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brews – Chinese

Week 1

  1. 神說話

希伯來書 1:1-3

這篇寫給希伯來基督徒的書信常常被遺忘,不如其它新約書信般受矚目。這可能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誰,在哪裡撰寫的,又或者是寫作的確切時間。我們雖然可以找出這篇書信寫成的原因,但它涉及許多基督徒不熟悉的主題,尤其如果他們沒有猶太教信仰的背景。這封書信也與其它大多數信件不同,它不以‘請安’或問候語開頭,也沒有指明它寫這封信的目的。作者也沒有表明自己的身份。比起書信,它讀起來更像是一篇文章,並假設讀者熟悉舊約的概念。希伯來書可能寫於教會誕生後約 30 年,在公元 70 年猶太聖殿被毀之前。它是為那些已經成為基督徒但仍舊堅持他們的舊信仰和理解,甚至有可能完全回到那種生活模式。

沒有任何前言,作者直接發表了關於上帝如何在整個歷史中使自己為人所知的聲明,並將其與現在的不同進行了對比。這開頭就是這封信的語境與中心思想,書信接著解釋從前的生活方式固然有它的好,但我們現在擁有的比從前更好,而且最好的還沒有到來。

舊約包含了上帝的啟示以及祂與他的選民-以色列人之間立約的應許。上帝直接對被選的男人和女人(或先知)說話,然後這些先知再把話傳達給人民。衆多先知有許多都記載在整本聖經中,有些是匿名的,有些則有以他們的名字寫成的書。他們來自不同的環境,有些是像以利亞和阿摩司這樣的牧羊人,有些是像摩西、基甸、撒母耳和大衛這樣的戰士、國王和法官。一個是以賽亞的妻子,至今未透露姓名,另一個是拉比多斯的妻子,我們聽說她是以色列的第四任士師底波拉,胡達是沙龍的妻子,米利暗是摩西的妹妹。有些甚至是專業的先知,如以利沙、拿單和約拿。這些先知有的富,有的窮,有的有特權,有的受壓迫,有男有女,有老也有少。上帝使用這群不同的男人和女人與祂子民的領袖交談,爲的是要解釋和確認祂與他們之間所立的盟約,並提醒他們該盡的責任。

現在,在作者所說的“就在這末世,神將藉著祂的兒子(耶穌)曉瑜我們”。這末世指的是耶穌再來前的那些日子,祂將邀請那些敬拜祂的進入新天新地,並降下審判與那些拒絕祂的人。我們現在正處於這末世,或稱末世時代,它從耶穌的到來那個聖誕節開始,而它將在除上帝之外沒有人知道的日期結束。耶穌從永恆開始就存在,不僅在上帝創造天地時在場,世界也是通過祂創造的。上帝永遠存在於三個位格中,聖父、聖子和聖靈,並且祂作為聖子創造了世界並維持著它。祂將帶著祂的榮耀回歸,並邀請祂的教會與祂一起參加新天新地的盛大盛宴。在這短短的幾節經文中介紹了許多深刻而神秘的信息,接下來的章節將解釋更多但也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有些仍然是一個謎,因為它們是一個謎,所以在我們親自見到祂之前,它們將超出我們的理解範圍!

上帝透過祂的兒子(耶穌)藉著聖靈以及祂所啟示的話(聖經)向我們曉瑜(說話)。當我們願意花時間在上帝與祂的話語上時,祂將啓示我們,並向我們保證祂永不落空的應許以及祂永恆的愛和憐憫。

  1. 這封寫給希伯來人的信,你覺得難嗎?
  2. 你認為上帝為什麼使用如此多元化的人群來傳遞祂的話?
  3. 是什麽正在阻擋你去花時間在上帝和祂的話語(聖經)呢?

 

  1. 祂榮耀的光輝

 

希伯來書 11-3

 

神通過祂兒子曉諭被描述為祂榮耀的光輝,祂本體的真像。通過這樣,作者介紹了兩個在聖經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希臘詞。第一個是光輝(希臘語:apaugasma),這是斐洛常用的一個詞,斐洛是一位講希臘語的猶太哲學家,是教會初期時代的人。已經有很多其它解釋來描述這個詞的,包括發光或光彩,閃耀,或發光體發出的光。它可以表示反射的亮度、光輝(由加爾文和塞耶提出,意思是明亮地閃耀;容光煥發;閃閃發光)或光芒四射(漫射光的洪流;閃亮的;發光的;光彩照人的;明亮的;燦爛的,正如希臘教會領袖所解釋的那樣)。很難區分這些解釋!

 

猶太基督徒阿道夫·薩菲爾寫道:“子是光,顯明;神在祂身上所顯明的。基督是祂榮耀的光輝,是他本體象的描述。因著神的榮耀,祂自己那不可就近,並無限的光就能明白了。”司布真提出,光之於太陽,耶穌之於神的榮耀。這封信的猶太讀者對舊約中神的榮耀很熟悉,在出埃及記 24:17 中,它在聖山頂上顯現為燃燒殆盡的烈火。當摩西求神顯現祂的榮耀時,他被告知如果他看到神的面就會死。取而代之的是,當祂的榮耀經過時,神將他放在磐石穴中(出埃及記 33)。然而,現在約翰福音告訴我們:“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耀,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約翰福音1:14)。使徒保羅寫道,我們是在基督的面上才能得知神的榮耀的光(哥林多後書 4:6)。

 

在聖經中只出現在這個地方的第二個詞在希臘語中被翻譯為“真像”,它是charakter。我們可能理解這個詞時可能會說某人表現出來的某種性格或特徵,意思是它反映了他們的一些本性。他們可能很大能,或信實,或眷顧或與這些事情相反。當它在這裡使用時,它的意思是每一個細節都準確無誤,不是複制,而是完美地表達了神的一切。耶穌與父神不同,但與祂相象,無論神性本質是什麼,耶穌都是其完美的真像,因此肯定了耶穌基督的神性。耶穌具有所有的人性,以及所有的神性。兩種本性都完全存于一個人身上。

 

聖父與聖子之間的這種神秘結合有一個專業術語。它被稱為位格合一,意思是耶穌不是兩個人。祂是一個人。位格合一是神性和人性在耶穌這一位格中的結合(儘管它很神秘)(大衛馬蒂斯)。位格這個詞意思是本質、本體或根基。耶穌的本性就是神的本性,正是這一點為我們的信仰奠定了根基。Charakter這個詞是用來表示印章蠟上留下的印記。這是印章持有者的代表,並且是真像。耶穌在信徒的生命中成為神的印記,祂是不能看見之神的象(歌羅西書 1:15),因此祂可以說“看見了我的就是看見了父”(約翰福音14:9)。

 

耶穌既是完全的人又是完全的神的概念很難理解,並且一直是許多其他宗教信徒的絆腳石。然而,對我們的信心至關重要的是,祂應許的祂一定照著行。因為耶穌是祂榮耀的光輝,就像“我們衆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裏反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 (哥林多後書 3:18)

 

  1. 有些很難,實際上無法理解的地方,你是怎麼看的?
  2. 為什麼你認為耶穌既是神又是人很重要?
  3. 我們如何看見主的榮光?

 

3.他持守万物

希伯来书13

惟有神的儿子,用祂大能的道,持守万物。“万物”有时被翻译为宇宙,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恒星、行星和所有的宇宙,这是正确的,但它也是宇宙中在物质和精神领域发生的一切。在希腊神话中,阿特拉斯领导了一场反抗宙斯的叛乱,当他被打败后,他被判永远维护世界。在许多照片中,阿特拉斯单膝跪地,把世界像一个巨大的球一样扛在肩上。这完全不是耶稣持守万物的意思!

 

希伯来书的作者用了这个词,意思是扛着,就像摩西说他不能扛着以色列所有的人一样(民数记11:14)。耶稣却是把世界扛到它最终的目的地,保罗在歌罗西书1:16-17中写道:“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16 因为万有都是靠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借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 耶稣不仅仅是支持或承载一些事情,而是所有的事情。所有的创造物都由祂携带;在你面临的最黑暗的试探中,祂将带到你最终的目的地。所以我们可以和保罗说:“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马书8:28)。

 

祂以祂大能的话语使万物存在,并持守它们。在创世纪中,我们读到祂用言语创造了这个世界,祂说要让什么存在,它就这样存在了!正是神的话语在支撑着这个世界,也是同样的话语去走进和改变你的生活和环境。你是否需要神在你的生命中说一句话,或保守祂已经说过的话?神的应许没有一件落空的,应许的意思就是那会遵守并履行承诺的人所说的一句话。这里用的词是“rhema“,也就是说出声的话语。祂对海浪说话,海浪就不动;对邪灵说,邪灵就逃跑;对疾病说,病人就得了医治。我们是幸运的,拥有上帝的文字,道成肉身的耶稣,祂生活在我们中间,现在坐在上帝的右手为我们求情代祷。但我们仍然需要神说话。你想从神那里听到什么?祂可能会通过圣经向你启示一些事情,可能有时会听到圣灵直接对你的灵说话,去检验听到的话语的方法之一是:你所听到的永远不会与圣经所说的相抵触,也不会与耶稣的特性相悖。

 

祂的话语蕴含着祂的大能,神的话语的背后就是完全的神。祂不会说空洞的话,祂的话充满了祂的权能,来使祂的话实行。宇宙通过祂的话语运行,决定生命延续的法则通过祂的话语存在,如果祂愿意,祂可以在一瞬间改变它们。我们的世界没有冲向混乱的终点,因为祂支撑着它。那在耶稣从死里复活时,打破魔鬼和带来死的律法的能力,也在你、我和教会里面。保罗写信给以弗所人说:“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但愿他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得着荣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阿门。” 祂那持守万物的大能的话语,在我们教会内运作。祂建立了教会,地狱的门不能战胜它,因为祂用祂大能的话语维护它。保罗祷告,那些相信会知道,“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所运行的大能大力,使他从死里复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远超过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连来世的也都超过了”(以弗所书1:19-21)。

祂支撑万物的力量,也住在你心里!像你相信这个真理那样生活!

  1. 你是否觉得上帝把所有的东西都凝聚、持守在一起?
  2. 你需要神直接对你的生命说话吗?
  3. 你觉得自己有多强大?

 

4. 他坐下

希伯來書 1:1-4

阿道夫·薩菲爾問道:“為什麼這道無限的光輝、無限的力量、無限的榮耀會降臨到這個可憐的地球上?是出於什麼目的呢?是為了矚目?為了彰顯祂的榮耀?傳授屬天的智慧?為了用祂的公義,聖潔和全能來統治?不!祂來是為了洗淨我們的罪。”

這封書信第一章第 3 節向希伯來基督徒介紹了耶穌基督是大祭司。他來洗淨我們的罪,當他完成這項任務後,便回到天堂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在贖罪日這天,就是每年的七月初十。大祭司被允許進入至聖所站在上帝面前。一旦他為自己和百姓獻了祭,他就將祭牲的血帶到至聖所,灑在施恩座上(利未記 16:14-15)。他這樣做是替自己和百姓在過去一年中所犯的一切罪孽行贖罪之禮(出埃及記 30:10)。作者將這個侍奉與後面耶穌基督作大祭司贖罪相對比(希伯來書 9:1-28)。正如威廉·萊恩(William Lane)所說:“以色列人在上帝的祭壇前承認了自己的不潔和污穢,正是由於這種污穢,他們必須通過灑祭牲的血來潔淨。鮮血在祭壇上遮蓋並塗抹了罪孽。”人的罪被潔淨是參與社會活動的條件,罪的玷污使世人和上帝之間產生了阻隔,因此必須除去。

罪玷污、貶低和損害了罪人。它就像一種癌症,在未被發現的情況下發展惡化,逐漸摧毀了患者。罪阻隔了上帝與人的同在和保護,最終導致死亡和永遠的與神分離。祭司每天需要為百姓獻祭,他們知道第二天和後天都需要重複這個過程。獻祭會潔淨獻祭的人,但它只是暫時的,因此需要重複不斷。耶穌基督來是為了潔淨罪,而且一次潔淨便永遠潔淨。經文告訴我們,耶穌基督潔淨了罪,不是他願意或可能,而是已經做成了。他已經洗淨了我們所有的不義,基於此我們相信他的死和復活,並承認他是主。(羅馬書 10:9,10)。這裡面有一個奇妙的真理,很難領會,也很難接受,根據上帝的話,你已經從所有的罪孽中被潔淨了。這意味著你和上帝之間沒有隔閡或分離。不需要做任何其他事情來使你稱義,耶穌基督已經做了一切所需要的。

耶穌基督完成了潔淨的工作,他不僅以祭司的身份獻上祭物,還親身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成為祭物,他的復活擊敗了罪的權勢。隨後他回到天父身邊坐下。祭司永遠不能坐下,因為他的工作從來沒有完成,但當耶穌基督獻上自己時,他說“已經成了”,意味著沒有什麼可以添加了。以弗所書1:19-21問我們:“祂(天父)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就是照祂在基督身上所運行的大能大力,使他從死裡復活,坐在自己的右邊,在諸天之上,遠超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只是今世的,連來世的也都超過了?”

現在正是在這個地方,他坐下來為你和我代禱,當他復活升天時,便差下聖靈住在我們裡面,也為我們代禱。於是有耶穌基督和聖靈同為我們禱告,我們憑著信,借著耶穌的寶血進入至聖所。所以我們要存誠實的心、堅定的信、近前來、知道在基督耶穌裡、沒有甚麼能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

1. 你相信你所有的罪都被潔淨了嗎?
2. 為什麼每天向上帝認罪很重要(約翰一書 1:9)?
3. 你怎麼看耶穌基督和聖靈同為你禱告?

 

 

5. 優於天使們
希伯來書 1:4

在給希伯來人的信被寫下來的時候,在猶太人裡有著很多關於天使的角色和功能的討論。猶太聖經裡記載天使們服務於上帝的座殿前,他們也同樣擔任引導和保護人類的角色。天使們揭示律法跟上帝的旨意給先知們,有時直接性的干預人類的活動。而現在作者則說那個兒子比他們優越的多。
他比較優越因為他是那個兒子,不是眾多兒子之一,那個兒子,唯一的一個。他與上帝的關係更緊密,遺傳造就他的優越。關於耶穌已經變得比天使們更好的陳述,是歸因於他化身,死亡,復活以及升天入榮耀這些事蹟的完成。天使們有時被歸為“上帝的兒子們“(約伯記1:6),而信徒們被稱作“上帝的兒子們”(約翰福音1:12),沒有一個單獨的天使或是信徒被歸為“上帝的兒子”。這頭銜只屬於耶穌,表明他神的身份。猶太人知道稱自己是上帝的兒子就是與耶穌的平等:“因此猶太人就更想殺耶穌,因為他不但破壞安息日,而且稱神為自己的父,把自己與神當作平等(約翰福音5:18)。
身為聖子,奇蹟般地被聖靈所孕育,耶穌具有人性卻沒有人的罪。他活得沒有罪,保持純潔,因此能償還我們的罪。就人性的傲慢來說,他自願變得比天使還低,但現在已滿足了死亡的要求並擊敗了它的力量,他被揭顯如同完全的神般,在本質,權力和目的上都優越於天使們。
有一些關於天使出現在教會的錯誤教導(歌羅西書2:18,加拉太書1:8)。有些甚至教導耶穌是天使們其中的另一位,與他們平等,希伯來書的作者強調這是錯誤的。耶穌在各個方面都優越,因為他是上帝的兒子,他有與上帝般的本質,他是讓上帝顯現的光輝,祂維護這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來自祂指示力量。祂與他一起能淨化人類的罪,現在他坐在父親的右邊,然而天使在座殿前伺候。耶穌是完全的神,他化身時是完全的人類。因為他的人屬性,曾經比天使低些,現今回到他在天上榮耀的位置,且高於一切規則,力量和權限。他過去和現在都是至高上帝的那個兒子。
奇怪的是,至今還是有那些人期待天使的探訪帶來上帝的訊息。從頭到尾他們都有能接近那位比天使還要優越的,他指引出了福音,至今仍沿用。天使仍然有神祕的吸引力,吸引人們靠近他們。在一個否認上帝的世界裡,天使總是有吸引力。孩子們被教導相信守護天使,‘天使本質’的漫畫出現在賀卡和圖繪中。這些人物通常是溫柔和女性的形象,而依據聖經裡的,往往是一個戰士卓裝好準備戰鬥。世界尋求神秘和幻想,同時拒絕那位兒子的神示,而他就是全能上帝的代表。
那個兒子優越於其他的天使們,他有著權力管轄一切天上地下創造出來的事物。他維持和承載著宇宙以及其所包含的一切,並做好準備等待他的回歸。他是我們的救世主,我們的朋友,他邀請我們稱他為兄弟,他現在是,未來也一直都是那一位能支配力量和權威,並讓上帝的威嚴顯現。

1.  你怎麼看待天使們?
2.  你相信天使和魔鬼的存在嗎?
3.  知道上帝高於任何天使或是靈性存在,這對你意味著什麼?

 

 

6. 為什麼人子比天使好?
希伯來書 1:5-13
 
耶穌比天使優越的說法在隨後的經文中得到解釋或證明。作者使用一些人比喻為“珍珠鍊”的東西,它是聖經段落的集合,以證明作者的觀點。在寫希伯來書的時候,通用語言是希臘文,並且引用了該語言的舊約版本。這意味著這些詞與我們直接從希伯來語翻譯而來的舊約不完全對應。
 
論據或證據從引用詩篇 2:7 開始,並反問“上帝曾對哪位天使說:『 你 是 我 的 兒 子 、 我 今 日 生 你 ?』,答案當然是沒有。約翰·吉爾寫道:“我今日生你的話,必須指他的道成肉身,當他通過聖靈的力量奇蹟般地在處女腹中受孕時;或使他從死裡復活”。我們知道上帝取了耶穌的人形,因此從那時起就是兒子,但正如使徒保羅在使徒行傳 13:33 和羅馬書 1:4 中指出的那樣,他的複活證明了他的神性,因此不僅僅是一個兒子,而是上帝的兒子。威廉·萊恩(William Lane)指出,“兒子”的稱號可能指的是先前存在的兒子、道成肉身的兒子或崇高的兒子。這些頭銜都不適用於天使。
 
第 6 節清楚地表明天使的角色是敬拜兒子,他們是他的僕人。另一方面,他坐在寶座上。他手裡拿著權杖,這是一根華麗的權杖,代表著統治和權威,代表著公義和上帝的王國。這是一個永恆的寶座,詩篇 104:14 描述了人子坐在上面時的樣子。
 
人子過著公義的生活,主持公義,憎惡邪惡,因此他成為了地球上最快樂的人!具體來說,經文說他比他所有的弟兄都更受喜樂油的膏抹。他在世界創立之前就存在,即使所有的創造物都將滅亡,他仍將存在。世界會改變,一個完美無瑕的新天新地會取代舊的,但他會保持原樣。人子坐在上帝的右邊,直到所有的創造物,在天堂和地球上——包括天使都屈服於他的腳下。從來沒有天使被邀請坐在上帝面前。正如 Sonnenberg 所寫,這段話告訴我們:
1.耶穌被任命為上帝的兒子,但天使被任命崇拜兒子
2. 耶穌受膏來統治受造物,但天使卻被派去服務受造物
3. 耶穌被任命在天上作王,但天使被任命在地上服事。
 
聖子遠勝於天使,今天神通過他對我們說話。
1. 你認為耶穌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嗎?
2. 你有沒有被“喜樂油膏”?
3. 上帝今天對你說話了嗎?

