰中被原諒,且可以憑著信心稱義,但這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麽,而是耶穌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上帝讓我們進入了祂的天國,因為我們像稅吏一樣謙卑地來到祂面前,且明白我們是微不足道的,但上帝已接受我們,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呼喊:“上帝啊,憐憫我這個罪人吧!” 一旦我們真誠地這樣做,上帝的憐憫就寬恕了我們的罪,並宣布我們稱義了。另一方面,站在上帝面前的自義人雖然給足了他爲什麽有資格獲得進入天國的所有原因,最終將被拒之門外。 我們是一個尋求憐憫的罪人,祂接納我們如天國裏的聖徒。

1.您是否曾經認為,如果您更努力地祈禱或更頻繁地祈禱,或者奉獻更多,上帝就越快應允你的禱告呢?
2.納稅人以罪人的身份前來,但被接待為聖人,這對您意味著什麼?
3.屬靈上的操練是否值得?

 

 

2.爲什麽用比
 
馬可福音410-1233-34
 
為什麼耶穌用比喻說話,而不只是說出祂的意思?當祂與來自不同背景和理解水平的人交流時,耶穌使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或解釋祂試圖表達的特定觀點。這通常是對祂提出的問題的回應,並且可能因爲在故事或闡明中,斥責則變得柔和。在其他時候,當祂的聼道者是故事中的人物時,這種斥責就更加強烈了。與其他交流方式不同,耶穌的比喻著重於人,有些人做得好,有些人做得不好,有時主角是神,而有時祂卻不在故事中。有些比喻似乎是為了引起聽道者的討論或至少是進一步的反省。它們並不總是直截了當的,正因如此,許多人試圖為故事的每一點尋找解釋,而忘記了這是一個故事而不是歷史事件的記錄。他們幾乎總是挑戰當時的文化,抬高卑微的人,貶低驕傲自以為是的人。他們讓舒服的人不安,給受傷害的人帶來安慰。
 
耶穌和聖經的其他作者使用了許多其他的說明或解釋方式,包括寓言、隱喻、符號甚至比喻。他們也為猜測和爭辯留下了空間。比喻的關鍵在於,它們看起來像是真實事件,具有真實人物,聽者可以認出來。耶穌談到打魚、潔净房屋、種植園子、賠錢、建房屋、縫補衣服、摘果子、被搶盜和對付不順服的兒女,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其他方面;每個人都能認同這些故事。比喻中的人犯了錯誤,有的好有的不好,他們是虔誠的還是對神無興趣的,他們是富有的還是貧窮的,是結婚的還是獨身的,是兒女還是父母;沒有人不包括在内。
 
每個比喻都有一個與它的聽眾相關的要點,儘管對每個人來說可能並不總是一樣的。在不負責任(或浪子)兒子的故事中,一個人可能形同父親,另一個人形同小兒子或大兒子;在那個故事中,耶穌給每個人都傳達了信息。當祂談到在不同的土裏撒種時,聽眾可能會意識到他或她的心變得剛硬和反應遲鈍,或者擠住神的工,甚至是試探偷走了撒下的種子。其他人可能會覺得,就像撒種的人一樣,他們撒種的方式並無智慧。
 
當我們試圖向某人解釋一個想法或概念時,我們也可能會尋找比喻或例證。例如,我們可以將我們的人生旅程比作開車的長途旅行。我們會想要確定我們的目的地,然後我們是否有能夠完成這次行程的車。我們會將這次旅行分成幾個小部分,其中包括根據我們的能力和可利用資源等要實現的目標或目的地。這個故事可以很長很詳細,也可以很簡短,但它的目的是解釋我們需要知道我們去哪裡,我們需要做什麼才能到達那裡,以及我們是否有資源或能力來完成旅行。我們可以用這個比喻來解釋我們的信仰之旅,或者我們想要進行的學習課程,甚至是我們盼望的假期。故事並不重要,故事的目的是解釋或闡明需要理解的概念。
 
重要的是要認識到,並非耶穌比喻的每一點都需要解釋,它們的存在是為了說明祂正在表達的觀點,並引導讀者的聽眾詢求神通過這個故事對他們說了什麼。
 
1. 你有最喜歡的比喻嗎?它是什麼?
 
2. 為什麼你最喜歡這個?
 
3. 你是否有時會在試圖理解所有細節時卡住而錯過要點?

 

 

  1. 尋找國王
    士師記 9:7-15基甸為以色列人贏得了巨大的勝利,所以他們請他做以色列的王。那時以色列人沒有國王,由法官統治,上帝是他們的國王,也應該是他們的國王,但是以色列人想要像其他國家一樣,有一個人來統治他們。基甸不肯,對他們說,他和他兒子都不作他們的首領。基甸死後,百姓又要求基甸的一個兒子亞比米勒作王。
    問題是,基甸從他眾多的妻子所生的兒子有七十個,他們的家室都比亞比米勒高。亞比米勒是妾所生的。亞比米勒與他母親的家鄉示劍的人合謀,殺死了所有阻擋他的對手,並雇傭了一隊暴徒,到家裏去襲擊基甸的兒子們,殺死了所有的兒子,只有最小的約坦逃了出來。
    亞比米勒登基的道路已經暢通,在示劍人的支持下,亞比米勒成為了國王。約坦隨後講述了聖經的第一個寓言,但這也是一個很快就被實現了的預言。約坦講述了一個樹的故事:有一天這些樹決定要一個國王來統治它們。它們首先拜訪的是橄欖樹,橄欖樹是這片土地上最有價值的作物。橄欖油被用來照明,並且在帳幕敬拜的時候,也是靠它去準備食物和獻祭。橄欖樹拒絕了,它不會為了淩駕於其他樹之上而放棄自己被創造和被選擇的事業。這些樹又來到無花果樹那裏,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它也拒絕了,它提供甜蜜和健康的使命遠比在微風中搖曳重要得多。然後這些樹來到藤蔓邊上,藤蔓甚至都不是樹——但是他們已經走投無路了,他們真的想要一個國王!
    「不,」葡萄樹說,「我給人類和上帝帶來了幸福,我為什麼要離開它,在樹上飄浮呢——即使我可以!」現在樹木真的絕望了,所以他們去了一個荊棘灌木叢,它只用於點火,它的刺會給那些與它們糾纏在一起的人帶來痛苦。
    「好啊,我願意,」荊棘說,「但是有條件。你需要來我的樹蔭下避雨,如果你不這樣做,那麼我不僅會摧毀你,甚至會用火摧毀森林中最大的樹——雪松。」
    約坦講完了他的寓言,就為示劍人講解。他們若為人誠實,存正直忠信的心,他們和他們的國王亞比米勒就可以回去,得享豐盛的生命。但如果他們不這樣做,荊棘的火焰就會吞噬他們。然後約坦就逃跑,要躲避亞比米勒。不久示劍人就起來背叛了亞比米勒,但是亞比米勒放火燒了示劍人的城,可以他還是在暴亂中被殺了。
    神告訴以色列人不要立王,但他們堅持要立王。這個比喻表明,當敬虔的領袖不在的時候,人們就會慌不擇路,把希望寄托在任何東西上面,即使他們知道他們的選擇強差人意。他們選擇了一個只追求個人榮耀和名聲的領袖。這三棵拒絕去稱王的樹看重上帝的召喚,而不是自己的名聲。它們不需要個人的榮耀,它們知道自己在做神要它們做的事,就很滿足。百姓無視神的指示,執意要立一個人代替神。這三棵果樹代表虔誠的領袖,它們知道這個職位不是它們的,但這個荊棘渴望得到權力,一旦得到權力就抓住了它。
  1. 關於任命領導人,這個寓言告訴了我們什麼?
  2. 在我們的生活裏,我們的王是上帝還是政治領袖?
  3. 我們如何能確定那些領導者是上帝的選擇?

 

4. 窮人的羔羊
 
撒母耳記下12:1-4

 
撒母耳記下第11章記載了大衛王把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帶進自己的臥室,與她發生性關係的骯髒故事。當時烏利亞在外面為王打仗,大衛看見拔示巴在洗澡,就決定娶她為妻。目前還不清楚拔示巴是否是自願的,也不清楚她是否因為大衛的權力而被迫同意與之發生性關係,但無論如何,她懷孕了。大衛先試圖假裝烏利亞是孩子的父親,但這行不通時,他安排把烏利亞殺死在戰場上,一段悲傷的時期過去後,他娶了拔示巴為妻。
 
拿單是一位先知,負責給王出主意,神差遣他去見大衛。拿單給大衛講了一個關於兩個人的故事或寓言,一個非常富有,另一個非常貧窮。一天,一位客人拜訪了富人,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位客人很重要,他沒有名字,也沒有任何關於他的重要資訊。但他的到來導致後面的事情發生,他不是故事的主要部分。以色列人的習慣是,無論誰來拜訪他們,都要殷勤接待,所以財主便要為客人準備一頓飯。
 