 

 

 

Week 2

1.鄭重留心!
希伯來書 2:1-4

約翰·歐文曾是奧利弗·克倫威爾的牧師,與約翰·班揚同時代,《天路歷程》的作者,他為這封寫給希伯來人的信寫了一篇評論,他稱之為“警告書信”。在整封信中,有五個具體的警告寫給希伯來基督徒,第一個出現在第 2 章。
順帶一提,當聖經寫成時是沒有章節或經文的,它們是後來才添加的,以幫助我們理解,以及可以根據章節翻閲到所要讀的那一頁。聖經中的書信,包括希伯來書,都應該以閲讀一封正常信件的方式閲讀,而不是分塊進行分析。當然,在當今世界,能夠收到一封信件是非常罕見的,與收到電子郵件及手機短信息(SMS) 相比,後者所帶來的影響或效果是遠遠比不上前者的。在初期教會當時,書信可所說是主要的交流方式,一般上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從一個地方寄到另一個地方,也需要很長時間的撰寫。寫好後,這封信通常會交給一個值得信賴的同伴,他會將它帶到一個信徒社區並幫助他們理解它,然後再把它分享給下一組。
我們看到在希伯來書第 2 章開頭用了“所以”(therefore)這個詞為開頭。其中一種解經的手法就是每當看到“所以”(therefore)這個詞時,就嘗試比較上下文並找出作者使用這詞的目的, 在這種情況下,作者確保讀者將他將要說的話與他已經說過的話聯繫起來,這“説過的話”指的是讀者從聖子那裡聽到的信息比任何其它東西都要來得好,所以請確保讀者鄭重留心。
這裏提到的危機就是當時的信徒有可能會回到他們原來的信仰,作者提醒他們,即使沒有使徒和領袖的陪伴,信徒們也必須要保持警惕。在初期教會時期,信徒們沒有新約可以學習,沒有基督徒每天撰寫具有深度的靈命日糧,他們也沒有谷歌搜索器或最新的聖經應用程序,他們無法拿起電話或發送電子郵件詢問問題或獲得問題的答案。他們邊走邊學。他們熱切期盼的書信成了我們所擁有的新約書卷,而提摩太、提多和非比等書信作者的朋友對他們的堅持也是至關重要。
信中提到的就是希伯來信徒,他們在猶太律法和先知的陪伴下長大,並且總是有回到他們原來的信仰的誘惑。作者沒有質疑他們過去的信仰的可靠性,實際上他提醒他們,不遵守律法會導致懲罰。如果是這樣,而且他們知道是這樣,那麼如果不接受這更好的福音,後果又會有多嚴重呢?這福音,或新約應許了永生,其基礎是因信接受並相信聖子的犧牲,使我們與上帝的破碎關係得以恢復,拒絕這福音意味著將與上帝永遠分離。
你和我都領受了聖子的信息,它比天使或任何其他宗教系統的信息要偉大得多。我們有無限的資源可以幫助我們保持我們的信仰,但隨波逐流的誘惑仍然非常真實。如希伯來信徒一樣,讓我們鄭重留心我們所聽到的吧!

1. 在你的基督徒生活中是否很輕易就隨波逐流?
2. 有什麼方法可以保護自己不被帶走呢?
3. 你最近還有收到信件嗎?當你收到它們時你的感覺如何?

 

 

傳講爲真
 
希伯來書 23-4
 
我們當鄭重對待所傳的偉大救恩,起先是主傳講的,後來被其他見證人和超自然的方式證實了。
 
第一批見證人是那些耶穌在地上時與祂同行的人,以及親耳聽到祂救恩之道的人。路加在他的福音書 1:1-2 中指出:“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説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這些個人見證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神又用神蹟奇事和異能以及祂給信徒的屬靈恩賜進一步證實了它們。
 
這封信的作者提到了四種不同的方式。首先是神跡。神蹟奇事在舊約和新約中常常相互關聯,並且各有不同的用處。神跡旨在描述具有某種特殊意義的事件。它使某些事情變得具體而清晰。希臘詞是semeion,今天的符號學研究考察意義是如何創造和傳達的。我們一直在使用跡象,比方說路標、電腦屏幕或商店櫥窗上的圖像。神用神跡是為了指向祂神聖的參與。另一方面,奇事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它們很神奇,不尋常並吸引注意。神蹟奇事共同顯明了在世上神的參與,並且在它們背後有一些不僅僅是顯示超自然的東西。
 
奇事是神大能的明證,實際上這裡使用的詞來自 dunamis,意思是“轟動”。神在舊約中創造了許多奇事,就像耶穌醫治疾病、平靜大海、叫死人復活、告訴漁夫在哪裡得好漁獲和餵飽眾人時一樣。而不止這些,當祂從死裡復活,戰勝了死亡的權勢。這些奇事表明祂比天使更甚,以及祂的神性。
 
在五旬節,耶穌升天后,聖靈被賜下給了教會,第一個證據就是門徒奇蹟般地能用他們所有聽眾的語言說話(使徒行傳 2)。保羅在以弗所書 4:7-11 中寫道,耶穌將恩賜賞給男人和女人以建立教會。祂所賜的有使徒、先知、傳福音的人、牧師和教師。根據哥林多前書 12:4-11聖靈也將恩賜賜給所有信徒,為著眾人的益處。每個人都被賜予了他們獨有的禮物,這是聖靈的顯現。換句話說,這個恩賜會讓人知道一些原本看不見的東西,這樣當所有的信徒在他們的主的引導和聖靈的權能下使用他們神賜予的恩賜時,整個神性就會被顯現出來。
 
聖靈的神蹟、奇事、異能和恩賜都是為了證實見證耶穌。他們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將他們指向主耶穌基督,並奇蹟般地將他們從罪中拯救出來。祂給你的恩賜是祂今天讓自己顯明的主要方式。我們每個人,你和我,都接受了聖靈的恩賜,讓我們鄭重對待它,挖掘它,培養牠,並將它用於眾人的益處和祂身體的建設即教會。
 
1. 神還用神蹟奇事來引起人們的注意嗎?
 
2. 神賜給你的屬靈恩賜是什麼?
 
3. 你打算如何使用它?

 

 

3.如此偉大的救贖
希伯來書2:1-4

我們從這些經文中得到的警告是,我們不應該忽視上帝通過先知、天使和上帝的兒子所傳達的偉大救恩。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一個被困在洪水中的人向上帝祈禱拯救。當他坐在自家的陽臺上,河水拍打著地基,不斷上漲時,一個鄰居開著四輪驅動車經過。「跳進去,」他說,「我帶你到高地上去。」「不,謝謝,我已經祈禱過了,上帝說祂會救我的。」那個男人回了一句。洪水繼續上漲,這個人回到自己的房子,上到二樓,他看著洪水開始向他湧來,繼續祈禱,比以前更絕望了。這時,又有一個人坐船從他身邊經過。「上車吧,」他說,「留下來太危險了。」「不,謝謝,」他說,「我已經祈禱過了,上帝會救我的。」不幸的是,洪水越漲越高,這個人只好爬上屋頂。現在,他的祈禱非常激烈,當看起來什麼都不剩了的時候,一架直升機飛過,通過擴音器傳來消息:「抓住繩子,我們會把你拉到安全的地方。」「謝謝你,但是不行,上帝已經答應救我了,我要相信他。」水不斷上漲,那個人被沖走淹死了。當他到達天堂時,他問:「你為什麼不救我?我祈禱了,我相信了,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神的使者回答說:「我們差來救你們的人曾三次警告你,你卻不聽。」
 
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他的讀者要密切關註、傾聽和采取行動。如果有個地方有危險,我們卻不註意,我們就逃不掉。他所說的大救恩包括基督通過他的死和復活來凈化我們的罪,但它期待未來的時代。在以弗所書1章14節我們讀到我們必承受救恩,在以弗所書1章我們已經確信:「 你們既聽見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們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既然信他,就受了所應許的聖靈為印記。 這聖靈是我們得基業的憑據,直等到神之民被贖,使他的榮耀得著稱贊」(13-14 節),然後保羅補充說,他的禱告是,「 並且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他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神已經把我們從罪的刑罰和大能中拯救出來,但是當祂帶著榮耀回來的時候,祂準備了更多。
 
耶穌把天國比喻成一個大筵席,在路加福音14:16-20,祂設了一個比喻,說有些人被請去筵席,卻沒有聽從邀請。到了宴席的時候,派使者把被邀請的客人帶來,但他們一個接一個地辯解。其中一個買了塊地,他要去看看;另一個人占有了幾頭牛,他想試試牛,而第三個人結婚了,所以他不能來。不幸的是,這些受邀的客人沒有一個有好下場;在路加福音中可以讀到故事的其余部分。現在的誘惑和吸引讓人難以抗拒,人們甚至願意因為一塊土地、幾頭牛,甚至一個幸福的家,來舍棄上帝為我們準備的產業,那是一個充滿了上帝的仁慈、憐憫和恩典的未來。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人們常常選擇短期的快樂,而不是一個遙遠的對美好未來的承諾。在我們基督徒的生活中,我們常常拒絕放棄暫時的快樂來儲存永恒的財富(在天國)。「會的,上帝,我們會做一些拯救我們的事情,但不是現在,我有太多我想先做的事情,可能以後——但不是現在。」不要這樣忽視如此大的救恩、要留意祂對你的邀請。
 
1.       你是否有時期待上帝以驚人的方式行事,而祂可能只是做很普通的事?
2.       你考慮過你能得到的遺產嗎?
3.       你是否因為有其他事情要做而把神的邀請放在一邊?

 

 

4.一切將臣服

希伯來書 2:5-9

在第 5 節中,回到了兒子比天使更尊貴的主題。大衛在詩篇第 8 章中寫道萬物都服於人子而不是天使。作者透過引用該段經文來提醒讀者。

當上帝創造天地時,祂賦予所造的男人和女人治理和管理全地的責任和權力(創世記1:28)。男人和女人都是按照神的形象創造的,他們是上帝在創造界中的代表。可悲的是,當他們聽信了撒旦的謊言,即聲稱他們可以變得像神一樣(創世記 3:4)後,雙雙背叛了上帝,隨即也失去了自己的地位和統治權,而撒旦成為了“這個世界的王”(約翰福音 12:31;14:30;16:11)。耶穌以他自己的死亡和復活粉碎了撒旦的權勢,當他再次掌權並帶來新天新地時,將宣告最終的勝利。

男人和女人所遭受的權威的喪失被稱為墮落,它打破了上帝與人類之間的關係,讓他們面臨審判和與上帝永遠的分離。聖經的故事是在講述上帝不斷地給男人和女人機會與祂和解,而人卻一直未能做到這一點。在祂最後的憐憫之舉中,上帝做了必要的事,把我們從罪中潔淨出來,得到祂的赦免。祂將自己的兒子獻為祭物,他的死為我們的罪償還了代價,他的復活戰勝了罪的權勢。當他再來時,他會邀請我們參與他的統治。

因此即使男人和女人還處於墮落的狀態之中,希伯來書第2章5-9節和詩篇8節也都提到這個時候(將來與基督一同做王的時候)。有一段時間人是低於天使的,但總有一天會改變。耶穌,完美的人,“因受死的苦,叫他靠著神的恩典,為人人嘗了死味”。 他既被造得比天使微小一點,成了完全人,就要得榮耀尊貴為冠冕。在這些經文中,人子第一次被稱為耶穌。這突出了他的人性。詩人問:“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世人算什麼,上帝竟會在幾千年的時間裡,不斷派遣先知和天使,將人帶回與自己的關係中?他知道許多人會拒絕這份與神和解的邀請,但最終還是派自己的兒子去承受難以想像的痛苦和折磨,來償還我們所欠下債?神有怎樣的愛,能超越我們的過犯和悖逆,藉他兒子的死來宣告我們稱義?這超出了我們的想像,是在任何其他宗教或哲學中都找不到的。只能通過信心和恩典來明白和感謝神。

我們知道萬物都服於聖子耶穌,但如今還不見一切都服他。撒旦在這個世界上仍然擁有有限的權柄和力量,在聖子再來時會從撒旦手中奪去一切。我們所有人在今生仍然會面臨死亡和疾病,這是罪在世界上所產生後果。在耶穌再來前,罪會一直存在,一旦他再來,罪將被永遠消滅,隨後我們將與他一起做王,我們會被恢復到亞當犯罪之前上帝最初賜予人的地位,萬物都將服於耶穌基督,這個完美的人,也將服於我們。

1. 你有沒有停下來想一想我們與上帝和好的代價是什麼?
2. 你熱切盼望耶穌再來嗎?
3. 神為什麼不讓祂的兒子早一點再來,為什麼要等?

 

 

5. 變得完美
希伯來書 2:10-11

我們偉大救贖的奠基者就是耶穌,他是變得完美的。這是否意味著他身上存在缺點,一些缺陷或是弱點?在他救贖我們之前是否有甚麼事情缺少了必須彌補。不,這不是第10節所表述的。
如同我們所看到的,聖經的語言並不總是完全反映出原文的意思,這裡的情況就是如此。‘變得完美’這個詞是來是希臘字‘teleos’,意思是去完成或是做結束。耶穌必須變得完美的想法並不是說還有什麼需要做添加,而是說他應該接受考驗,以證明他是完美的,可以勝任前面的任務。這考驗是透過苦難的經歷來完成,如果不加以解釋,可能會讓讀者感到疑惑。他在第五章8-9節裡解釋得更充分,他寫道:“他雖然是兒子,還是因著所受的苦難學會了順從。他既然順從到底,就成就了所有順從他的人得到永遠救恩的根源”。唯有順從上帝的旨意,即使直到死亡,他才證明自己是完全的,完美且是唯一可以建立救贖的。
因此,上帝將耶穌確立為拯救我們的奠基者是適當相襯的,我們必須要密切關注這偉大救贖。上帝是萬物之源,萬物為祂而存在,又因祂而存在。是祂選擇把祂的兒子送到這個世界來拯救人類,也是祂的兒子將帶領一隊被拯救的靈魂進入榮耀。‘奠基者’這個詞在一些地方被翻譯成‘船長’或‘先行者’,就像船長將帶領兒子們走向榮耀,他不會呼喚他們,也不會站在他們身旁催促前進,他會領導他們。“所以他是我們的先行者。他變成一個人類。他受苦並替我們而死。他從死亡中復活凱旋而歸,他進入榮耀。為什麼?所以這樣他就可以“帶領許多兒子走向榮耀。”(派博Piper)
書信的作者現在介紹了調和生活的另一個方面,他用了“神聖化的”這個詞。這個詞的意思是使神聖,它創造了各種印象,甚至是用漫畫表現。聖徒這個詞來源於此,有時它被認為是指額外靈性的或神聖的,幾乎不可靠近,在某些宗教中就是這個意思。聖經上的意思是被擺置在旁,屬於上帝。是的,屬於上帝的子民就將是不同於他人,但我們的成聖不是因為基於我們做了什麼,而是上帝的作為。祂選擇你,你因信心而接受祂成為你生命中的主,這個行為你就是神聖化,擺置在旁,被揀選的人,一個歸祂所有的子民。成聖的工作透過這個信心的聲明下持續。我們被指示,“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的,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彼得前書1:15)。這如同我們在生活中與聖靈合作時,我們漸漸地變成與其一致–這就是成聖。
那位我們救贖的源頭,就是我們成聖的源頭。就像上帝和那位兒子共享一個本質,聖靈也是。三位一體的教義意味著有一個上帝,祂作為三個不同的人永恆存在–聖父,聖子,聖靈。換不同說法,上帝是一個本質,三個樣貌。這些定義表達了三個決定性的真理:(1)聖父,聖子和聖靈是不同樣貌,(2)每一個樣貌都是完全的神,(3)只有一個神。(派博Piper)一個深澳的但神秘的真理,超乎我們的想像!

1.  你怎麼看待耶穌需要透過受苦難來證明他是完美的?
2.  耶穌是我們的船長和領導者,同時他又是上帝榮耀的光輝,你如何平衡這些想法?
3.  如果你聲明你對耶穌的信心,你就神聖化,且你必須持續的保持神聖化–這對你意味著什麼?

 

 

6.不再為恥
希伯來書 2:11-15

耶穌宣告不以己成聖的弟兄或姊妹為恥。他們都是源自一個家庭,正如我們在約翰福音1:12中讀到“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 8 章 16 節中強調了這種關係,他寫道:“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 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
耶穌承認我們的信心改變了我們的本性,我們現在與他有同樣的本性,我們同屬一位父親。 他堅定的說自己並不為此感到羞恥或尷尬。 上帝的兒子,上帝的榮光,他本性是確切的代表,他是唯一的有能力舉起這世界,現在是在天上坐在威嚴上帝的右邊的那一位,自豪地稱我們為他的 家人。 上帝不以我們為恥,但我們有時以他為慚愧嗎? 我們是否自豪地承認我們對他的效忠,當他的名字被自負詆毁時迅速為他辯護? 在這一個國家中越來越多的人否認耶穌的真實性,我們的發言人和女性是否自信地承認我們的信仰? 還是我們保持低調,擔心如果人們知道我們信靠耶穌,我們的名聲會受到損害?
耶穌不僅為他的家人感到驕傲,他還說他會和他們一起唱詩讚美。 書信的作者在這裡引用了詩篇 22 篇。 詩篇的第一節是耶穌在十字架上思考自己的死代價時所說的。 這裡引用的第 22 節見證了耶穌的拯救和復活。 在耶穌肉體死之前,他的追隨者被稱為門徒、朋友,有時甚至是羊,但現在在復活之後,他們成為了他的家人。 作者還引用了以賽亞的話,他在預言中談到人子與上帝賜給他的孩子們一起等待。 耶穌將與教會、信徒、會眾會面,並歌頌上帝。 約翰加爾文寫道:“當我們聽到基督帶領我們讚美並且是我們讚美詩的首席指揮時,這種教導是對我們最強烈的鼓勵,讓我們更加熱切地讚美上帝。”
上帝必須與祂來拯救的人有同樣的本性,他通過聖子耶穌做到了這一點。 通過完全認同人性,他能夠處理基於人性的詛咒。 也能夠通過他自己的死亡來摧毀那個以死亡為最終懲罰的人,因為他在各方面都與人類認同。 他的複活證明了死亡對他無能為力,魔鬼變得無能為力。 基督使魔鬼無效和不活躍,因為他取消了魔鬼的死亡權勢。 儘管魔鬼被廢掉了,但死亡和邪惡仍然存在(來 3:12;9:27),徹底的毀滅已經在耶穌的死中開始了,但還沒有完成。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耶穌用肉體死亡戰勝了死亡。 耶穌代替了那些該死的人,但因為耶穌是神聖的,如果他沒有採取人類的形式,那將是不可能的(復活節)。
作為上帝的兒女,上帝兒子的兄弟姐妹,我們不必害怕。 死亡威脅已被消除。 肉體的死亡仍然會發生,但它是暫時的,因為我們期待著我們的複活進入榮耀。 罪的奴役被打破,我們不再被魔鬼俘虜去執行他的旨意,而是被釋放了,有時我們屈服於誘惑,但我們已經自由選擇,沒有誘惑如此強大 我們沒有能力抗拒它,而上帝總是提供逃避的方式(哥林多前書 10:13。 你是上帝的孩子,在你需要的時候,你可以進入他的寶座,尋求恩典和憐憫。

1. 成為耶穌的兄弟姐妹感覺如何?
2. 你曾以耶穌為慚愧嗎?
3. 你是否會被某些誘惑所束縛,或者你是否能夠宣告你的自由?

 

 

7. 慈悲和忠信
希伯來書 2:17-18
 
上帝的兒子之所以能夠仁慈和信實,是因為他成為了人,他與我們所有人具有相同的本性,並面對我們所面臨的相同誘惑。 他又餓又累,他飽受鞭傷和棄絕。 他經受住了最親近的人的孤立和背叛的挑戰。 對他提出了不合理的期望,他忍受著身體上的痛苦。 他在各方面都像我們一樣受到誘惑和考驗,這就是為什麼他理解並能夠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提供我們需要的幫助。
作為大祭司,他主要的任務是修補與上帝與祂子民之間的關係。 這種修補被稱為和解以及實現“贖罪”的過程。 猶太信徒明白,在贖罪日,祭司會向聖殿獻祭並站在施恩座前(出埃及記 25:10-22)。 這個“座位”是約櫃的遮蓋物,代表著神的同在,它被一團煙霧遮住了。 祭司會代表人民獻上祭物,以潔淨他們並除去罪的刑罰(利未記 16 章)。 這種消除社會和社會內個人罪孽的行為被稱為贖罪,是一種和解或贖罪的行為。 這些詞都有一些技術含義,並不總是容易理解。
在給希伯來人的信中,這種犧牲的行為在許多翻譯中被稱為“挽回祭”,它結合了其他詞的許多方面。 基本含義來自憐憫或和解這兩個詞。 它也可以意味著覆蓋。 希臘語舊約使用這個詞的一種形式作為施恩座的翻譯,並包含轉身或作為轉離上帝憤怒的手段的想法。 這一切的意思是,當我們犯罪時,我們使自己成為上帝憤怒的對象。 為了讓我們從罪的刑罰中得到釋放,我們需要付清罪的代價,並且希望上帝的忿怒已經消失。 耶穌成了我們的挽回祭——他獻上自己來償還我們的債,並通過他被釘死成為施恩座,使上帝的忿怒轉離。 不像獻祭的公牛或山羊,我們不獻祭他,他獻上自己。
贖罪是指抵消了罪,而平息是指轉離神的忿怒。 這很複雜,並且用不尋常的詞或至少在日常對話中不使用的詞來表達。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聖經譯本試圖用其他語言來表達這個想法,而這些言語並不總是能抓住全部的意思。 然而,我們讀到耶穌做了挽回祭,他不僅以自己的肉身提供了祭物,而且成為了祭物的地方——他是施恩座。
當耶穌在十字架上獻出自己的生命時,聖殿中將至聖所與外殿隔開的幔子被撕成兩半。 第一次,所有來的人都可以進入施恩座,而不僅僅是大祭司。 供品已經提供,需要再次提供。 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我們可以來到他面前尋求恩典和幫助。 像我們一樣受苦的人提供的幫助,以同樣的方式面對誘惑,但沒有屈服。 他是完美的祭品,可以永遠償還罪債,並保護我們免受上帝的憤怒。
 
1. 贖罪是我們所要做的,但平息是神會做的。這 有什麼區別?
2. 知道自己“被祭物的血所牛氣犧牲”是什麼意思?
3. 你有多大信心把你所有的需要帶到神面前,祈求憐憫和幫助?

Week 3

  1. 耶穌大過摩西
    希伯來書 3:1-2在作者描述耶穌比天使優越的基礎上,作者呼籲讀者來“定睛于耶穌”。作者繼續將耶穌與摩西進行比較,但首先作者希望猶太信徒能花點時間認真思考作者與他們分享關於祂的事情。作者在這裡所指的就是耶穌,猶太信徒所認爲的使者和大祭司。
    當讀者被要求“定睛與耶穌”時,這並不是指簡單地看著或注目著祂而已。作者的原意是要讀者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祂身上,以了解祂所說的話以及這對讀者本身意味著什麼。
    説到耶穌,
  • 祂是至高神的兒子,完全的神,完全的人,曾經生活在猶太人中間,如今與神同坐。
  • 祂是上帝本性的光輝,同時也曾經歷人類肉體上的考驗。
  • 祂以祂的能力創造了世界和其中的一切,現在關心它(來拯救人的意思)並引領它走向它最終的命運(有末世的意思)。
  • 祂獻出自己的生命作為對罪的贖價,並靠著住在祂裡面的力量,通過祂的複活戰勝了死亡,從而戰勝了罪的死亡權勢。耶穌如今坐在至高至尊神的右邊,稱我們為祂的兄弟姐妹——請定睛與祂。

許多人能夠接受神為某種遠離人類生活,至高無上的,神秘而迷人,但超出了我們的理解的存在。祂超出了我們所能經歷的,祂無法接近。祂是令人敬畏的,所有強大的存在都懼怕祂,與祂靠近將永遠不是我們所能經歷到的。就好像在電影裏,電視裏和文獻裏所看到的神都擁有不為人知的超然力量,但這些都仿佛只能是想像出來的而不是真實性發生的。
神就是耶穌這個想法就沒這麽容易能被接受。上帝道成肉身成我們人的樣子,祂是平易近人的但卻又是微小的。一個很聞名的畫像將耶穌描繪成一個溫和的形象,坐在羊羔中間或醫治病人,這與那位要求我們敬拜祂的全能上帝的形象有點格格不入。一個可以受苦、感受痛苦並最終死去的神對於許多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但作者教導我們要思想耶穌就是神,并且曾經住在我們中間。
“定睛與耶穌”的邀請不是向所有人發出的,而是向那些聖潔的兄弟姐妹發出的。他們是聖潔的,不是因為他們自己敬虔的生活方式,儘管這些都是可以預料的,而是因為他們分享了天上的召喚。上帝呼召他們接受祂通過耶穌提供的救恩,並回應了祂。這些人現在都是神的兒女,如果你也回應了神對你的邀請,那麼你也屬於是神的家(教會)的一份子。你變得聖潔,因為祂使你與眾不同(從罪惡中救贖出來),並收養你進入祂的家。
耶穌有兩個頭銜,祂是使徒,祂是我們懺悔認罪的大祭司。我們習慣於聽到門徒和保羅被稱為使徒,但很少聽到耶穌被稱為使徒。 “使徒”這個詞的意思是使者或受委託被派來的人,在許多方面,它適用於我們所有蒙受差遣去行大使命的基督徒。耶穌雖然是偉大的使徒,卻從上帝的寶座上差到世上來並帶來好消息,就是有一條新的道路能夠通往聖地。在那個聖地裡,耶穌既是獻祭的那一位,也是為我們成為祭物的那一位。當我們定睛與耶穌,人子和上帝的兒子,並承認我們相信祂是救主和生命的主時,我們就能有信心進入這個聖地,接受祂的恩典和憐憫,以及我們永恆基業的保證。

1. 讓我們花點時間來“定睛與耶穌”——你的感受是什麼?
2. 相比“全能的上帝”和“上帝的兒子耶穌”,你覺得敬拜那個更容易或更貼近一些?
3. 你有信心來到神的寶座前嗎?

 

 

2. 房屋的建造者
 
希伯來書 3: 3-6
 
摩西在猶太教中可以說是除了神之外最偉大的人物。根據猶太百科全書:“作為解救者、設律法者和一個民族的領袖,這個民族被他從一個無組織的部落轉變為一個國,他在民間的流傳中佔據著比族長和所有其他民族英雄更重要的地位。”在民數記第 12 章中,神說摩西與任何其他先知不同,祂在夢和異像中與他們說話,而摩西卻不是這樣,“我要與他面對面說話,乃是明説,不用謎語,并且他必見我的形像。”在申命記34:10 中,神說:“以後以色列中沒有興起先知像摩西的”。
 
摩西生來是利未人被稱為祭司。被神揀選擇將以色列人從埃及人的奴役中解救出來,他被托付執行十誡和其他律法,這些都是神與以色列人立約的條件。他和他的哥哥亞倫還有姐姐米利暗領百姓走曠野。他監管了會幕的建造和祭司的律例就是引導人們與神建立關係的例。猶太人的民族起源可追溯到賜個亞伯拉罕的囯,並應許他成為一囯之父,而摩西則是他們信仰之旅的領袖人物。作為神律法的代表,他與代表先知的以利亞一起,與耶穌站在變形山上。挑戰摩西就是攻擊猶太信仰的實質。
 
當希伯來基督徒的作者開始與摩西進行比較時,他並沒有論斷他。儘管摩西是一個不情願的領袖,因爲不順服的行為而被拒絕進入應許之地(民數記 20:12),但沒有任何負面評論。他被描述為在神的全家誠然盡忠的僕人。作者在此引用民數記 12:7。這是與聖子耶穌的比較。耶穌第一次被稱為基督。祂現在獲得了三個稱謂:神的兒子,強調祂的神性;就像耶穌指的是祂的人性,現在是基督,受膏者。彌賽亞,受膏為百姓贖罪的大祭司。
 
這裡所說的房屋,或許更適合稱為“家”,它是上帝子民的陪伴。摩西服侍神的百姓,但始終是他們中的一員,在聖經的其它地方,教會被稱為“信仰之家”。在舊約時代,這家是以色列人,現在它包括所有因信通過基督與上帝建立拯救關係的人。摩西是忠心的僕人,但耶穌,基督是兒子。當摩西在屋裡時,祂在屋上。作者所做的比較不是關於信實而是關於榮耀,儘管耶穌無疑是超越的。給予建造房屋的比給予房屋更多的榮耀。達芬奇比他的畫更榮耀,建築師比起她設計的建築,廚師比起膳食,都是如此。神所造的房屋反映了建造者的榮耀,但得著榮耀的是建造者。
 
作者指出,摩西侍奉神的殿的方式值得肯定,但榮耀必須歸於建造它的。他已經證實耶穌優於先知,高於天使,現在超越摩西。過去的一切,都指向一個已經到來的人,只有他配得我們的敬拜,其他一切都是為榮耀聖子做預備的。
 
1. 為什麼作者不評論摩西的軟弱和過失?
 
2. 教會在什麼方面像房屋或家?
 
3. 是否可能會更多地以我們信仰的象徵為中心(例如十字架、聖餐、洗禮)而不是它們所指向的人?

 

 

3. 今天
希伯來書3:7-9

書信的作者將他剛剛寫的內容與詩篇95中的一段話聯系起來,他使用的詞語是那些猶太人熟悉的。在每安息日開始的時候,敬拜的呼召是這樣說的:「今天,如果你們聽見祂的聲音,就不要硬著心。」每一周,每一年,當人們聚集在一起開始他們的安息日時,他們便會聽到這些話,並了解它們的背景。
 
詩篇95中引用的這些話是這樣介紹的:「 因為祂是我們的神,我們是祂草場的羊,是祂手下的民。唯願你們今天聽祂的話,你們不可硬著心」然後又談到他們的父親的失敗,以及他們不能進入神為他們所計劃的安息的結果。現在,每到星期五,當虔誠的猶太人準備進入安息日時,他們就會聽到這些話作為一個警告。
 
雖說這篇詩篇是大衛王寫的,但希伯來書作者明確指出,這些話是聖靈說的。作者引用了這段話,開始了對猶太信徒的第二次警告。他們不能像他們的父輩一樣失敗,他們需要傾聽上帝的聲音,並對祂所說的做出回應。這些說出並且重復的話是對神的子民說的,雖然這些話也可以對個人說,但這裏仍然把神的子民稱為神所揀選的財產、群體或家庭。
 
查爾斯·司布真寫道:「今天是我們唯一擁有的時間。」昨天已經過去了,除了上帝,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我們唯一確定的一天就是今天!上帝沒有在任何地方說,「明天當你聽到我的聲音時」,總是「今天」。甚至有很多現代歌曲都在談論把事情拖到明天的遺憾,但明天永遠不會到來。The Living Years是我最喜歡的歌曲之一,裏面有這樣一些關於破碎的感情的歌詞:

我父親去世的那天早上我不在
我還沒來得及告訴他,我要說的那些事
大聲說,清楚地說,你可以聽和你聽到的一樣好
當我們死去的時候,承認我們的看法不一致已經太遲了
 
而Bad Wolves說:

如果我的世界停止轉動,明天永遠不會到來;我會被人記住嗎?我付出夠了嗎?
我會被原諒我所做的一切嗎?如果我不醒來,明天永遠不會到來怎麼辦?
 
「今天,如果你聽到他的聲音,」作者這樣說。上帝會說話,但你會聽到祂嗎?你是否專註地在聽,你是否屏蔽了噪音和幹擾,以便你能聽到?當神說話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錯過祂的聲音,我們的註意力可能在別的地方,你可能太「忙」而沒有時間去聽神說話。如果你聽到了上帝的聲音,那麼你需要好好選擇如何回應。以色列的前輩們選擇了硬起他們的心,他們不喜歡他們聽到的東西,所以他們忽略它,或者把它拒之門外,他們也許會回答「不是現在,也許明天」。當上帝對你說話時,仔細傾聽。明天祂可能有不同的話要說,而且明天可能就太晚了。今天,你要留心聽神,當你聽見祂的時候,就憑信心回應祂,讓祂領你到你安息的地方。
 
1.       有什麼事情你今天要做卻要拖到明天去做?
2.       你準備好傾聽上帝的聲音了嗎?
3.       如果你知道沒有明天,你今天會有什麼不同?

 

 

4. 惡人不得安息

希伯來書 3:9-11

此標題是非常忙碌或必須努力工作的人常用的短語。它通常是一種幽默的表達。這句話可能起源於聖經,表明那些繼續作惡的人將面臨永恆的懲罰。它也可能指被邪靈附身的人永遠得不到安寧,總是想找麻煩。應用在希伯來書的這一段,是表達神拒絕給那些不斷背叛並激怒祂的人安息。

作者稍前警告讀者,不要效仿他們的祖宗,在這裡他列出先祖激怒上帝的行為,以此來提醒讀者。其中40年顯然是指以色列的祖先逃離埃及後在曠野漂流的那段時間。從紅海到應許之地大概僅需步行 11 天,但他們卻用了 40 年!正是在那個時候,神將律法及有關獻祭和敬拜的條例都賜給他們。在整整 40 年中,上帝帶領他們,提供食物和水,保護他們並與之立約。然而上帝說當時人們對祂的試探如此之大,以至於祂非常憤怒。

在曠野的 40 年中,上帝給了許多祂同在和帶領的記號,白天提供雲柱在前面引路,提醒以色列人祂的同在。奇跡般地賜下食物,先是一種叫做嗎哪的餅乾,然後是鵪鶉,還從岩石中流出活水供應他們,但以色列人並不滿足。他們抱怨食物單一,稱寧願回到埃及繼續當奴隸,也不願每天吃同樣的東西。還抱怨並反抗摩西的領導。神日復一日地供應和保護,而他們卻天天發怨言。

以色列人經歷了許多神跡奇事但還不滿足。擁有一個謙遜且有犧牲精神的領袖,但他們不想要。經歷了很多神跡,卻還嫌不夠。當上帝說去應許之地,祂會與以色列人同在並保護他們時,被拒絕了,因為那裡的人很高大,充滿危險,然後當上帝說不要去時,他們卻決定去,結果慘敗而歸。神曾應許百姓安息,但他們一次又一次地背棄神,選擇自己的道路。最後,上帝忍受夠了,祂說“出埃及並經過曠野的那代人將不得進入安息之地”。

有關安息的應許神並沒有收回。上帝在創造中設立了一天為安息日,六天之後祂停止工作並休息。這並不意味著上帝停止了活動,祂一直在活動,祂只是完成了創造的工作。當耶穌完成了他在地上必須做的工作時,他升到天父那裡坐下。我們被邀請進入神安息的地方,因為耶穌為我們完成了工作。就像以色列的祖先一樣我們需要進入安息。耶穌說:“你們所有疲倦、疲憊和背負罪惡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我會讓你們安息”。如果我們想經歷神的安息,就需要來到耶穌面前。我們必須憑信心相信他,讓他帶領我們走向天父。救贖的工作已經完成,不需要也不能再添加什麼,但我們需要順服耶穌的呼召來到他面前。

以色列的先祖需要以信心來回應上帝的指引,才能進入應許之地,我們也一樣。他們失敗了,失去了機會,我們必須小心不要效仿他們。今天當上帝對你說話時,聽祂說話,聽從祂,答應祂的邀請,讓你的靈魂得到安息。

1. 你覺得你在休息嗎?
2. 救恩是你需要努力的,還是接受神恩典的供應?
3. 信心需要順服,你認為那是什麼意思?

 

 

5. 一顆不相信的心
希伯來書 3:12-13

這本使徒書的作者意圖讓他的讀者們一起閱讀和研究它。他把他們當作一個共同群體來對待,而不是個人群體。在我們的文化中,尤其是西方,我們非常的個人主義。這與其他許多以緊密的群體關係為優先的地方,形成鮮明的對比。猶太人尤其如此,現今都如此。群體和歸屬感是身心健康的必備條件,對於與群體隔離或被排除在外都要加以防範。西方世界已經失去了這種特質,雖然教會鼓勵參與團契,或進行公共的參與,但猶太人和早期教會所存在的群體意識,很大的程度上是不存在的了。

他致予他的讀者們如同一個群體的告誡在第12節中展開。他們需要一起去確保他們當中不會存在懷抱不相信的人。無疑問的,任何符合描述的人或聽到這些話的都會受到他們的查問,但整個群體和教會都需要承擔責任。參加教會是不夠的,即使是一個最有熱誠的歌手,最熱心的義工,最努力的工作者,他或她,可能仍在與不相信做鬥爭。

這裡用的不相信不是指懷疑。我們每個人不時地都以不同的方式與懷疑鬥爭。作者不是在質疑一個人是否相信上帝的存在,而是質疑他們是否信任上帝。我們可以稱之為得救的信心,這決心是通過我們相信耶穌和他的救贖,來證明我們的信念。不幸的是,有些教會的成員還沒有這樣的決心。有些成員在教會裡成長,他們的父母,甚至是他們的祖父母都出席。他們可能上過基督教學校或主日學,他們相信上帝就是他所說的那個人,他們可能見證過奇蹟或唱基督教歌曲時受感動,但他們還沒有把信仰放在他身上。還有一些人是新加入教會群體,他們在其中找到友誼,享受唱歌和陪伴。他們意識到基督教裡的一些東西供給了他們所沒有的希望,但他們還沒有把信仰放在他身上。

作為教會,我們需要關注教會裡那些這樣的人,因為他們有墮落的危險。沒有人喜歡被嘮叨,但這是生死攸關的問題。作為教會,我們被教導要每天彼此激勵和懇求,確保他們與上帝的關係。作者說,只要是‘今天’,我們就要這樣的做,換句話說,時間總是會來到,今天就已結束,那就會太晚了。也許為時已晚是因為他不再呼喚或只是因為我們不做,久了就越發困難。如同作者所說,我們變得麻木,罪使我們相信,我們以後會有機會,抑或是,它並不是那麼的重要。

選擇相信並不是理解上的問題,而是意願的決心。“不相信不是沒有能力理解,而是不願意去相信…這是意願,無關理解能力,是願意參與。”(尼威爾Newell)。司布真強而有力的寫道:“你說,‘我不能相信’,但如果你說“我不會去相信”那就會更坦率。”根源就在這。你的不相信是你的錯,不是你的不幸。這是一種疾病,也同時是種罪行:這是你們悲慘的可怕源頭,但這是很公正的,因為這是對真理之神極大的冒犯。”我們每個人都要小心,不要變得麻木,並像教會一樣鼓勵彼此這樣做。

1.  不相信和懷疑有什麼區別?
2.  我們該如何相互鼓勵?
3.  你會擔心如果你詢問別人的信仰會讓他們不高興嗎?