富人有自己的牛羊供選擇,但他不願意這樣做,而是決定從窮人那裡一隻羊羔。這不是普通的羊羔,這是這窮人買來要養大的寵物,它住在房子裡,和他自己的孩子一起長大。這個人非常喜歡他的小羊,讓它躺在自己的腿上,然後用自己的杯子給它牛奶喝。書中沒有提到這個男人是否有妻子,也許小羊羔成為了這個男人的愛慕對象,拿單說這只羊羔就像這個窮人的女兒一樣,他沒有其他東西,羊羔是他家庭的一部分。富人對窮人的感受不感興趣,他從窮人手中帶走羊羔,殺了它,準備煮著吃。拿單使用“帶走”這個詞,是在使用大衛“帶走”拔示巴的相同語言。
 
當大衛聽到這個故事時,非常憤怒,他認為這是真的,並宣佈富人應該被處死,並且至少要向窮人賠償羊羔價值的400%。在說他該死的時候,他也可能是在宣告這個富人的死刑。拿單立刻回應大衛說,故事是關於大衛的,大衛就是這個富人,他從烏利亞那裡拿走了他唯一的東西,然後殺了他來掩蓋自己的罪行。神已經大大賜福給大衛,凡他所要的,他都有;若他願意,神也必賜給他更多。大衛卻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他對烏利亞和拔示巴毫無憐憫和同情之心,從而犯下了謀殺和通姦的罪行,這兩項罪都是要處以死刑的。
 
這個比喻的目的是要讓大衛向神承認自己的罪,他最終也承認了。拿單告訴他,上帝已經原諒了他,但他必須接受一些後果。在他自己的家庭裡總是會有衝突和流血,拔示巴所懷的孩子也會死,根據聖經記載,這兩個宣告都應驗了。
 
1.            在這個比喻中,罪行是帶走羊羔,沒有提到謀殺烏利亞。你認為是為什麼?
2.            財主取了羊羔,正如大衛取了拔示巴一樣。這兩件事有什麼相似之處呢?
3.            大衛的罪被赦免了,拔示巴有了其他的孩子,就是以色列的下一任國王,但罪行是有後果的。神在哪些方面赦免了我們的罪,卻仍然期望我們承擔罪的後果?

 

 

5. 上帝的葡萄園
賽亞書 5:1-7

這首以賽亞寫給上帝的情歌,很快就變成了一個關於以色列人的寓言。直到第七節,這個比喻的人物才被確定,就如同他給大衛給講述的單拿的比喻一樣,這個的比喻是吸引聽眾進入這個故事,使他們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譴責自己。一開始,以賽亞似乎是在和一個親密的朋友說話,雖然他和上帝的關係是真的,但這並沒有立即表明上帝是他的聽眾。
當以賽亞向他朋友講話時,他談到了他朋友精心栽種的葡萄園。
 書中提供了相當多的細節,它坐落在一個非常肥沃的山上,清除了任何會干擾葡萄樹種植的石頭或碎石,地也開墾好。一旦土地準備好了,就能找到最合適的地點種植上最好的葡萄樹。在葡萄園的中央,他的朋友建立了一座瞭望台來警告任接近的威脅,然後挖了一個蓄水池作為榨酒機。收穫的季節到了,他去找葡萄,但他所期待的不是上等的葡萄,而是野果或爛果(wild or rotten fruit)。野wild這個詞可以被翻譯成「惡臭的」或是「腐爛的」又或者只是「壞」。在對葡萄園的描述和主人為了使它準備好結出果子的一切努力之後,上帝以主人的身份開始了敘述。
「我還能做什麼呢?」祂問道,祂來找好葡萄,但卻只找到腐爛無用的葡萄。沒有別的選擇,葡萄園將被翻耕,圍欄將被拆卸,瞭望塔將被拆毀。沒有更多的時間和資源去浪費在這片土地上,它將成為一片荒地,長滿荊棘和刺藤。那些聽到這個比喻的人會點頭表示同意。業主的建議是顯而易見的,為甚麼要花更多的錢在不生產的土地上呢?最好把它拆掉重新開始,把無用的藤蔓拔起來燒掉。
在給了業主決定後,以賽亞再次說起這故事,並解釋了它的意義。這個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和猶大人,他們是祂的選中的人,會被栽種在祂所應許之地。祂關心他們,保護他們,照看他們,但當祂來尋找好果子的時候以證明他們是祂的人民時,祂沒有找到。取而代之的是完全相反的情況。在祂應該找到正義的地方,卻有流血和壓迫,受到壓迫的人民因缺乏公義而大聲疾呼。富人做得很好,但窮人是代價。在第8-24節中,上帝用「禍woe」一詞來形容壞果子,它出現了6次。前兩次與貪婪、奢侈和享樂的生活方式有關,後四次則是與道德和精神上的失敗有關。
上帝要祂的子民承擔責任。他們被期望通過公正和正義的行為來結出好果子,但他們卻做了相反的事,壓迫窮人和需要幫助的人,結果是腐爛,發臭的果實。在拉加太書第5章中,使徒保羅把不敬虔的生活所結的果子,與信徒裡聖靈所產的果子對比。
 上帝也要我們為自己所結的果子負責。在這個比喻中,葡萄園被毀–這不是以色列人的結局,且上帝的懲罰是救贖他們的一步,通過他們,世界也通過他們得到救贖。上帝管束祂所愛的人,有時候這種管束是不舒服的,甚至是痛苦的,但它永遠不會結束。紀律是為了修復與愛我們的天父之間破裂的關係,而不是懲罰。