 

 

6. 繼續堅持
希伯來書 3:14-15

這兩節經文引起了許多信徒的關注。 經文是否說如果你不堅持你的信仰,你就會失去救恩? 你是否不得不擔心自己的不順服,在死後面臨審判? 上帝會厭倦你的罪,對你說你永遠不會進入他的安息嗎? 簡短的回答是否定的,這並不意味著。

有些人相信有可能得救然後失去救恩,但這與耶穌的許多教導和聖經的話相矛盾。例如約翰福音 6:39-40; 10:27-29; 羅馬書 8:35, 38-39; 以弗所書 1:4; 腓立比書 1:6; 和 彼得前書 1:3–5。 對我來說,一個特別重要的段落來自提摩太后書 1:12,其中保羅寫道:“因為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保羅的信心不是基於他自己的表現或活動,而是基於應許保守他的上帝的品格和本性。 當耶穌被掛在十字架上時,他宣告“成了!”,為那些相信他的人確保得救所需的一切都已經完成,不再需要任何東西。
那是什麼意思呢? 或許最簡單的說法是,我們真正決定接受基督的主權和祂的救贖恩典的證據就是我們會堅持到底。 會有反叛和不服從的時刻,但我們永遠不會對祂失去信心。 我們可能會隨波逐流,但在聖靈的推動下,我們會回來。 那些沒有堅持到底的人,是沒有表現出任何證據作真正承諾。
那些真誠地承認耶穌為主的人是會與基督一同有份(分享)。 祂是受膏者,坐在天父右邊的祂滿足了律法的所有要求。 祂為我們獲得了永恆的產業,並為我們預備了一個地方。 “分享”這個詞可以翻譯為“參與”或“參與”Guzik 寫道:“這就是整個畫面。 有分於祂的順服,有分於祂的受苦,有分於祂的死,有分於祂的複活,有分於祂的得勝,有分於祂的計劃,有分於祂的能力,有分於祂代求的職事,有分於祂的工作,有分於祂的工作 榮耀,與祂的將來有分。 “與基督有份”就說明了一切。”
相信耶穌是基督後,我們與祂建立了關係,我們參與了祂所做和尚未完成的一切。 我們的信心是基於耶穌,而不是以我們個人的能力維持一塵不染的生活。 祂為我們受苦受死,祂勝過死亡並復活升天到父那裡。 祂坐在那裡,我們以一種神秘的方式與他一起坐在天上(以弗所書 2:6),“他又叫我們與基督耶穌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期待看到他無限豐富的恩典。 我們的救恩是確定的,證據將是我們不會失去希望,而是堅持到底。
提醒來了:“今天,如果你聽到他的聲音,不要像叛逆一樣硬著心”。 如果你還沒有信任他,現在就去做——今天!

1. 對耶穌說“是願意”的時候會不會太遲?
2. 你能做些什麼來確保你不偏離上帝?
3. 你有沒有刻意六和故意對耶穌說“是”?

 

 

7. 禁止入
希伯来 3:16-19

本章经文以三个反问句结束:谁造反了? 谁激怒了上帝? 谁不能进入神的安息? 这些问题对这封信的收件人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们是犹太人,他们知道这里讲的是他们的祖先。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是历史事件,而我们可以透过圣经故事的背景去理解它们,但对于这些希伯来基督徒来说却是不同的。 我们与这些过去的男人和女人没有特别的联系,但对于犹太人来说,正是它将他们定义为一个国家,作为上帝的选民。
出埃及记 17:1-7 和民数记 14:20-38 这两处描述了那些失败的人。上帝指的是十次不顺服的行为(民数记 14:22),数字 10 可能不是字面意思,它在圣经中经常用来表示“许多”或“无数”次。雅各指责拉班改变他的工资10次;尼希米声称犹太人曾 10 次试图劝阻他:据说但以理比所有其他智者好 10 倍,约伯声称被侮辱 10 次。 10 也被认为是反映完美或完整的数字:例如,有十条诫命,埃及的 10 次瘟疫和 10 天的悔改要求在赎罪日结束。当然,这可能是字面上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可能是以下事件:出埃及记 14:10-12、出埃及记 15:22-24、出埃及记 16:1-3、出埃及记 16:19-20、出埃及记 16: 27-30,出埃及记 17:1-4,出埃及记 32:1-35,民数记 11:1-3,民数记 11:4-34,民数记 14:1-3。 40 年来 10 次不服从的行为似乎并不那么极端,所以也许是为了反映一种反叛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他们一贯行为的特征。
然而,使人们无法进入上帝的安息的并不是不顺服,至少不是不顺服本身。 这是不信。 斯蒂芬科尔写道:“不受约束的不信很快就会变成不顺服。 不信常常是用来掩饰不顺服的烟雾弹。 不信比罪恶更能被社会接受,所以我们把自己装扮成在与智力问题作斗争。 但在表面之下,我们知道如果上帝的话是真实的,我们不会想那么做,那么我们需要转离我们的罪。 没有进入神的安息的悖逆者与不信的人是一样的。
作者提出的问题指出,被剥夺了上帝安息的人得到机会。 他们奇迹般地从囚禁中解救出来,被释放并由摩西领导,但却造反了。 他们再次以奇迹般的方式得到了供应,但他们不断地抱怨,他们不断地抱怨他们的食物和水,领导摩西离开太久,他们离开了埃及等等。 当他们终于到达可以看到他们不想去的应许之地的地方时,他们派了间谍去探查。 当探子回来时,他们选择留在原地,他们不相信上帝会拯救他们并给予他们应许的土地。 正是这种不信使他们不顺服他。 他们失去进入应许之地的权利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罪或他们的不顺服,而是因为他们的不信。
当一个人不相信上帝会拯救他并让他安息时,当祂邀请他们信任祂时,他们不会回应祂。 当他们不相信上帝是公义的上帝,会惩罚那些背叛祂的人时,他们就不会听祂的声音。 他们的不信会导致悖逆,他们将被拒绝进入上帝的平安。 这在永恒的事情上是事实,但在每一天也是如此。 上帝为你提供了祂的安息,但只有当你相信祂就是祂所说的那个人,并且会做祂所说祂会做的事时,你才会进入它。 我们需要按照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事情采取行动,并活出我们接受祂全然和平的信仰,这使我们的心灵和思想保持在基督耶稣里。

1. 为什么不信比顺服更危险?
2. 你知道上帝对抱怨有如此强烈的感觉吗?
3. 你是否享受上帝的安息——或者你是否在信靠上帝上挣扎?

 

 

 

Week 4

1. 的安息
希伯來書 4:1-2

希伯來書作者在第四章裡裡詳述詩篇 95 篇的同時,他將重點轉移到教會 – 他説如今進入上帝安息的應許仍然存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從今時今日的教會來看,這應許和從前上帝應許以色列人會進入應許之地是截然不同的。從反面來思考,如果“進入應許之地”代表著我們進入永恆時所享有的安息,那是不是代表會有一些教會無法進入應許之地。他們是否有失去救恩的危機呢?
關於這節經文的理解有很多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包括基督徒可能失去救恩的可能性,因此基督徒們應該害怕這種情況的發生。如果是這樣,這意味著我們得救與否取決於我們的所作所為,而不是靠著基督耶穌所賜的恩典以及祂已完成的救贖計劃。以弗所書 2:8 堅持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那麽,如果這不是作者的意圖(提醒基督徒可能失去救恩),那這經文的意思又是什麼呢?
聖經中對“安息”有三種不同的説法。它發生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用聖經的話來說,這些可以稱為:稱義的安息;成聖的安息;和榮耀的安息。這聽起來有點複雜,因爲就連神學家們都對這節經文都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及無法來到統一的結論。
當我們憑著信心接受耶穌所提供的救恩時,我們就進入了稱義的安息。在五旬節那天,群眾問彼得他們需要怎麽做才能得救。他的回答是:“你們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使徒行傳 2:38)。保羅寫信給羅馬的教會:“你若口裡說‘耶穌是主’,心裡信神叫祂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羅馬書 10:9)。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稱義,或在神面前被稱無罪,並且得著安息。
榮耀的安息是我們在永恆中才能經歷的。希伯來書作者最終想到的是天堂,因為他敦促他的讀者通過對基督的信仰進入上帝的安息(菲利普斯)。這就是我們所期待的,就好比舊約中以色列人的應許之地。與此同時,我們仍然在曠野。雖然這裡有一些明顯的相似之處,但也存在著差異。就猶太人而言,只有約書亞和迦勒兩個人被允許進入應許地,因為他們相信上帝,而其餘的人則因為不信而死在曠野。所有真正信靠耶穌基督的人,也就是眾教會,都能有這永恆安息的確據,而不會被天國拒之門外。以弗所書 2:5-7 向我們保證:‘你們得救是本乎恩。祂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要将祂极丰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後来的世代看。”這裡提到與基督同坐,同在一個安息的地方。
前面提到的兩種“安息”都是有確據的,第一種是我們信耶穌而擁有的,第二種則是我們在永恆裡得到的,而第三種安息是我們現在就可以享受的。耶穌呼喚並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馬太11:28)第三種安息是耶穌已經預備好給那些真正的基督徒。他們已經得救了,但還沒有進入基督永恆裡的安息。這“安息”也與成聖有關,信徒因著恩典及接著聖靈,在信仰真道中行走。這“安息”指的是從罪的權勢、焦慮、憂慮和內疚中得到的安息。免於譴責。上帝通過以賽亞說:“你們得救在於悔改和安息,你們得力在於平靜和信靠。” (賽30:15),可悲的是,經文接著下來說 “但你們竟不願意”。
進入上帝安息的應許仍然存在,上帝已經賜給了你,而它是需要通過信心及相信祂的應許而得到的。你可千萬不要錯過哦!

1.以上提到的三種“安息”,您是否有已經得到的確據呢?
2.上帝所應許的安息,你認為是需要透過努力變得虔誠還是透過心靈的平靜與信靠呢?
3. 如果你感到煩躁和壓力,你會怎麼辦?

 

 

2. 什麽是安息?
 
希伯來書 4: 3-5
 
很多人說英語很難學,原因之一是一個詞可能會根據其上下文有不同的含義。其中一個詞是“Rest”。當你坐下時,你可以說你在休息(rest),但當你沒有吃完蛋糕,你會把剩下的(rest)留起來。你可以在等待時靠(rest)在什麽東西上,或是你的眼睛停留(rest)在日落或美好的事物上。如果你玩檯球,你的球桿可以放在架杆(rest)上,如果是音樂家,則音樂將包含許多“休止符(rests)”。如果有人死了,他們會被埋葬安息(rest),而如果你睡得好,你就是晚上休息(rest)好了。你可能會想到其他例子。當你在一種語言下長大這些都説得通,但如果它對你來說是新的語言,那可能會非常混亂。
 
“Rest”這個詞在希伯來書第 4 章出現了 9 次。三個不同的希臘詞被翻譯為 rest,它們是 katapausis、sabbatismos 和anapausis,這些詞中的一個或另一個在該章中使用了 9 次,它們都有不同的含義!Katapausis 本質上意味著停止或完成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說,一旦完成,某事就停止了。 Sabbastimos 意為安息日,僅在新約中使用。Anapausis 實際上意味著放鬆或休息,但在這里或希伯來書其它地方都沒有用到。所以當“rest”這個詞出現在這裡時,它具有工已完成的意思,所有需要做的事情都已經作完了。這是神完成創造之工的安息。祂沒有停止作為,但祂進入了祂的安息,現在邀請我們進入祂那裡。
 
這正是神自己所享受的安息,也是祂自己因著恩典通過信賜給我們的。司布真寫道:“不要告訴我,直到我們進入天堂,我們才有安息。我們信了耶穌現在就進入了安息。我們為什麼不要呢?我們的救恩是完全的。我們所批的義袍已經作成了。我們的罪完全得贖了。我們與神和好,是父所親愛的,被祂的恩典保守,並由他的護理提供我們所需的一切。我們把所有的重擔交托給祂,放在祂的腳前。當我們在事奉中度過一生時,我們發現祂的道路是令人愉悅的道路,祂的道路是平安的道路。哦,是的,我們已經得著了靈魂的安息!我記得我在基督里安息的第一天,那天我確實安樂了。你們所有信靠耶穌的人也會像我一樣信靠祂。
 
當我們進入神的安息時,我們並沒有陷入一生的無所作為,相反,保羅提醒我們:“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以弗所書 2:10)在腓立比書 2:12-13 中又說:“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裏,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裏,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功夫;因爲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我們不需要為我們的得救作工,這工是由現在與父同坐的基督完成的,我們憑信心進入那安息。但是我們的救恩讓我們得自由去做神為我們預備的工,不是為了和神同享酬勞,而是為祂所行或敬拜祂。
 
約翰麥克阿瑟指出:“這意味著在內疚上,甚至是不必要的內疚感上自由了。這意味著在為罪擔憂上得了自由,因為罪被赦免了。神的安息是律法主義的完結和神的完全赦免所得的平安”而我們信的人已經進入了這安息。
 
1. 你能看出從活動中放鬆的“rest”和某件事完成后的“rest”有什麽區別嗎?
 
2. 你知道你不必為你的得救作工嗎?
 
3. 你如何“完成”你的救恩呢?

 

 

3.只相信
希伯來書4:3-4

希伯來書的作者說,那些相信的人已經進入了神所賜的安息。他在這裏是對那些通過耶穌基督信靠神的猶太人說的。他沒有說他們會進入上帝的安息,或者他們可能會進入,但是他們和作者本人已經進入了。
 
很明顯,他在這裏不是說將來的事,不是我們死後進入永生,也不是基督回來建立新天新地的時候,他說的也不是每天從煩惱和憂慮中休息。他指的是進入通過耶穌的事工而得到的休息,通過耶穌在十字架上完全的事工,還有祂的復活和升天。我們因為擁有得救的確據,也才得到了安息,這是神的安息——不是我們自己的,如果我們相信祂,我們就進入了神的安息。
 
進入安息的條件是信心,但正如雅各所寫的:「 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雅各書2:19)。這裏提到的信不僅僅是指頭腦中的知識,而是指一種會帶來生命改變的信(雖然不一定是完美的)。真正得救的信心是持守的、順服的、恒久的、結果實的、不退縮不放棄的。相信意味著認為某事是真實的和值得信賴的。它相信所說的是真實的,也是有益的,是好的,有效的,能夠履行承諾的,對被信之人的完全聽服。
 
雅各書是一封非常實用的信,裏面充滿了如何活出充滿信心的人生的建議。在第二章中,他指出,不能結出果實的信心比無用更糟糕,它是死的,當然也不能靠這個信心進入神的安息。埃德蒙·希伯特(D Edmond Hiebert)寫道:「雅各書的目的是激勵讀者去認識並接受他們對活潑的、積極的信心的需要,並挑戰他們用「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這一基本標準來檢測自己的信心。他繼續從雅各書中總結信心將如何在信徒的生活中表現出來:
•             信心表現在對神話語的回應(雅各書1:19-27)
•             信心表現在如何看待偏心 (雅各書2:1-13)
•             信心表現在人具體的作為(雅各書2:14-26)
•             信心表現在自製 (雅各書3:1-18)
•             信心表現在對世界價值的反應上(雅各書4:1-5:12)
•             信心表現在對禱告的依賴上(雅各書5:13-18)
信心能保證進入神的安息,可是這信心並不在於同意一堆毫無生氣的命題或陳述。這信心是活的、活潑的,能使相信者發生改變的。耶穌質問他的門徒說:「 你們為什麼稱呼我『主啊,主啊』,卻不遵我的話行呢?凡到我這裏來,聽見我的話就去行的,我要告訴你們他像什麼人。他像一個人蓋房子,深深地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到發大水的時候,水沖那房子,房子總不能搖動,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唯有聽見不去行的,就像一個人在土地上蓋房子,沒有根基,水一沖,隨即倒塌了,並且那房子壞得很大。」(路加福音6:46-49)。你的根基又有多牢固呢?
1.            一個受迫害的基督徒(喬治·文斯)曾經問:「如果你因為信仰而受審,他們會找到足夠的證據證明你有罪嗎?」你會怎麼說?
2.            根據希伯特提出的列表,你如何評價自己?
3.            自從你信耶穌以來,你的生活有什麼改變?

 

 

4. 仍有機會
 
希伯來書4:6-7
 
“拖延會使心變硬,尤其當我們充分意識到在靈魂深處已經聽到上帝聲音時。我們每一次聳肩,都是在推脫神催促我們改變,每一次搖頭說:“我知道我應該這樣做,但我不在乎。”每一次外在的循規蹈矩,而沒有內在的順服,都使我們的心變得堅硬,使我們越來越難以悔改。聖靈的見證不可忽視,因為相信的機會不會永遠存在。與永生的上帝玩遊戲不僅是無禮,而且是危險的。”(Stedman)。
 
那些從埃及得救的以色列人,經過曠野看到了那應許之地,卻沒能進去。他們的不信導致違背了神的命令,就是進去得那地為業。結果,神告訴他們永遠不能進去。他們已經得到好消息,即將會得到一份產業,在自己的土地上有一個未來。他們將被稱為神的子民,上帝是他們的神,但他們拒絕了。上帝並沒有收回承諾。他們在應許之地所期待的安息,並不是神所計畫的最後安息。
 
整個聖經都提到進入神的安息,但它不是在一個物理的地方,而是在神面前。過約旦河的行為是信心的行為,就像亞伯拉罕離開他在山上的家,回應神對他的應許一樣。因為亞伯拉罕相信上帝,他被認為是義人,並進入了上帝的安息。神繼續呼召人在信心上回應祂的邀請,進入祂的安息。他們不需要對事實進行心理評估,也不需要決定這是否是最好的選擇,或者是否是一個合適的時機,而是去真誠地做出回應。
 
神已經定了一個日期來決定是否進入安息之所,這日期就稱為“今天”。正如以前指出的,我們唯一擁有的一天就是今天,昨天已經過去,明天可能永遠不會到來,我們所擁有的只有今天。猶太人拒絕了他們的邀請,那一代人,除了約書亞和迦勒,再也沒有機會了。他們每個人都是以色列十二個支派中的一員,他們相信上帝選擇了他們,但他們卻不相信上帝,死在了沙漠裡。有些人錯過了應許之地,但仍然進入了神的最後安息,比如摩西,他後來和耶穌一起站在變相山上,許多猶太人後來因信稱義。雅各提到了妓女喇合,當以色列探子進入耶利哥的時候,喇合把他們藏了起來。當她用行動證明她的信心時,她就稱義了(雅各書2:25)。希伯來書第11章提供了一個目錄,這些人通過生命證明了他們對神的信心和依靠。
 
神所賜的安息從來沒有收回過,它賜給我們每一個人,通過信心來接受。這個信心由可見的回應表現出來,降服於耶穌基督的主權。但回應的時間是今天,如果你沒有接受神的邀請,那麼今天祂呼喚你,現在就是回應的日子。
 
1. 你接受神的邀請進入祂的安息了嗎?
 
2. 你認為有一天上帝將停止呼召嗎?
 
3. 決定信靠神怎樣改變了你的生命?

 

 

5. 活生生的話語
希伯來書 4:12-13

“上帝的話如指引你前方的光,如勸告你的謀士,如安慰你的安慰師,如支持你的杖,如保護你的劍,如醫治你的醫生。祂的話如金礦使你富足,有長袍給你穿,有皇冠給你位冠冕。” (托馬斯·布魯克斯)。
上帝是無所不知的,在祂面前是藏不住秘密的,詩篇 139 提醒我們“祂深知我們的心思意念”。 你或許可以讓某一部分人相信你是一名真誠忠於耶穌的追隨者,但是當你獨自一人或與另一部分人在一起時,你的真實本性是否顯而易見。在星期天,看似最虔誠、最熱情的教友;可能到了星期一時,卻是位不虔誠的商人;到了星期六,是否就是那位出口成“髒”的足球運動員。我們可能是教會最熱心的僕人,但卻有著被拒絕進入上帝的安息的危機,因為我們從未真正相信過祂。正如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說,“萬有在他眼前,都是赤裸敞開的;我們都要向他交代”。
上帝的話,或道,既可以刺入剖開我們的内心,同時也是我們生命的糧。這道包含上帝的應許,能使我們更加信服我們得救的確據和保障。這道呼召我們來到耶穌面前,因為祂能使我們得安息,並領我們到天父那裡去。同樣也是這道告訴我們,在我們承認信仰後,我們將成為上帝的兒女,並與耶穌一起繼承天上的榮耀。上帝的話語更是生活的指南和值得信賴的承諾。我們稱這道為聖經Bible,這是一個拉丁詞,意思是一本書或書集;也取自希臘語,意思是紙或捲軸。我們也稱它為“古卷Scripture”或著作。使這書或書集特別之處在於它是上帝(所默示)的書,它是活生生的,它是敏銳的,它是活躍的。正如路德寫道:“聖經是活的,因它能對我說話;它有腳,因它能追隨著我;它有手,因它能拉住我。”
傳道書的作者說:“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傳道書12:12新譯本)。雖然在許多市面上的書中確實可以找到知識和益處,但沒有一本可以與上帝的書相提並論。網路上的日常評論、靈修和著作都是有價值的,它們甚至會鼓勵或挑戰你與上帝的關係,但這些作品都永遠無法達到上帝的話語所能達到的境界。希伯來書的作者將上帝的話語比作一把大劍,有兩個鋒利的刃,同時又是一把刺劍,擁有尖銳的一端,用於刺穿最嚴密的防禦。當我們接觸上帝的話語時,它就像一把刺劍,刺穿我們的防禦、剖開任何虛假的論點和藉口。它不會俘虜,它是殘酷的,有時是野蠻的。這劍雖然看似刺穿了你的心,卻實際上是要把你最脆弱的地方裸露出來,並讓你察覺你真正需要的是什麽。
上帝並沒有意圖用祂的話來傷害祂的子民,就像外科醫生在使用手術刀時并非有增加傷害的意圖一樣。他使用它帶來治愈和生命,有時這意味著需要切除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或損害的東西,爲了允許健康成長和恢復。
當然,如果劍留在鞘中,它就沒有什麼價值了。必須拔出來揮舞才有果效。上帝的話也是這樣,它需要被讀和聽,上帝才能巧妙地使用它來鼓勵、挑戰、定罪、祝福和安慰你。祂期望祂的話語可以被完整地閱讀,即使是棘手難懂的部分,這是祂對你的信息和承諾,有時祂會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和你說話,如果你只是停留在熟悉的部分,你很可能會錯過一些祂真正想要對你所説的話。

1. 過往讀聖經的經驗,你是否有覺得聖經是活的呢?
2、你有沒有被上帝的話“刺透到心底”的經驗?
3. 你有沒有刻意避開聖經的某些部分?

 

 

6. 最偉大的大祭司
希伯來書414-15

作者給希伯來人回到他的主題—耶穌是“大”祭司(2:17),但他不像其他大祭司,他是一個“偉大的”大祭司。 他的受到迫害,不僅是羅馬當局,還有那些堅持自己信仰、拒絕相信耶穌是彌賽亞的猶太人。 他們中的一些人被誘惑回到那些舊信仰並放棄基督教會。 這封信是鼓勵他們不要放棄對耶穌的信心,並要堅持和承認他們所相信的 。
 
猶太信仰的核心是大祭司,這大祭司將在贖罪日進入至聖所,為自己和國民獻祭。 這種犧牲將恢復被罪破壞的關係,並消退上帝的忿怒。 作者現在回到他的引言,耶穌是一位大祭司,比他之前的任何一個都要更好。
 
為了到達至聖所,祭司必須經過外院、內院、到至聖所,然後再穿過簾子才進入至聖所。 只有在上帝允許的情況下,他才能被允許進入。 在 13 世紀,猶太學者佐哈爾(Zohar)寫到有關於大祭司:“他的腿上掛著一根金繩,因 為他害怕他會死在至聖所中,人們需要用這根繩子把他拉出來。 “ 想法是,大祭司可能被證明不配,會被擊死,沒有其他人敢在他後面進去,所以會把他拉出來。 沒有證據表明這是真的,但已經進入了一些猶太人的傳統。
 
耶穌從來沒有進過地上殿里的至聖所,但乃是把自己獻上,作我們的活祭。 聖殿的幔子一旦被撕成兩半,耶穌就穿過諸天坐在上帝的右邊。 耶穌坐下,地上的工作便完成,不再需要祭品了。 他在各方面都比別的大祭司更偉大; 他們從來沒有坐在上帝旁邊,他們的工作從沒有完成,他們會不斷地奉獻。 大祭司只是上帝曾經的一個影子,是一種類型。 取而代之的是耶穌,彌賽亞,大祭司。
 
認罪是內心信念的外在表現; 作者告訴他的讀者要緊緊抓住認罪的機會。 回頭誘惑會來,生活的干擾會削弱我們的節制能力,但我們必須堅持下去。 使徒彼得在他的第二封信中寫道:“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殷勤; 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 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 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 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 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 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 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 你們若充充足足地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 人若沒有這幾樣,就是眼瞎,只看見近處的,忘了他舊日的罪已經得了潔淨。 所以弟兄們,應當更加殷勤,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 你們若行這幾樣,就永不失腳“(2 彼得 1:5-10)。 上帝呼召了並揀選了你,你憑著信心認了祂,現在是你信心和對耶穌基督的認識增長 的時候了。
 
1. 許多在新約中相信耶穌的人通過受洗承認了他們的信仰,你還能想到哪些其他公開認罪的方式
2. 彼得所寫的品質清單中,不應該是一個接一個地添加,而是一起發展,你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嗎
3.         彼得說,擁有這些品質,並且這些品質不斷增加,就會使你在認識 耶穌的知識上活躍起來,成果多而又多,這是你正在經歷的嗎?

 

7. 大膽起來吧!
希伯來書 4:15-16

這封書信的作者邀請讀者與他一起勇敢地走近上帝的寶座。 與他們習慣的舊系統形成鮮明對比! 民數記 18:22 警告說:“今後以色列人不可走近會幕,以免因犯罪而死。 “現在他們和我們可以直接來到上帝的寶座前。 還有什麼神邀請並允許他的追隨者自信而大膽地走向他的面前呢? 這對猶太人來說是不可能的,但現在對所有因信而來的人開放了。
我們不僅被邀請來,而且被邀請自信地或無懼地來。 這個詞被伍斯特(Wuest)這樣描述:“言論 自由,言論無保留,自由無畏的信心,令人愉快的勇氣,大膽,確信…… 自由大膽的言論; 說出每一個字。 它的主導思想是大膽、自信,而不是恐懼、含糊或矜持。 “具體地說,我們來接受恩典寶座的憐悯。
 
當我們需要憐悯的時候,我們當中有誰不會面對困難 的時候?  我們是否擔心我們的話語不夠充分,或者我們的罪會使神聽不到我們 ?  當我們來的時候,有沒有什麼專屬的公式或儀式是我們 必須遵循的?  當然,我們是帶著敬畏和尊崇來的,但我們是自信的。 坐在神旁邊的是主耶穌基督,我們的大祭司。 他已經洗凈了我們一切可能使我們遠離罪。 在寶座旁边是圣靈,“況且,我們軟弱的時候,有聖靈幫助我們。 我們本來不知道怎樣禱告,但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祈禱。 洞悉人心的上帝知道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是照著上帝的旨意替聖徒祈禱。 “ (羅馬書8:26,27) 衪把我們不恰當的話語和感覺放進 有意義的語言里。
 
上帝不希望我們在禱告時採用特殊的語氣; 禱告的成效是取決於時間的長短,耶穌說:“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  (馬太福音 6:7)。 禱告時不會因為我們忘記說“阿門”或在末尾添加“奉耶穌的名”而被忽視。 如果我們偶然發現衪仍然聽到我們的話,如果我們所做的只是哭泣或哭泣,衪會理解。 衪只是想讓我們來。
 
我們來到的地方是恩典的寶座。 這是一個王座,權威和絕對權力的地方,但我們是作為兒女的身份 來的,而不是作為僕人。 衪的兒子,坐在衪旁邊的耶穌,會介紹我們 是衪的兄弟姐妹,並提出為我們說話。 這是恩典的寶座。 當我們得到一些不是我們應得或付出的東西時,恩典就出現了;  這是免費贈送的。 神的寶座是施恩的地方。 我們向上帝求憐悯,並不是因為我們應得憐悯,也不是因為我 們履行了正確的義務,或做了足夠多的好事來抵消壞事。 我們祈求恩典,因為神是慈愛的神,衪喜歡把好的禮物 賜給衪的兒女。 我們期待憐憫,因為衪承諾衪會給予,衪信守諾 言。
 
1.         當你禱告的時候,你是否有時認為你需要用特別的話語或語氣?
2.         你能大膽地把你一切的需要,無論是什麼,都交給神嗎?
3.         什麼時候是禱告的最佳時間?

 

 

 

Week 5

一、大祭司的資格
希伯來書 5:1-3

大祭司職位的資格在猶太律法書里不同的地方都有记载及規定,这犹太律法书就是舊約的前五本書或稱為妥拉。这世襲職務從摩西的兄弟亞倫傳給他的長子開始,之後的傳接都是給當代大祭司的長子。傳接儀式會是一個為期 7 天的典禮,在此期間,即將上任的大祭司將穿上特製的服飾並塗上油膏,加上獻祭以確保他被上帝接納。大祭司背負著比其他任何人都還要高的純潔標準,例如他不能靠近屍體,即使是他的親生父親或母親,他甚至不能表現出絲毫的哀傷。就連大祭司所要娶的妻子都有嚴格的限制,例如這女人必須是以色列人,是個處女,而且也不可以是寡婦或離過婚的女人或外邦人(外國/外地人)。如果他犯了罪,整個國家將被視爲有罪,必須獻上特別的祭品來贖罪。
根據 Ryrie 的說法,希伯來書第五章增加了對大祭司職位的以下要求:
• 他必須是個男人(希伯來書 5:1);
• 他必須富有同情心(希伯來書 5:2);
• 他必須被上帝揀選(希伯來書 5:4, 5, 6);
• 他必須從苦難中學習(希伯來書 5:7, 8)。
到了羅馬人的時代,大祭司的職位變得腐敗,新一任接班人不再是長子而是任何出價最高的人就能接任。任期也不再是終生的和唯一的,變成了好幾個人可以同時被稱為“大祭司”。耶穌是在由該亞法所主持的猶太人最高委員會公會上被判釘十字架刑罰的。正是那場審判,導致了耶穌的死亡,為耶穌成爲“永遠的大祭司” 開闢了道路。當時大祭司的職務雖然仍具有宗教上的功能,但它已經被權力和政治徹底地污染了。
耶穌不單單是符合了所有大祭司職位的資格,從祂在肉身時所流露的生命和品格,也證明了祂比所有歷届的大祭司都還要優越。然而,耶穌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所以這職位也理所當然地不會有繼承人。關於所獻上的禮物和祭品,這兩者有何不同呢? Ironside 認爲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罪一次性地獻祭,現在祂在天堂獻上我們的讚美和敬拜為“禮物”。其他人則指出,“祭品”偏向責任形式,有可能因不符合標準而慘遭拒絕;而“禮物”是自願的,因此總是能被接受。關於“祭品”的標準,有律法書詳細規定什麽樣的祭品才是可被接受的,但除了這些之外,仍然有機會可以甘心地奉獻任何“禮物”。(參利未記 23:38)。
耶穌獻出自己的生命來滿足律法所規定的責任,而這種犧牲是一次性獻上,是永遠不能重複的。儘管自由感恩奉獻的機會仍然存在,然而作者在他的信中談到了另一個形式,即以頌贊為祭獻給上帝,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詩篇 141 篇詩人祈求:“願我的祈禱如香擺在你面前,願我舉起的雙手如晚祭”,如同啟示錄 8 章 4 節也說:“那香的煙與聖徒的祈禱從天使的手中一同升到上帝面前”。仍然還有其它實用的方法可以甘心地奉獻,例如時間,才幹和資源,都可以實行在教會 – 基督的新娘(參啓示錄)裏。這類的奉獻都會由我們的大祭司耶穌呈現給天父上帝看。捫心自問,你的奉獻是:

  • 出自於責任感?
  • 還是發自内心地表示感激和感恩因祂為你所做的一切以及祂將為你所做的一切?

討論問題:
1. 有些教會稱牧師或教會領袖為神父/祭司,試想想在那種情況下才算適合?
2. 你知道耶穌爲我們獻上了什麼禮物嗎?
3. 有沒有那個律法説明我們應該奉獻些什麼?

 

 

2. 體諒

希伯來書 5:1-3

如果耶穌時代的猶太信徒被要求描述大祭司的特徵,“體諒”可能不會排上位。我們看到他們表現出來的行為舉止似乎更加嚴格甚至苛刻。耶穌承認並尊重祭司的職位,但祂也有與他們發生衝突的時候(例如路加福音 20 章)。然而,在這段經文中,我們被告知大祭司可以體諒那些到祂這裏來的人,因為祂是他們中的一員,並且面對同樣的征戰就是罪和不順服。

聖經學者威廉·巴克萊這樣描述“體諒”一詞:“metripathein,我們把它翻譯出來感覺很溫和,但它真的無法翻譯。”這個詞在聖經中只出現過一次,但在當時的哲學家中很流行,尤其是斯多葛派。他們把它理解為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間地帶。一個是怒氣的爆發,另一個是在面對別人的過失時漠不關心的沉溺。它的意思是衡量一個人會如何反應。肯尼斯·烏斯特寫道:“意思是對另一個人的錯誤做出溫和或柔和的審判。它說明了一種對愚矇和失迷的人,既不太嚴厲也不太寬容的感情狀態。”

如果你是父母,這將是你經常要面對的挑戰!我們如何才能在我們的回應中保持合理和判斷?如何平衡怒氣與放縱、管教與寬恕、讓孩子承擔責任還是讓他們發泄?大祭司應該記得,他也有同樣的爭戰,應該對待那些手拿祭物,尋求赦免,站在他面前的人,就像他希望他所站在面前的神對待他一樣。大祭司周圍充滿了罪的危機,有時他自己的無知或缺乏分辨他也不知道,直到他發現誤犯了罪。他可能已經偏離了神的道路,發現自己參與了神不喜悅的事情或做出了神不喜悅的選擇。這些是所有人都面臨的挑戰,因此他能夠理解、表達並真正同情他們。但他仍然需要做他們與神之間的中保,並施行神的律法。

彼得寫道,作為耶穌的信徒,已經成為一個君尊的祭司,雖然有些祭司的職能只有基督才能成全,但也有一些是我們可以操練的。就像猶太教的祭司和耶穌本人一樣,我們從這個世界的男男女女中被帶出來。像他們一樣,我們也面臨同樣的試探和試煉,同樣的誘惑引誘著我們。我們也常常因爲不知道神對我們的旨意而失迷。我們可能仍在學習(事實上我們永遠都會)並且無意中做錯事。因為我們和那些與我們同樣的人有共性,所以我們能理解並體諒他們。我們可以為他們禱告,求神的赦免。作為祭司,我們可以在祂面前為那些還沒有接受耶穌所獻祭的人代禱,求神把他們帶到祂面前。

耶穌是偉大的大祭司,祂為我們代求是基於祂為我們獻上的完全的祭。祂體諒我們,因為祂也被罪和試探所包圍。祂不會因著我們的軟弱而發怒,但祂也不會不管或放任我們,讓我們成為被寵壞的孩子。祂的反應是有節制的,總是帶著仁慈和恩典。無論你的擔憂是什麽,要確信你的過去或是你的失敗,神的回應都是溫柔的。

1. 是多麼容易忘記你曾經和你的孩子一樣在同樣的問題上有掙扎?

2. 你對別人的抱怨反應是有節制的還是體諒的?

3. 除此之外,你還能怎麽做一個“君尊的祭司”呢?

 

 

3. 被呼召
希伯來書5:4-6

寫這封信的時候,大祭司的任命已經成為一種政治任命,一個有權力、影響和意義的位置,這封信的作者提醒他的讀者,大祭司本來應該是怎樣的。他指出,沒有任何大祭司,甚至他們中的第一個亞倫,有為自己選擇這份位置——他們是被神所呼召的。

在這樣做的時候,作者將大祭司與耶穌作比較,但也指出猶太教信仰的做法已經遠遠脫離了上帝的期望。大祭司是一個榮譽的職位,它只對那些被上帝特別召喚和選中的人開放。在舊約中,我們讀到可拉、掃羅王和烏西雅王,他們都認為自己可以承擔大祭司的角色,但是最後以悲劇結尾。在神與百姓的關系上,沒有人比大祭司承擔更多責任。然而,在寫這封信的時候,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

雖然把大祭司的角色與今天的牧師和教會領袖的角色一視同仁是錯誤的,但有一些原則是相通的。首先,所有的信徒都是王室祭司的一部分(彼得前書2:9),每個人都有聖靈的恩賜,以裝備他們來擔當所蒙召的角色。所以這意味著,如果你是一個信徒,你就是一個「祭司「,上帝召你去做這件事。祂已經裝備你,通過祂給的恩賜或是聖靈的幫助,使你能勝任。

我們經常聽到這句話用在牧師和領袖身上——「被呼召進入事工「,但這句話也適用於每一個信徒,其實你的工作場所、社區和家庭很可能就是你的事工。然而,也有一些被召來擔任領導角色的人,他們可以作為教會的牧師或領袖,以弗所書第4章也提到使徒、先知、福音傳道者和教師。這裏的重點不是探討這些角色,而是認識到那些以這種身份服務的人必須被上帝呼召。領導力不是因為野心或對地位的渴望而去爭取或追求的東西。這必須永遠是神的呼召,祂的教會也常常肯定這呼召。

然而,你們每一個讀到這篇文章的人,都是被呼召來侍奉或傳道的。你知道神呼召你來做什麼嗎?你接受祂的呼召了嗎?因為知道神已經為你預備好了。正如信的作者提醒我們的,神首先呼召,然後指定。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說:「 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職事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 功用也有分別,神卻是一位,在眾人裏面運行一切的事」(哥林多前書12:4-6)。由此可見,是聖靈裝備了你去服事,但耶穌將決定你事奉的位置。上帝,天父將使你的恩賜充滿活力,祂將決定你事奉的果效。

耶穌並沒有為自己擔當大祭司的角色,祂是被父呼召並委任的;摩西並沒有選擇成為以色列的領袖,事實上他是不情願的,但神呼召他。耶利米認為他太年輕了,但神照樣呼召祂;大衛是家裏最小的孩子,是個牧羊人,但神也是呼召他。阿摩司寫道:「我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兒子,我是牧人,是修剪梧桐無花果的。」在聖經和歷史上還有很多其他的例子,上帝召最不可能的人來為祂的子民做事奉。祂也有呼召你,唯一的問題是”呼召你去做什麼事? “

1.    被呼召和委任有什麼區別?
2.    你如何知道你是否被呼召到一個特定的地方或事奉?
3.    如果你覺得自己能力不足,你會怎麼做?

 

 

4. 禱告和懇求

希伯來書5:7-8

耶穌是一個禱告的人;他一生都在禱告。他透過不斷地與天父溝通,並相信祂能提供資源以滿足所面臨的任何需求,來證明自己對天父的依賴。在約翰福音中耶穌對眾人說、我不是憑著自己講、惟有差我來的父已經給我命令,叫我說什麼,講什麼。”(約翰12:49)。耶穌聽他父的話,這樣他就知道該對聽眾說什麼。

我們在福音書中讀到,耶穌經常會悄悄離開去禱告,他會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起床,甚至祈禱到深夜。他獨自一人或與他人一起,在私下或公開場合禱告。他會到曠野去與神同在,在其他時候,他會像與門徒交談一樣輕鬆地禱告。這篇段落告訴我們,他用大聲的呼喊和懇求來禱告和祈求,雖然有時耶穌哭泣,但這裡很可能是作者腦海裡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和十字架上的禱告。

我們知道耶穌一生中有三次哭泣,第一次是在拉撒路的墓旁,耶穌叫他復活之前;第二次是他舉目觀看耶路撒冷,看見這城將來的景況。第三次在客西馬尼園的時候,他極其懇切地問上帝,是否可以免受擺在面前的痛苦。耶穌的眼淚沒有被提及,但是他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掙扎和痛苦被形象地描述了出來。耶穌在其他時候,服侍窮人和心靈破碎的人時,可能也會哭泣,但沒有被記錄下來。

耶穌向那位能救他脫離死亡的禱告,作者告訴我們,因著他的敬虔,禱告被應允。但是我們知道耶穌沒有倖免於死亡,而是照著最殘忍的死刑,被釘在十字架上。這意味著什麼呢?神聽見他的話,卻不理會他的請求嗎?在兩種層面上,神回答了耶穌的禱告。第一,在禱告中,耶穌隨即補充說:“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我們知道這是天父的旨意,耶穌獻上他的生命作為贖罪祭來掩蓋我們的罪,他的死是必要和不可避免的。耶穌禱告說,如果可能的話,他可以免受與神分離的痛苦和十字架的苦難,但他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順服了神的旨意。在第二的層面上,耶穌倖免於死亡,因為他通過自己的復活打敗了死亡,摧毀了死亡的力量。死亡阻擋不了他,他已經復活了!