1.  紀律和懲罰的區別是什麼?
2.  上帝常根據人們對待窮人和受壓迫的人的方式來考察他們,你認為祂會在這些方面如何評價你?
3.  如果上帝要評估教會在減輕被壓迫者的負擔方面所做的實際工作,你認為教會會得多少分?

 

 

6. 兩隻鷹和一棵葡萄樹的比
以西結書171-15

如果不瞭解這個比喻的歷史,就會很難理解的。 以西結展示了他所謂的謎語和比喻,他用比喻的語言描述了一些已 經發生的事件和其他即將發生的事件。 故事的起源在於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對耶路撒冷的連續入侵。
 
尼布甲尼撒第一次入侵猶大的時候,他從聖殿里掠奪了寶物,俘虜了有才華有能力的年輕人,包括但以理,然後回到巴比倫。 幾年後,他又回來了,俘虜了更多的人,包括先知以西結和約雅斤王。 西底家在上帝面前承諾忠誠地侍奉巴比倫后,被任命為耶路撒冷的傀儡王,取代了約雅斤。 第三次入侵即將發生,但當以西結寫他的比喻時,這還沒有發生。
 
這個比喻講述了兩隻鷹和葡萄園的故事。 第一隻鷹代表巴比倫,這是一個富有強大的國家,曾折斷耶路撒冷的君王和首領,如同折斷香柏樹 上的細枝,將他們擄去。 這片土地的種子是留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現在在巴比倫的傀儡國王的保護下。 在巴比倫的照管下,那種子發芽成了葡萄樹,並且長得高大,但另一隻鷹出現 在地平線上。
 
第二隻鷹又大又強,葡萄樹轉向它,希望它能把她從巴比倫救出來。 第二隻鷹代表埃及,約雅斤違背了對尼布甲尼撒的諾言,與埃及結盟。 王以為他可以在埃及恢復他的威望和權威,就轉向巴比倫。 在這一點上,以西結提出了他的謎語或問題,“將會發生什麼 ? 頭一隻鷹必丟棄他所喜愛的葡萄樹,連根剪除,以致枯幹死亡。
 
以西結在接下來的經文中解釋了他的比喻,清楚地將以色列人與葡萄樹相提並論,並告訴 他們,他們將承受違背盟約的後果,不僅是與巴比倫, 而且是與上帝。 幾年後,當巴比倫第三次入侵耶路撒冷時,這一願望得以實現,在長達一年多的毀 滅性圍困之後,聖殿被毀,城牆被拆毀,耶路撒冷被燒毀。 大多數倖存的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 不過,以色列並沒有失去一切。
 
以色列違背了對巴比倫的承諾,真正的失敗是他們放棄了對上帝的信任。 他曾答應保護和拯救他們,但他們決定有一個更好的主意,轉向埃及。 巴比倫的問題只是以色列人與神斷絕關係的結果。 在第17章的最後幾節中,神揭示了並沒有忘記以色列,他仍然會拯救她,使她回歸。 他從香柏樹上取了一根枝子,栽種並悉心照料,使它茁壯成長,為所有來到這里的人提供庇護和保護 。 枯樹(或藤蔓)將會恢復。 最終,以色列的安全與豐產將來自於上帝,而不是來自於這兩隻雄鷹中的任何一個——人類 的帝國是有缺陷的和暫時的。 當上帝決定干預時,整個世界(田野所有的樹木)都會知道。
 