我們都面臨著超越自身極限的挑戰。可能會遭遇健康危機,財務的極度拮据,人際關係的破裂或瀕臨破裂,自然災害或人為衝突等。我們以耶穌為例,他用大聲的呼喊和淚水向神禱告和懇求,因為他知道神可以拯救他。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可以找到很多建議來改善你的狀況,比如有很多書籍,各種會議,YouTube上還有每一個你能想到的主題視頻。但就算耶穌可以找到這些資源,他也會忽略它們,因為他知道他的救恩從哪裡來,他向神呼喊。當你效法耶穌,你可能得不到你想要的答案,但你會發現自己在神的旨意裡,一切事情都相互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1. 你如何描述你的禱告生活?

2. 你在祈禱時哭泣嗎?如果有,你這樣做是為了自己還是別人呢?

3. 你願意堅持上帝的旨意而不是你自己的意願嗎?

 

 

5. 指派為大祭司
希伯來書 5:8-10
 
當代英語版本(CEV)翻譯以賽亞書53:3:「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他,說:『他是個無名小卒!』」以賽亞說的是神的兒子,就是那要來作彌賽亞的耶穌。我們從福音書中知道,在他的一生中,有好幾次遭受苦難,但在客西馬尼園達到最高點。就是在這裡,他滴著血,之後走上了十字架,在那裏他經歷了肉體的苦痛以及讓他被從神當中區分出來的負罪重擔。希伯來書的作者宣稱,正是這種苦難使他完美。
巴克萊(Barclay)解釋說,如果說一件事物實現了他被設計的目的那麼它就是完美的。作者對希伯來人說的是耶穌所經歷的一切苦難,完美的讓他相稱為人類的救世主。它是一個常見的字被使用在給希伯來人的書信中,它在聖經中出現了24次,其中19次是從這篇使徒書中而來。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耶穌有何處不完美,需要被修補的缺陷。他是一個完美的人和完美的神,但為了完美的合適大祭司和救世主的角色,他需要通過受苦來展示他的順從。這種苦難也使他完全地適合,並能認同他是為誰而求情。
耶穌過去不是,現在也不是,一位從人類中被移除的神。遠離苦難和軟弱。他不是一位召喚我們去以超乎想像的標準生活的神,他是一位如同我們一樣遭受過苦難,
 而且超乎一切我們能想像的神。忍受了這種苦難,面對了死亡並戰勝了它,他成為我們永恆得救的泉源。其他的祭司代表人們帶來了祭品,提供了暫時的拯救,但這種拯救並不持久。祭品需要一次又一次地獻上,但耶穌獻上的祭品則給了我們永恆的救恩,那是永恆的。他不是如同亞倫那樣的祭司,他是一個不同類型的職分,麥基洗德在後面的章節便描述到。
凡順從他的人,都能得到救恩。在很多情況下,「服從」和「相信」被用作直喻,但兩者的本質是連繫在一起的。有些人認為順服導致信心,但更好的理解是信心導致順服,是證據。難過的是,正如牛頓(Newton)所說:「有需多人想要基督徒的永恆的好處卻不渴望現在,如同基督徒的持續順從之路。沒有基督,他們就是無法律的。這能形容你嗎?那麼醒醒吧,什麼才是真正的基督徒。」信心的生活必須導致順從的生活。耶穌問跟從他的幾個人:「當你拒絕作我所說的,為什麼還稱我是你的主呢?」(CEV)和雅各書寫到:「也許有人要說,你有信心,我有行為;請把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指給我看,我就借著我的行為,把我的信心指給你看。」(雅各書2:18)沒有順從證據的信仰宣告是沒有價值的。
司布真指出:「如果你渴望基督作永久的客人,把你心裡的所有鑰匙都給他;確保沒有一個櫃子在他面前是被鎖住的,給他每個房間的範圍和每一個房間的鑰匙。」我們生活的每個方面都要信心服從,但這是一個成聖的過程,它需要時間。但這要從一個選擇開始。
 
1.  耶穌怎麼可能是神,又像人一樣受苦呢?
2.  你的痛苦會讓你更接近完美嗎?
3.  你能擁有信仰而不改變你的生活嗎?

 

 

6. 你聽到乏味嗎?
希伯來書 511-12
 
到目前為止,作者所寫的只是一篇介紹,它為接下來的內容作了鋪墊。 他探索了一些復雜的思想,這些思想對於那些以前不瞭解猶太人或基督教信仰的人很難理解的複雜想法。 他現在解釋說,他有很多話要說,但有困難。 他想要傳達的東西既難以解釋又難以理解!
首先,這是很難解釋的,因為這群希伯來人既包括已經開始信耶穌的人,也包括還沒有 選擇信耶穌的人。 有些人仍然不確定如何確保作者已經提到的東西,其他人需要更多的說服。 毫無疑問,這群人已經理解並找到了新的自由和休息,這對他們來說 是一套新的信仰,挑戰了他們所堅持的一切。 其中一些概念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而另一些則會讓讀者產生疑問或疑惑。 作者現在想要解釋的東西將進一步挑戰他們。
 
第二個難以解釋的原因是他的聽眾,他們已經聽不清了!  他們並不總是乏味的,而是已經變得如此。 ‘ dull off hearing ‘這個短語在希臘人中很常見,意思是智力遲鈍或懶 惰,一個行動遲緩的人沒有前進的動力或慾望,意思是他們行動遲 緩、懶惰、懶散、遲鈍、缺乏精神能量或慾望。 這是一個苛刻的描述,似乎反映了書信作者在試圖與隱藏的讀者交流時 感到的挫敗感。 Wiersbe寫道:「問題不在於作者是一個無趣的老師,而在於他們是無趣的聽眾!“
 
他們是怎麼變得乏味的? 他們曾經警覺和有興趣學習更多的神的話語。 他們不是一開始就很沉悶,而是變成了那樣。 他們曾經熱心敬拜,與其他信徒見面,他們想要學習,想要成長, 但有些事情改變了。 這可能是被剝奪了最初激情的迫害所帶來的挑戰,也可能是環境的壓 力以及工作和家庭的幹擾。 不管是什麼原因(或藉口),他們都變得遲鈍了。 當一把刀被稱為鈍的時候,它意味著它已經失去了刀刃,變得鈍了; 當光線被污垢覆蓋,或者電池快耗盡時,光線可能會變 得暗淡。 遲鈍不是突然發生的,它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精神上的遲鈍也會 發展,你可以說它慢慢地向你走來!
 
基督徒心靈的磨礪工具往往是那些先被拋棄的東西。 其中包括讀聖經、禱告、與人會面、承認信心、給予和敬拜。 當我們感到疲倦、昏昏欲睡或忙於生活事務時,我們很容易忽視這些事情。 當它們曾經是快樂的源泉時,現在它們就 變成了一種義務; 當我們很快領會耶穌的教導時,它們就變得複 雜而困難。 慢慢地,光線變暗了,或者刀刃失去了它的鋒利,不能再切割了,或者當我們停止運用時,一切變 得更加困難,我們變得疲憊、無精打采,甚至行動遲緩。 毫無疑問,這封信的作者是想用他強烈的批評來激怒他的聽眾。 也許你正處於效仿他們的危險之中,他的話會挑戰你, 讓你在變得遲鈍之前醒來!
1.         你有沒有失去鋒芒或變得遲鈍?
2.         你能做些什麼來保持敏銳?
3.         你覺得現在的事情比以前更難理解了嗎?

 

 

7. 你應該已經是吃肉的了
希伯來書 5:12-14

希伯來書的作者在向讀者表達了他的失望之後,他繼續批評他們說 “你們應該已經作老師了;可是你們還需要有人再把上帝道理的初步教導你們”。顯然的,任何初信者在嘗試教導別人之前,自己必須先有機會學習並掌握真理,但他寫這封信的對象中已有成熟的信徒。這些信徒正是他所針對的群體。他們已經被教導了第一件事,但就再沒有更進一步了,事實上他們已經忘記了所被教導的,並且需要再次被教導。

正常來説,我們所學習到的好消息是應該要​​傳達給他人,讓他們也同受益處。使徒保羅寫信給提摩太說,“又應當把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從我這裡聽見的,交託給那些又忠心又能夠教導別人的人。”(提摩太后書 2:2)。教育者表示,掌握一門學科的最佳方法是將我們所聽到的內容傳授給他人。希伯來書作者所針對的群體並沒有這樣做,實際上他們甚至需要從頭開始。他將此描述為 ”吃奶階段”。
當孩子們年幼還是嬰兒的時候,他們從牛奶中獲得日常所需,這牛奶可以是母奶又或者是配方奶。隨著他們慢慢學會咀嚼和吞嚥的能力,他們會逐漸開始嘗試固體食物,直到在正確的時間他們可以獨自地處理固體食物如肉類。有些人選擇不吃肉並在別的食物中尋找營養,但無論如何我們都得從牛奶開始,且必須學習斷奶,往固體食物前進。可悲的是,有很多人經常去教堂,但他們仍處於嬰兒階段 – 還在喝奶,且還沒有開始嘗試固體食物例如肉。有時他們甚至希望他們的牧師或老師預先為他們咀嚼食物,這樣他們就不必費力咀嚼了。實際上,他們是“快餐型”基督徒。他們不想把精力花在準備食物或烹飪上,他們只想經過得來速(drive thru),靠外帶為食物。
就像孩子需要有身體上的發育以便他們可以吃固體食物一樣,我們也需要在靈性上“發育”,以便我們可以“咀嚼”上帝的話語仿佛咀嚼固體食物。正是通過將我們所學的東西付諸實踐,這些靈性上的“肌肉”才能得以發育。正是當我們邀請聖靈幫助我們發現所讀內容的意義時,我們才學會了辨別力。有時所吃的肉塊或許太大一塊以致難以下嚥,我們就需要把它們放在一邊或切成小塊,上帝的話語也是如此。有時我們只是暫時無法咀嚼它,我們需要等待或尋求幫助。當我們繼續努力克服困難后,我們將發育及成長,使我們成為作者所尋求的成熟信徒.
作者原本打算轉向一些需要費勁咀嚼的固體食物,但他擔心他的對象將無法“消化”。
您是否已經斷了牛奶或戒了嬰兒餅乾呢?您是否已經成長發育成擁有吃和消化更多固體食物的能力,還是仍然依靠借住外力為您 “咀嚼搗碎”呢?
如前所述,最好的學習方法之一就是教導別人,或者與他們討論你發現的東西。我鼓勵你找到可以分享的人,也找到可以教導的人,這樣他們也能傳承下去,教導別人。

1.你戒掉嬰兒食品了嗎?
2. 當有些東西/事物/經文有點難以消化時,你會怎麼做?
3. 您是否有認識可以為您將食物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朋友呢?

 

 

 

Week 6

1. 繼續向前
希伯來書 6:1-3

是時候開始從基礎,嬰兒食品等慢慢地向上成長進入成人階段了。步入成熟本來就需要時間,但為了達到成熟,有些東西勢必留下。許多孩子喜歡抓住東西,也許是最喜歡的玩具,甚至是安全毯,也許是他們喜歡的特定食物,但隨著他們的成長,這些東西漸漸失去了重要性后就會被留下遺忘了。隨著孩子的成長,訓練輪從自行車上脫落,媽媽在上學時不再握著他們的手,勺子被換成了刀叉。他們的需求會發生變化,他們的願望也會發生變化,他們希望減少依賴,能夠做出自己的決定。這對父母來說可能是一段艱難的時期,但它必然發生,這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希伯來書的作者提出了三對需要拋棄的教導。這些教導都以猶太信仰為基礎,雖然也是新基督教信仰的基礎,但必須以新的理解來取代舊的理解。信徒們需要繼續前進,而不是停留在原地。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 3:14-15 中寫道:“向著目標竭力追求,為要得著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召我往上去得的獎賞。 所以,我們中間凡是成熟的人,都應當這樣思想”,儘管保羅是使徒、老師和學者,但他知道他也必須繼續努力前進,才能成長。對於那些仍在喝奶或無法消化固體食物的人來說,是否也有如此的認知呢?
希伯來人需要拋棄的第一對基本教義是重複性地悔改和行善。這些教義是由使徒首先教導並由施洗約翰宣布的,它們是進入基督教信仰的起點。悔改就是改變心意和方向,只需要一次,否則我們將不斷地兜圈子。我們不再試圖通過善行或行為獲得救恩,而單純地接受基督的恩典。有時我們會轉離我們意識到的罪,並以同樣的方式棄絕它,就像我們長大成人後,我們會轉離不健康的行為和選擇,但我們不需要繼續學習我們已經知道的東西。
第二對是關於洗濯和按手的說明。洗濯是被上帝接納所必需的犧牲儀式的一部分,我們現在被耶穌的寶血“洗淨”而變得潔淨。洗禮是潔淨的象徵,所以一旦進行了,就不需要重複。牧師會把手放在獻祭的動物身上,以表明它與人們的身份,後來在教堂裡,當人們奉差遣如耶穌一般去傳福音等工作的委託時,教會領袖們也會把手放在這些人身上。
第三對是死人的複活和永恆的審判。這些再次成為猶太信仰和現在基督教信仰的基本組成部分。他們需要被理解和接受,然後再建立。
熵是管理學裏其它學科中所教導的一個概念。基本上,它講述一個封閉的系統將走向無序或混亂,或者,任何不增長的東西都會死亡。生物學和商業中的真實情況也適用於我們的屬靈生活。心理學中的“發育停滯”一詞是指陷入某種情緒或心理水平的發育不良,這可能就是爲什麽一些成年人在情緒或心理上表現得像孩子的原因。我們的屬靈生活也是如此。我們必須努力走向成熟,成長至上帝希望我們成為的男人或女人。

1.你是否有在努力向前呢?
2. 在過去的十二個月裡,你認為你的信心增長了嗎?
3. 你願意身旁的人來勸告你在屬靈生命上要“成長”嗎?

 

 

2. 一段刺耳的話
 
希伯來書 6:4-8
 
這段經文被描述為“聖經中最具爭議的部分,它給許多信徒帶來了相當大的痛苦”。德懷特指出:“不幸的是,一些信徒在錯誤的觀念下掙扎和痛苦,雖然他們渴望與神同行,但他們已經退縮到“不歸路”,再也無法與神相交。”但是,這些經文中包含一個非常明確的警告,那麼它是什麼意思呢?
 
在第 3 節的大力鼓舞之後,我們現在面臨一些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話。誰是已經蒙了光照的人,他們會離棄嗎?光照一詞的意思是照亮或使光照射在某個物體上,照亮的意思是給予引導或理解或闡明。在1960 年代,迷幻這個詞變得流行起來,因為它與毒品的使用有關,特別是被認為產生幻覺的 LSD。吸毒的人看到了他們以前從未見過的東西。顯然,這裡的這個詞是非常不同的意思,作為猶太人,他們熟悉以賽亞的預言,即那些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以賽亞書 9:2)。他們睜開了眼睛,耶穌是舊約所有預言的應驗,彌賽亞,他們得救的源泉。他們知道除了信靠耶穌,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得救。
 
有些人雖然已經有了這方面的知識,但有回到猶太信仰及其律法的危險。當他們遇到真信徒並與他們一起敬拜時,他們經歷了聖靈的同在。他們因成為神子民的一分子而蒙福,分享他們的祝福,他們甚至看到並可能經歷過奇蹟,但他們還沒有進入神的安息。這些人瀕臨離棄或回轉。
 
作者認為,對於那些做出決定並故意背棄的人來說,這是不可能恢復的。這不是陷入試探,而是故意放棄耶穌的拯救大能。聲稱自己是教會的一部分,神的選民,他們已經證明,他們的認罪從來都不是真的。正如作者前面所表明的,得救信心的證據是那些宣告擁有它的人會堅持下去。會眾中有些人選擇拒絕他們所知道的真理,並回歸他們的老路和信仰。
 
那些處於危險之中的人被描述為於聖靈有分的人:“請記住,在這種情況下,與聖靈有分並不表示已經被聖靈重生,受了聖靈的印記,聖靈内住,被聖靈膏抹,被聖靈所洗而進入基督的身體,或被聖靈充滿。如果作者用這些名稱中的任何一個來表明他們的“有分”,那麼我們會得出結論,他們是真信徒,是會來處理那個問題的(就是那些離棄的人)。但作者沒有做他們有分的陳述,我們也不應該。 (奧斯汀)。
 
雖然是針對於那些已蒙光照的人警告不要拒絕神的邀請完全進入祂的安息,但對於那些因信承認祂的人,他們的救恩是可靠的。雖然不可能挽回那些執意和故意放棄關於耶穌真理的人,但那些堅持下去的人,即使在路上滑倒,也確信那堅定的希望等待著他們。
 
1. 你有沒有擔心過你可能會失去救恩?
 
2. 耶穌講了一個關於好麥子和稗子長在同一塊地裡的比喻,怎樣適用於這裡?
 
3. 你如何確定你的呼召?

 

 

3.土地生
希伯來書6:7-8

在舊約和耶穌的教導中,關於農業的寓言和比喻很常見。因為以色列人是農耕民族,他們了解土地,了解土地的需求和好處;土地對經濟和人民的福祉至關重要,因此將肥沃的土地與上帝的祝福聯系起來是有道理的。
 
在談到得不到神的安息的危險之後,作者使用了一個土地的比喻來闡明他的觀點。以賽亞書5:1-7把以色列比喻成一個不結果子的葡萄園,這個比喻對這些希伯來信徒來說應該很熟悉。耶穌用播種者的比喻來對比不同土壤的果實,祂也有詛咒無花果樹因為它不結果實。
 
在給出的比喻中,問題不是種子的質量,發芽的快慢,也不是降雨量,重要的是土地最後長出來什麼。就像是農民把好種子帶到耕耘過的田地,田地可以接受好種子。在適當的時候跟季節播種,照料種子,直到收獲。當農民出去采摘他的莊稼時,在一個地方有好的莊稼,可以滿足他的家庭的需要,但在另一個地方只有垃圾。他能找到的只有荊棘,他所能做的就是把它們聚集在一起,生起篝火把它們都燒了。在那裏播種沒有意義,土地不好,不能接受,不能支持生長。
 
在人們中,兩種土壤都有。有好土就有豐收,隨著雨水和太陽的到來,植物生長結果,果實的成熟是土壤健康良好的代表。另一方面,如果是貧瘠的或不好的土壤,它就算已經被耕耘和施肥,但仍然不能好好的承載或接受這些種子,無論怎麼做,土地就是不結果。下雨的時候,長出來的都是荊棘或雜草,取代了原先的豐收。從表面上看,兩種土壤看起來是一樣的,它們都是耕耘過的,都得到了同樣多的雨水和同樣多的陽光,但一個長得很好,另一個卻沒有。
 
在任何人群,包括信仰人群中,有人欣然接受種子,結出好果實,但也有人對上帝話語的種子變得堅硬固執。這些人參加過教會的禮拜,讀過聖經,甚至祈禱過,但結出的果子都不是好果子。耶穌用另一個農業比喻說:「 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裏面的,我也常在他裏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人若不常在我裏面,就像枝子丟在外面枯幹,人拾起來扔在火裏燒了。你們若常在我裏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裏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約翰·15:5-8)。真正信心的確據,或成為一個真正門徒的確據,就是所結的果子。在上帝的果園裏,祂並不期望找到不結果子的樹,不管多好看——祂想看到豐碩的果實!

1.       神期待看到的果子是什麼?
2.       你結出了什麼樣的果實?
3.       你怎麼能確定神的種子已經種在你生命的良土裏呢?

 

 

4. 比這更好

希伯來書6:9-12

史蒂文·科爾這樣寫道:“作者警告希伯來教會,背棄對基督的信仰,回歸猶太教是危險的。他擔心羊群中會有做這樣危險決定的人。但他知道大多數並非如此。他也知道教會中一些敏感的靈魂可能會因為他的強烈譴責而氣餒。他想讓他們知道他的話不是來自憤怒,而是來自愛和關心。所以在6:9,他把注意力從警告轉向鼓勵。他稱呼他們為“親愛的”(這是希伯來書中唯一的一次),並告訴他們:“我們雖然這樣說,卻深信你們有更好的事,就是伴隨得救的事。”

作者在這裡使用“親愛的”一詞,在新約其他地方使用時只用來指信徒。這表明,雖然前面的經文講的是那些還沒有完全信靠基督的人,但現在講的是那些已經和想要靈命變成熟的信徒。期待他們做出更美好的事情。“更好”是希伯來書中的一個關鍵字,它在新約中出現了19次,其中12次出現在這封信中。新事物與舊事物形成對比,完美與不完美形成對比,在這種情況下,成熟的果實與凋落者的貧瘠形成對比。

真正的救贖總是伴隨著可見的證據。這個證據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其中一些在加拉太書5:22被描述為聖靈的果子。這裡也有義人與不敬虔人所結的果子的對比。聖靈的活動產生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而不敬虔的生命產生:姦淫、污穢、邪蕩、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嫉妒、醉酒、荒宴等類(加拉太書5:20)。成熟的憑據也要體現在事奉和好行為上:“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以弗所書2:10)。

作者認識到真正的信徒已經證明有這些特點,正如使徒寫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書信,他們被上帝教導彼此相愛,你們固然是這樣行……但我勸弟兄們要更加勉勵,又要立志作安靜人,辦自己的事,親手作工,叫你們可以向外人行事端正,自己也就沒有什麼缺乏了。(帖撒羅尼迦前書4:9-12段)他們必須繼續前進,分外地殷勤,因為正如彼得在信中所寫的,當我們在信心、美德、知識、節制、忍耐、虔敬、愛弟兄的心和愛眾人的心上成長時,我們就能確定他的恩召,並且永不失腳。這樣,必叫我們豐豐富富地得以進入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彼得1:5-11)。

另一個證據是在保羅的話中發現的,他寫道,我們不應該遵從世界的期望,而是要心意更新而變化。信仰的生命是徹底的改造,它不是試圖在舊的基礎上改進,而是以新的取代舊的。我們在基督裡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5:17)。

1. 你越來越成熟的證據是什麼?

2. 你是否有意嘗試在信仰生活的特質上成長?

3. 心意更新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5. 希望!

希伯來書6:11-12

“沒有希望的生活就等於停止了生活。”(陀思妥耶夫斯基)。希伯來書的作者表達了他和同工們的深切願望,即盼望希伯來基督徒盡一切可能的努力,有滿足的指望。世界上的許多地方,一些人對自己的未來幾乎絕望,他們只是存在,而不是生活。對他們來說,不指望明天會與今天有什麼不同。他們可能是生活在極端貧困的狀況,也可能生活富足但面臨婚姻破裂、財務崩潰或健康危機。我曾在一所高度戒備的監獄工作一段時間,在那裡,當他們對未來沒有希望時就會抑鬱。我參觀了阿根廷一所叫“基督是唯一的希望”的監獄,這些在監獄裡的人開始相信基督。他們在基督身上找到了希望。

希望是什麼?對一些人來說,這只是一個願望,他們希望得到一份新工作,或耶誕節的禮物,一些人可能希望中彩票或住豪宅。他們沒有真正的期望,只是希望如此。這不是希伯來書作者或其他聖經作者所要表達的希望。理解希望的一種方法是考慮它的對立面:“絕望”,失望和絕望的狀態。韋氏詞典對希望的描述是:“懷著期待去珍惜,懷著期待去獲得,懷著信心去期待。”在舊約中,希望總是指向未來,而這種希望激發了實現它的行動。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5:2-5寫道:“我們因盼望神的榮耀而喜樂。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希望激發著我們,激勵著我們,因為我們熱切地期待著,確信一定會得到什麼。

“殷勤”這個詞可以翻譯成“勤奮”,意思是盡一切努力“千方百計”地去實現目標。這不是一種三心二意、一廂情願的想法,它是需要我們的注意力、精力和資源的全面承諾。這種殷勤或勤奮是為了獲得對希望的滿足。“滿足”這個表達在新約中被使用了四次,在它的原始語言中,它承載著全速前進的想法。就像船的帆被強風吹起,駛向目的地。有一種強烈的跡象表明,我們確信、絕對和完全有信心實現目標。這意味著信徒應該在屬靈的道路上前進——他們應該在心中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向神前進。

當我們面對困難,甚至是絕境時,我們可能會失去希望。希伯來基督徒面臨著來自不同方面的迫害。所以他們試圖回到已經產生懷疑的舊信仰,因此作者勸誡他們要堅持到最後。當我們看到世界上的災難、痛苦和苦難時,看到政治力量支持反基督的議案並可能因此導致迫害時,我們也許會失去對神的信心,認為我們的未來是不確定的。但我們必須努力,不要懈怠,要提醒自己,我們的盼望是確定的,神已經為我們預備了地方,他必在那裡迎接我們。與此同時,我們揚起風帆,向我們的目的地全力以赴,因為我們知道,給我們應許的那位是有能力的,他會做到!

1. 你如何形容希望?

2. 有些人寄希望於經濟上的成功、一份好工作或一個幸福的家庭——那你呢?

3.你能使你的希望滿足嗎?

 

 

6. 神遵守的應許
希伯來書6:13-15

這一段開始,作者鼓勵他的讀者參考亞伯拉罕的例子,耐心地等待神遵守祂的應許。 猶太人被稱為亞伯拉罕的子孫,他們把這個頭銜作為榮譽的 標志。 亞伯拉罕是根據神對他的應許成為以色列國父的。
上帝設了三個地方,並證實了祂對亞伯拉罕的承諾:《創世紀》 12:1-3; 17:1-22; 22:16-18。 第一個應許出現在第12章,那時亞伯拉罕和他的父親及家人住在山上。 上帝答應他,如果他把他們留在身後,去任何祂告訴他要去的地方,他就會成為許 多人的父親。 他照著神的話行了,帶著他的妻子撒萊和他的外甥羅得往迦南地去。 因為亞伯蘭遵著神的應許去了,甚至不知道他要往哪裡去,所以神認為他是義人。 他的承諾是成為眾人的父親,但24年來什麼都沒發生。 撒萊已經過了生育的年齡,亞伯蘭也老了。 神的應許怎麼了? 第17章告訴我們,上帝再次向亞伯蘭顯現,證實了 對他的應許,他也改名為亞伯拉罕,撒萊也改名為撒拉。 從前難成的事,現在不可能了。 但使徒保羅寫道: “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國的父,正如先前所說:「你的後裔將要如此。」 他將近百歲的時候,雖然想到自己的身體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經斷絕,他的信心還是不軟弱; 並且仰望神的應許,總沒有因不信心裏起疑惑,反倒因信心裏得堅固,將榮耀歸給神, 且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做成。 “(羅馬書4:18-21)。
果然,不可能的事情發生了,薩拉有了孩子! 他的名字叫以撒,他們成了一家人,但沒有再添孩子。 過了些日子,不知過了多少年,神又向亞伯拉罕顯現。 這一次的消息並不好,他告訴亞伯拉罕把他的兒子帶去作祭品。 這是他唯一愛的兒子,但上帝讓亞伯拉罕殺死他。 不僅如此,他作為國父的未來也取決於他的兒子,這怎麼可能呢? 這毫無意義。 專家們給出了以撒陪伴父親去祭祀的年齡范圍,大概在5歲 到37歲之間。 他應該才20歲出頭。
亞伯拉罕照著神的吩咐,把以撒帶到山上,築了一座壇,准備把他的兒子獻給神。 在最後時刻,上帝提供了一隻公羊作為替代,以撒得救了。 神又顯現出來,第22章對我們說:“耶和華說:我指著自己起誓,因 為你行了這事,沒有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我必賜福給你,也必使你的後裔多起來,像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一 樣。 你的後裔必得仇敵的城門。 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 亞伯拉罕受到了終極的考驗,不僅是他對兒子的愛, 還有他對上帝應許的信心。 他堅持希望,並得到了獎賞。
雖然亞伯拉罕只有一個孩子,並且在他的一生中沒有看到這個應許的實現,但他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仍然被遵守。 希伯來人很清楚這個故事,這個故事把他們定義為一個國家,他們也知道上帝牺 牲了祂所愛的兒子,祂唯一的兒子來實現同樣的承諾。 亞伯拉罕活在對祂的盼望中,我們也像他一樣蒙召,不是要軟弱,乃是要堅 固我們的信心,因為知道神有能力成就祂所應許的。

1.         神有沒有應許給你一直在等待的東西,你有沒有開始懷疑?
2.         你如何加強你的信心?
3.         為什麼神要我們等祂的應許到快要不可能實現的時候呢?

 

 

7. 我們能仰賴的錨
希伯來書 6:18-20

    這封信的作者給出了兩個理由,說明為什麼可以相信上帝所說的話。首先,祂做出了一個承諾,而上帝信守祂的承諾。當人們回顧歷史,就可以看到無論上帝應許祂會做什麼,祂都做到了。二是祂用誓言確認了自己的諾言。在公共儀式和法庭上,人們經常被要求在聖經或國旗或其他符號上發誓或宣誓。有時,人們可能會拿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發誓。無論他們以什麼起誓,該事物都必須比他們自己或所應許的更有價值;當上帝發誓時,沒有什麼比祂自己更有價值。祂以自己發誓,祂的特徵取決於承諾的兌現。本質上,祂是在說 “如果這個應許沒有實現,那麼我就不是上帝”。有了這樣的誓言和保證,我們就可以對擺在我們面前的希望充滿信心。

這種希望被描述為具有兩個特徵的錨——它是確定的,它是堅定的。 Priscilla Owens 在 1882 年寫的讚美詩中有這樣的副歌:
         我們有一個保持靈魂的錨
         在波濤滾滾的時候堅定不移,
         固定在無法移動的磐石上,
         紮根於救主的愛中。
她確實改變了字詞的順序,況且我們的錨點在高處而不是深處,但我們的信心來源已被明確地說明。

“確定”一詞來自兩個詞,具有堅軔,確定,保障,安全,穩固,必然,穩定,不動搖的意思。錨定良好的船不會漂流,它將安度暴風雨的試煉並提供安全的避難所。水手得要倚靠錨,它必須值得信賴。我們擁有的錨就是這兩樣東西,並且它有製造者的品質保證。 “Steadfast”描述了固定、穩定、確定、經過測試和認證的東西。它是堅定不移,而且是可以依靠或信賴的東西。肯尼斯·伍斯特(Kenneth Wuest)寫道:“說到這樣在重壓下也踩不碎的東西。信主的靈魂在主耶穌裡的盼望是靈魂的錨,在壓力和試煉下不會搖搖欲墜,也不會崩潰。”我們有一個既確定又堅定的錨,它是由上帝的應許和祂為實現該應許而作出的誓言所保證的。

在這一點上,作者混合了他的隱喻。我們都知道一般的錨會下降到海洋深處,直到它找到一個牢固的固定點並牢牢抓住。但作者所指這的個錨是在至聖所裡,固定在幔子後面的一塊岩石上。這是一個隱喻,我們當然不太可能會在至聖所裡找到一塊岩石或一個實際的錨。但耶穌作為我們的前鋒,先我們一步進入到聖幔之後的至聖所裡。祂進去是為我們預備好跟隨祂的道路,而這個新的概念翻轉了傳統祭司的角色。當祂進入聖所時,祂是代表著從來沒有打算,也永遠無法進入的人民。但是耶穌走在我們前面,這樣我們就可以跟隨祂。羅馬人用“先鋒“這個詞來形容行在於主力軍隊以先的偵察隊。希臘人用它來指稱迎接大型船隻並引導它們入港的領航船。耶穌已經準備好道路並引導我們來到上帝面前,祂是我們的錨,我們得救的希望是穩穩當當的。

1. 在麻煩和動盪的時代,你的錨有多安穩?
2. 你的希望倚靠於什麼?
3. 歌詞問 “你的錨能在人生的風暴中堅定嗎?” 你怎麼回答?

 

 

 

Week 7

1.公義之王
希伯來書 7:1-3

這是一篇難懂的章節,特別是對於那些對以色列歷史知之甚少的人。麥基洗德這個神秘的人物已經在希伯來書中被介紹過幾次,現在作者回到他在第 5 章裏的討論。麥基洗德對猶太人來說是一名重要的人物,儘管聖經很少提到他。他在創世記 14:18-20 中出現,並在詩篇 110:4 中再次被提及。
正如創世記中記載的那樣,五位國王一同合謀襲擊並搶劫了所多瑪城,還俘虜了其人民。其中一位生活在那裡的就是亞伯拉罕的侄子羅得。當亞伯拉罕聽說羅得被俘後,便召集了他的私人軍隊共 318 人上前追捕。當他追上攻擊者時,他與他們交戰,奪回了羅得以及其他被俘的人,並凱旋回到所多瑪城。當他快抵達所多瑪時,所多瑪的囯王出來迎接他,與他同在的還有撒冷王麥基洗德。
麥基洗德的意思是公義,而撒冷(他爲王的城)則可以翻譯為和平。他祝福亞伯拉罕,並給了他麵包和酒,根據創世記的段落,他被認定為至高神的祭司。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以撒出生之前,以及在利未教祭司製度建立之前。就連猶太人賴以通過獻祭來恢復與上帝關係的祭司職分都尚未建立,沒有任何有關麥基洗德如何成為祭司或如何使他有資格擔任該角色的歷史記載。這邊順帶一提,利未人的祭司依賴於他們與利未族的關係,他們必須透過祖先血統來證明自己屬利未族,否則他們將不能勝任祭司一職。
有很多關於麥基洗德是誰的理論,例如他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祝福亞伯拉罕,從他那裡得到禮物,然後消失了。關於他是誰,一些學者認爲他是一名天使,或是閃-諾亞的長子,或是上帝兒子顯現,或是大天使米迦勒(啓12:7),或者只是一個人。大多數學者的觀點都認爲他就和其他人一樣,而許多猶太拉比的觀點則認爲他是閃-諾亞的長子。希伯來書 7:3(CCB) 說:“他的父母、族谱、生辰、寿数都不得而知,他跟上帝的儿子相似,永远担任祭司的职分。”
除了是祭司,他還是一名公義與和平的君王。在所有這些方面,他都預表了即將到來的耶穌。他祝福亞伯拉罕(當時還只是稱亞伯蘭)的行為反映了他們的相對地位。亞伯拉罕可能是最強大的領袖之一,在創14:18裏記載他剛剛戰勝众王凯旋归来,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贏得了一場令人印象深刻的戰鬥,但麥基洗德似乎比他“資深”。一般上是由“資深”的來祝福“資淺”的,亞伯拉罕也順服了他所得到的祝福。
本章的開頭就看到作者推理為什麼耶穌和祭司一樣有優越的身份。他與利未族的亞倫可説是屬於同一條線,這是憑著與亞伯拉罕之間有著斷不了的血統關係。出身證明雖是必不可少的,但麥基洗德的祭司卻沒有。嚴格來説,耶穌也不是利未的後裔,他的家譜可以追溯到猶大族,按理來説,他不能成為亞倫順序的祭司,作者提出他的血統是不間斷的,是由上帝而非人授予。它是永恆的,永遠不會結束。

1. 耶穌的職分與當時的宗教秩序不同,為什麼這點很重要?
2. 麥基洗德突然冒出來,也不再被提及,這與今天的主要領袖有什麼不同?
3. 爲了帶來改變,有時上帝會干預我們認為正常的事情,祂是否還會再這樣做呢?

 

  1. 比亞伯拉罕更尊貴希伯來書 7:4-6這封信的讀者被鼓勵“想一想這人是何等尊貴”。所提到的那個人是麥基洗德,他被介紹為仁義王和平安王。當亞伯拉罕從救羅得回來的路上遇到他時,他給了他所擄來之物的十分之一,他認出了這位神秘的王是一名祭司,但他不止於此。
     
    當讀者被告知“想一想”麥基洗德的尊貴時,他們應該仔細考慮或觀察他們對他的了解。想一想不僅僅是註意到或以某種方式承認,而是要特別注意。他的尊貴體現在亞伯拉罕給他的奉獻上。作者在說“先祖”時使用了所謂的“定冠詞”,這意味著被提及的人是已知的或可以識別的。作為留學生的講師,我經常需要向那些英語不是第一語言的學生解釋定冠詞和不定冠詞的區別。不定冠詞表示某個事情屬於一類事物。亞伯拉罕被認為是“先祖”,可能旨在將他與許多其他亞伯拉罕分開,或者作為先祖與其他所有先祖分別開來。毫無疑問,亞伯拉罕是先祖,這位先祖與所有其他先祖區分開來。在聖經中,“先祖”這個頭銜給要緊的男祖先,他們是一個支派或一國之父。由於亞伯拉罕是先祖,猶太族和囯的元首,他所有的後代,包括利未祭司,都可以與麥基洗德相提並論。
     
    亞伯拉罕給麥基洗德奉獻,他不是要求這麽做的,而後來以色列人被律法要求將他們所得的十分之一獻給利未人,但那時律法還沒有設立。律法之所以設立,是因為利未人沒有地爲業,而是必須得到他們希伯來本族的供養。在亞伯拉罕和麥基洗德之間的互動中,情況並非如此。亞伯拉罕承認麥基洗德是位份大的,並把奉獻給了他。這封信的作者是在證明,因為麥基洗德比亞伯拉罕位份大,所以他比他所有的後裔,包括祭司和利未人都大。
     
    希伯來基督徒習慣於通過十一奉獻或他們所得的百分之十來供養他們的祭司和利未人。這並沒有賦予十一奉獻的接受者任何優越性,因為這是一項條例,律法吩咐這樣做,並且必須守律法才能與上帝保持正確的關係。亞伯拉罕沒有類似的條例。麥基洗德顯然沒有參與交戰,也沒有為亞伯拉罕提供任何援助,但亞伯拉罕承認他是至高神的祭司,並將他所擄來的十分之一給了他。麥基洗德祝福了亞伯拉罕,這裡的文字暗示它是在收到奉獻之後,而創世記的記載則相反,無論是什麼,賜祝福反映了賜下它的人位份大,而亞伯拉罕接受它這一事實表明他承認這一點。(Note this should read the superiority of the one receiving the gift, my error!)
     
    作者正在證明他的觀點,即耶穌的祭司職分比亞伯拉罕後裔的利未人的祭司職分更大。耶穌是一位更好的祭司,擁有更大的權柄,沒有任何限制。
     
  1. 你如何看待位份大的總是祝福位份小的?
  2. 亞伯拉罕給麥基洗德奉獻是因為他認他是祭司,你怎麼看?
  3. 為什麼證明耶穌不需要成為利未人很重要?