以色列在面臨考驗和苦難時,求助於政治力量來拯救他們。 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陷入了困境,因為他們背棄了上帝,沒有任何人類組織 可以拯救他們。 當我們面對動蕩和壓迫性的政府和政權時,我們也需要求助於上帝,而不是政治 權力或行動來獲得拯救。

1.         我們應該在什麼階段參與政治或社會行動主義?
2.         當我們尋求解脫時,禱告需要什麼陪伴?
3.         以色列王違背了他對巴比倫和上帝的承諾——我們應該多麼認真地 對待我們的承諾呢?

 

 

7. 沸騰的鍋
以西結書24:1-14

巴比倫對耶路撒冷的第三次入侵已經開始了,上帝來告訴以西結,他要寫下準確的日期,這樣就不會有錯誤,上帝就是 這件事的幕後策劃。 以色列人曾無數次得到警告,並有機會改變他們的行為,從而避免預言中將要發生的悲 劇,但每次他們都拒絕這個機會,繼續他們對神的叛逆行為。 巴比倫開始圍困的日期與列王記下25:1所述的日期相同; 耶利米書52:4後來又守這日為禁食(撒迦利亞書8:19) 。 

以西結奉命向以色列人朗誦一個關於這次入侵的比喻。 他要描述一個裝滿水的銅鍋。 一旦完成,人們就會把他們能找到的最好的肉塊裝滿它來燉肉。 他們還要把羊群中最好的也扔進去。 雖然沒有說,如果把整隻羊羔連同它所有的內臟和血一起扔進去,這 燉菜就不乾淨,不能吃了。 本來應該是一頓美味的飯菜,現在卻毫無用處,只能扔出去給狗吃。 現在鍋滿了,把它放在熱火上,直到所有的東西都完全煮熟。 

現在神宣告審判這城中的居民。 他們以精選的肉為代表,但它與腐蝕和汙染混合在一起。 肉已經無法與周圍的腐肉分離,人們被告知要一塊一塊地把肉取出來,但是不分青紅 皂白,所有的肉都毀了,沒有一個能被找回來。 那代表耶路撒冷的空罐被放在煤上,直到融化,不再使用。 耶路撒冷的居民就像那鍋和裡面的東西一樣,已經被玷污了,他們 不再適合做神所揀選的器皿。 

只有主上帝能淨化他們。 神曾給他們很多機會讓他們歸向衪,但他們都忽略了每一個機會。 所以衪就隨他們而去; 他們所作的選擇毀滅了他們,就像尼布甲尼撒來毀滅耶路撒冷一 樣。 有一段時間,以色列人會恢復,聖殿也會重建,但他們要被擄許多年。 在第13節,神說:“ 在你污穢中有淫行,我潔淨你,你卻不潔淨。 你的污穢再不能潔淨,直等我向你發的忿怒止息。 ”

雖然這是2500多年前寫給以色列人的比喻和預言,但它仍然適用於今天。 在整本聖經中,神警告說,在衪再來之前的日子里,人們會離棄衪, 沉迷於不虔誠的行為,甚至歪曲衪的話語。 衪已經給了衪的子民悔改得蒙救贖的機會,除非他們悔改,否則他 們和他們所成為的民族都要被擄去,直到衪作為榮耀的王再來。 以西結寫信給一個接受上帝作為他們主權的國家,而我們 生活在一個政治國家。 世界上沒有基督教國家,但我們被呼召成為神國度的公民,並按照神國度的價值觀生活。 以人為機構的教會正面臨著被世俗影響和腐化的危險,以至於它與世俗變得難以區分,就像鍋 裡的肉一樣。 它現在面臨著真正的危險,即無力帶來必要的改變,使人們的心靈 轉向需要他們敬拜的上帝。 

1.    你認為燒鍋的比喻適用於教會或國家嗎?
2.    教會在哪些方面受到世界如此大的影響,以至於與世界無法區分(記住,教會是像你我這樣的人,而不是建築)?
3.    你認為上帝有一天會停止給列國處理罪惡的機會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