 

 

3.祝福 
  
希伯來書7:6-10 

  
閱讀和理解聖經尤其是舊約的一個挑戰,就是語言。《舊約全書》最初是用希伯來語寫成的,然後被翻譯成希臘文的《聖經》,然後再被翻譯成英語、漢語或其他語言。每次要找到能表達原文含義的詞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此外,還需要瞭解文化和歷史背景,以及一些東西被寫下來的原因。當像我這樣的作家用英語寫作時,我是在加入我的理解,而這些理解不一定能很準確地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因此,當我們期待上帝透過他的話語對我們說話時,我們需要依靠聖靈和他人的幫助。 
 
我們翻譯“祝福”一詞就帶出了這些問題。它所使用的希臘詞與我們所用的“悼詞”是相同的。它通常在葬禮上聽到,指的是某人被要求向死者說好話。這個拉丁詞,有時被使用,是“benediction”,意思是“好詞”。在其他時候,被地位平等的人們用作互相祝福,它也常用於信件的結尾或問候。當有人打噴嚏時,我們甚至會說“祝福你”。它並不表示一個位分高的人正在把某件東西授予位分低的人。麥基洗德對亞伯拉罕的祝福並不是這樣用的。 
 
亞當·克拉克寫道:“這裡所說的祝福……不是下級簡單地祝願上級好;而是一個被授權的人的行動,以宣告上帝有意將美好的東西賜予他人。利昂·莫里斯說:“‘祝福’這個詞有很多含義,人們‘祝福’上帝,也就是說,讚美他,或者一個位分小的祈求上帝祝福某個位分大的人。但是這個詞在這裡不是這樣用的。它是一個被授權的人給出的官方聲明。亞伯拉罕已經知道那給他祝福的人是有權柄的,對方被授權這樣做。當談到牧師為人們祝福時,約翰·加爾文指出:“對牧師給出祝福的命令,同時加上了一個應許,他們祝福誰,誰就會得到祝福。”這樣看來,牧師的祝福就有賴於此,與其說是人的祝福,不如說是上帝的祝福。 
 
亞伯拉罕被描述為“有應許的人”。這個應許就是,希伯來人將是上帝的選民,他們將被領進應許之地,神將永遠是他們的上帝。這些事都是借著亞伯拉罕才有的。通常人們會認為,有應許的人(亞伯拉罕)可能是高於其他任何人的祝福。然而,正如作者已經充分闡明的那樣,麥基洗德不是“其他任何的人”,而是一個獨特而偉大的君王-祭司。這個事實再次強調,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耶穌基督祭司的職任比利未人祭司職任更大。奧斯丁”。 
 
亞伯拉罕接受祝福,麥基洗德也接受奉獻。然後麥基洗德就消失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他沒有肉體上的死亡,或者他不是血肉之軀。但它表明,他祭司的職任不是基於或受限於其他祭司相同的要求,後來的祭司,其神職是另一種等次,另一種性質。而麥基洗德是那一位的預表,一個更好的祭司,為我們提供更好的救贖。 
  
1. “祝福”這個詞怎麼用? 
  2. 當上帝賜福的時候,他也給出一個應許——這是什麼意思? 
  3. 創世紀14:19-20中的祝福能適用於你的屬靈爭戰嗎? 

 

 

4. 一切都變了

希伯來書7:11-19

希伯來書7:11-19的論點構成了作者大膽的,甚至激進的宣言。這一節明確地斷言,耶穌的死和復活引入了一個新的和永久的祭司身份,使利未人的祭司身份結束,與此同時,摩西律法的消亡。”(斯特德曼)。“摩西律法的消亡”這個短語可能有點強,我們會回到這個問題上。然而,作者所說的話詳細闡論了經上所記,並挑戰了猶太人信仰和實踐的基礎。這本書的讀者都是忠實的猶太人,雖然他們大部分都信奉基督教,但要拋棄他們過去的篤定,那將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一些新信徒試圖將兩種信仰體系結合在一起,既堅持猶太律法,同時擁抱耶穌帶來的新希望。使徒保羅在給加拉太書的信中對此提出了異議。雖然讀到這篇文章的人中最近才離開猶太信仰的可能不多,但也有一些來自其他宗教體系的人,試圖讓信仰能融合在一起,或堅持抓住舊信仰中遺留的美好部分。這封信的作者堅決表示這不可能。

與之相伴的祭司和律法是為了使人和神和解提供一個暫時的解決辦法。司布真寫道:“亞倫和他後裔的祭司身份是暫時的。神沒有確立古代祭司的職責,因為祂保留了在祂喜歡的時候將祭司擱置一旁的權利。他從一開始就打算在時機成熟時廢除他們的職能讓另一個更好的祭司來取代他們的位置”法律的頒佈是為了支持祭司,而不是反之。祭司的職分、帳幕及其祭物,都是神使罪人能被自己悅納的方式。法律不僅規定了祭司儀式的舉行方式,而且讓每個人都意識到他們需要贖罪或和解。但是根據第11節,律法不能使人完美。“完美”這個詞的意思是永遠與神同在,律法和祭司最多只能帶來暫時的和解。

需要改變,不是改變現有的東西,而是替換它。當作者談到另一個祭師時,他並不是指與先前的相似,而是指某種性質不同的祭師。不能是臨時的,需要為自己的罪獻祭的那種祭司,必須是不同等級的。這位元新的祭司不需要律法來支援他,相反,他完成了律法。耶穌在馬太福音5:17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他已經滿足了法律的所有要求,甚至死在十字架上,這樣做也成全了律法。法律可以分為兩部分,道德律和禮儀律,儘管一些教會增加了第三部分,司法律(歸正教會)。道德律與神的屬性有關,是對公義、尊重和性行為的規定,包含十誡。然而,它並沒有把人們引向基督。可以說,這些律法是寫在所有信徒的心裡,永遠不會脫落。禮儀律法包括關於在神面前恢復正確地位的指示,以及神在以色列的工作的提醒,并將以色列人與外邦人區別開來的條例,同時指向即將到來的彌賽亞的跡象。基督徒不受禮儀律法的約束,即使完美地履行道德律法,也不會帶來救恩。讀者和我們一樣,需要拋棄舊觀念。

1. 是要把我們的基督教信仰融入舊的信仰,還是完全取代它們?

 2. 你能舉出其他宗教信仰被納入基督徒生活的例子嗎?

3. 神寫在你心裡的道德律,你是怎麼理解的?

 

 

5. 耶穌我們的保證人
希伯來書 7:13-22

有資格成為祭司的候選人必須來自於利未支派,希伯來人認為這是固定的安排而上帝從來沒有這樣說過。上帝並沒有向亞倫起誓說他永遠是祭司。事實上,上帝從來沒有向亞倫或是其他人暗示,祭司的身份決不是暫時的。然而,許多以色列人無疑地人為這將是永久的,他們的相信,在經卷裡並沒有根據。詩篇110講到將要來的彌賽亞,並在第四節說他將是麥基洗德的等級。上帝曾起誓證實這一點;無論是在舊的祭司制度建立的時候,還是在任何祭司或祭司團體被奉為神聖的時候上帝都沒有起誓–或任何形式的承諾,有條件地或無條件的–這個祭司制度將是永久的或永恆的。
「利未人的祭司身份不如麥基洗德的祭司身份,因為在利未人等級的獻祭,不能使任何人成為義人。然而,麥基洗德等級的祭司的犧牲,能夠使人成為義人…利未制度只是權宜之計,無法完善任何人。」史普羅(Sproul)。祭司的資格幾乎完全基於身體特徵,他們必須是亞倫的後代,還有其他要求,他們必須是純潔的,沒有汙點,沒有身體缺陷,他才能向上帝獻祭或奉獻。(利未記21:17-23)事實上,如同肯尼斯‧威斯特(Kenneth Wuest)所寫的那樣,「不管他多麼不適合這個職位,多麼不願意擔任這個職位,法律上還是因為他的血統,而讓他成為了一名祭司。」未來的祭司不需要滿足任何道德或精神上的條件!
在強調舊祭司和耶穌所屬的身份之間的區別時,作者指出他甚至不是利未支派的人,而是猶大支派的人。根據摩西的說法,這個部落從來不是祭司繼承計畫的一部分。他也沒有祭司身體上的限制,他是堅不可摧的。死亡無法征服他,他的祭司身份是永恆的。雖然麥基洗德不是永遠活著,但沒有關於他出生或死亡的記錄,因此對祭司來說是完全不同的等級。亞伯拉罕和麥基洗德都是憑著對上帝的誓言或應許撤銷的,正是這誓言確立了耶穌的祭司身份。
作為猶太人信仰基礎的律法和祭司身份,已經被證明無法在神面前獲得完全和永久的權利,作者說這是無用和軟弱的!然而現在,一個新的約或承諾已經達成,給了一個更好的希望和接近上帝的途徑。亞伯拉罕、摩西和其他人都把他們的敬拜帶到上帝面前,並通過祭司的身份獻祭,但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至聖的聖者。我們藉著這新的更美好的約,可以親近上帝。「我們的主耶穌所做的不僅僅是調解新約。他也保證了這一點。他已成為它的保證人。上帝在新約中的所有應許都是由耶穌親自向我們保證的。他保證償還我們因罪所欠的債,或將來欠我們的債」威斯特(Wuest)。

1.  為什麼舊的祭司和律法軟弱無用?
2.  你認為為什麼在過去的祭司中如此強調身體特徵?
3.  威斯特(Wuest)說,耶穌保證償還我們的罪和欠的債,你怎麼看?

 

 

6. 我們的神是全能的
希伯來書723-25

司布真說,從亞倫到西元70年耶路撒冷被圍困期間,共有83位大祭司。 到大衛王的時候,祭司太多了,他們被分成24組,這樣他們 就都可以輪流供職(歷代志上24章)。 每個大祭司都是終身服務,但顯然在當時需要被按立,或者在必要時更早被替 換。 現在,一位永遠不會被取代或成功的大祭司來了,他將成為一個永久的祭司。 作者已經確定這是上帝的兒子耶穌。

因為耶穌的祭司身份是永久的,所以他能永久地拯救人。 作者使用的這個詞被翻譯成“uttermost”,這是一個在日常對話 中很少使用的詞! 英語詞典會將其定義為「最極度、最遠或最偉大」。 ,但這里所要表達的並非如此。 這個希臘單詞是panteles,在《聖經》中只出現過兩次。 另一個是在路加福音13章12節,耶穌治癒了一個瘸腿的女人,她被彎著腰,又能站直了。 這個詞包含了詞根telos,意思是完美的,所以在路加福音中,女人可以完美地站立著。 因此,希伯來書7:25中這個詞的第一個意義是,耶穌能夠 完全或完美地拯救我們,從另一個意義上說,它直到最後,或永遠。 一些英文翻譯確實把pantelos翻譯成永遠。
聖經中有很多關於上帝所能做的事的記載,包括:

衪能建立你,把產業給你(使徒行傳20:32)
耶和華能使你們站立得住。 (羅馬書14:4)
衪能建立你(羅馬書16:25)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地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 (林後9:8)
衪能照著運行在我們裡面的能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以弗所書3:20)
衪甚至能叫萬有歸服自己。 (腓立比書3:20; 腓力比書3:21)
衪能保守我所交托衪的,直到那日。 (提摩太后書1:12)
衪能搭救被試探的人。 (希伯來書2:18)
神也能叫人從死裡復活。 (希伯來書十一19)
衪能拯救你們的靈魂。 (雅各書1:21)
衪是那能救人也能滅人的。 (雅各書 4:12)
衪能保守你們不失腳、叫你們無瑕無疵、歡歡喜喜站在他榮耀之前的我們的救主-獨一的神。 (猶大書 1:24 )
 
凡親近衪的,衪必拯救到底。 我們只能通過耶穌來做到這一點。 衪的被釘死是開啟了通往至聖之地的道路,當我們因信心接受衪的救恩時 ,我們就能接近衪。 耶穌不但為我們開路,而且時常為我們祈求。 這個詞可以被理解為干預,衪不只是代表我們說話,而是站在我 們的位置,確保我們從罪債中解脫,從罪所要承擔的後果中得到自 由。 衪的救恩是完全永久的。 每一個污點,每一個缺陷和弱點都被徹底地永遠地清除了。

1.         你的每一個過失或弱點都得到拯救,這對你意味著什麼?
2.         有沒有什麼罪是你認為神不能救你脫離的?
3.         你的救恩不在於你的能力,而在於神的能力這讓你有什麼感覺?

 

 

7.很合適
希伯來書 7:26-28

寫信給希伯來人的作者一直在努力地證明聖職的不足,而聖職是他讀者盼望和信仰的基礎。 他指出一些暫時性且根本性的弱點,所以需要更好的、永久的、足以滿足神公義的一切要求的東西。 “所以,”他說,“我們有這麼一位大祭司,這很合適。 “然後他繼續列出這位新大祭司的資格。 
作者首先說新的大祭司是神聖的。 在我們的聖經中有兩個主要的詞被翻譯為神聖。 一個來自希臘詞 Hagios,意思是為上帝而分別。 這是我們得到聖徒和成聖的詞,也是最常用的詞。 此處使用的另一個主要詞是 Holios,它更多地是關於人的道德品質和行為。 它在舊約中用於關於上帝。 祭司是聖潔的(hagios),因為他被分別出來為上帝服務,但這位新的大祭司是聖潔的(Hosios),因為他是“潔淨的,不做惡行,遵守上帝的旨意”。 (葡萄樹)。 
他也是無辜的,這裡的想法是他天真無邪,幾乎天真,而不僅僅是他沒有犯罪。 他沒有被世界的敗壞和罪惡所玷污,這樣他就與罪人分離了。 他是分開的,因為他不是他們中的一員,而不是他不和他們在一起。 我們知道耶穌因花時間與罪人在一起而受到批評,他認同我們和我們的誘惑,但他並沒有被罪玷污。 現在他已經從死裡復活並升天了,他被高舉在諸天之上,坐在天父右邊掌權的地方。
他是完美無罪地活著,因此他獻上的祭物,也就是他自己的生命,也是完美而完整的。 他的生命沒有被奪走,他沒有被迫上十字架。 他心甘情願地代替我們犧牲了自己。 他承擔了我們罪的重擔,甘願忍受與父親的分離和十字架的痛苦。 他只一次獻上自己的生命,因為這就是所有必要做的。 他的生命沒有罪,它是一塵不染,一個完全無辜且合適和可接納的犧牲,以償還因罪所欠的債務。
耶穌做了舊祭司永遠做不到的事。 每年,在贖罪日,大祭司都會先為自己的罪獻祭,然後再為人民的罪孽獻祭。 大祭司也被他所代表的罪所征服,但耶穌從未為自己的罪獻祭,因為他是無罪的。 他在十字架上的順服證實了他對父親的順服,並使他變得完美,不僅在那個時候,而且在任何時候。
我們有這樣一位能夠為我們代禱的祭司,當任我們的大祭司,確實很合適。 獻上完美的祭品后,他坐下,他的工作完成了。 沒有什麼需要或可以添加到他的犧牲中來使我們被上帝接受,所有必要的事情都已完成。 我們所需要的只是在我們的心相信他從死裡復活,並用我們的口承認他是主,我們的上帝,他有能力完成其餘的。

1. 你可以分辨出分別出來為神和為神分別出來之間的區別嗎?
2. 敬虔的純真是什麼樣的?
3. 你認為你需要做些什麼來保障你的救恩嗎?

 

 

 

Week 8

1. 真正的帳篷
希伯來書 8:1-3

這封信的作者說,‘如今我所說的重點是:我一直在談論的那位祭司,比你任何所信任的人更好,實際上比你所堅持的律法還要可靠。過去所信的律法是有缺陷的,而祂-這位偉大的祭司 – 是無所不能的”世界上有許多宗教,其中大多數都教導信徒如何成爲“好的”基督徒,以致可以被上帝“接納”。但它們都起不了作用,因為首先我們沒有人能夠做到宗教所要求的一切。無論我們如何努力,我們總是無法達到所要求的標準。希伯來人讀了這封信也嘗試遵循所設下的標準製度,如果能夠完美地遵守律法標準,或許他們就會被上帝接受。當他們失敗時(聖經對此有一個詞,就是“罪”),就需要提供犧牲獻祭來消除上帝的不滿,直到他們下一次失敗。這個循環將會一直繼續,同時也只是一個臨時修復的方法。
耶穌來后,所提供的方法就是使每一個接受祂的人,都可以有與上帝和好的確據。這是一個更好的方法,事實上也是唯一的方法。儘管其它宗教堅持我們要靠行爲使自己被上帝接納,但耶穌很清楚地說我們靠自己是永遠做不到的,唯有祂可以讓我們稱義,或被接納。祂將通過獻上自己作為完美的犧牲來成就這一點,而不是依靠一位軟弱的祭司,祂將成為為我們代禱的祭司。祂將付清我們欠上帝的債的代價。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相信祂,並憑著信心承認祂為主。
這些(對猶太人來説)是革命性的想法;因耶穌徹底地推翻了猶太人的生活以及信仰的根基。祂所提倡的并不是小部分的改變或在遵守律法上做出更多的努力,而是引進了全新的思維。祂呼籲希伯來讀者說如果只是把對耶穌的信心加在他們現有的信仰上是不夠的,而是要抛棄舊的信仰,全心全意地委身于這位大祭司。
作者所說的大祭司如今坐在上帝的寶座上。而地上的大祭司最多可以進入至聖所,但這遠遠比不上上帝的寶座,因那是上帝高高在上的寶座,是有權柄與能力的地方,當地上的老大祭司站在祭壇前時,這位大祭司是坐在上帝的右邊。祂獻祭的工作是完整的(一次性的意思),沒有重複獻祭的必要。祂進入的至聖所不像摩西時代的大祭司所進入的帳篷(會幕)- 由人手製成的結構,而且是臨時性的。就連所羅門時代那座被摧毀了而不得不重建的聖殿也無法攀比。我們的大祭司所進入的聖地是在最高的地方,就是上帝的居所。
在贖罪日當天,地上的大祭司會代表人民進行獻祭,他首先必須為自己的罪獻祭。我們的大祭司-耶穌也同樣帶來了“祭物”。大祭司帶來了動物的血肉,而耶穌獻上了自己的生命。祂的身體為我們的緣故而破碎,祂的寶血爲我們而流,爲了洗淨我們的罪。這兩件事 – 身體和血,是我們在聖餐 Communion (或稱 Eucharist) 中常常提到和紀念的。祂(耶穌)的生活沒有罪惡、污點或瑕疵;也因爲如此,祂的獻祭是上帝所悅納的。因爲他是無罪的,祂無需另行獻祭為了償還自己的罪債。祂的獻祭是為了“償還”那些憑著信心接受祂,並相信祂爲了衆人而犧牲自己,之人的“債務”。作為一名祭司,祂被上帝任命去修復我們與上帝之間破碎的關係。唯有身爲上帝兒子的祂,能夠做到。

1. 為什麼在信仰上除舊更新會比試圖修復來的重要呢?
2. 耶穌需要為自己獻祭嗎?
3. 耶穌坐在上帝的右邊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2. 形狀和影像
 
希伯來書 8:4-6
 
按照作者所說,地上不可能有新的大祭司。他這樣宣稱是基於兩件事。首先,已經有一位大祭司,并且一次只允許一個人供職。第二,律法對大祭司所需的資格非常明確。特別是該職位的候選人必須是亞倫和利未支派的後裔,耶穌,照説是來自猶大支派,因此不屬於祭司等級,不被考慮。所以,正如他已經指出的那樣,耶穌要成為大祭司,他必須有不同的等次,並在不同的地方供職。
 
猶太祭司所行的敬拜被描述為供奉於他們無法企及之事的形狀和影像。 Shadow、copy、pattern 和 type等詞出現在整本聖經中,每一個都有自己的含義,可能會被混淆和過度使用。影像是代表或像所存之物,但無實質,而形狀則具有某種形式但只是代表真像或固有的東西。就帳幕而言,它是向摩西啟示的東西的形狀,但不是神真正的居所。摩西被吩咐按照他得到的確切指示建造帳幕。聖經沒有說他具體是如何如何建的,但拉比有一些看法。一個是天使加百列穿著機匠的衣服顯現並監督帳幕,另一個是:“一個火約櫃、一個火桌子和一個火燈台從天而降;這些摩西看到並重建了(Tal Menahoth)。”這些看法中的任沒有一個是有證據的,可能只是想像的產物。
 
摩西或建造者沒有任何的創造的空間,他們必須完全按照神的意願建造。這是一件即將要來的事。帳幕既是按照神指示的樣式所建造的形狀,又是真實事物的影像。這是一個臨時的會幕,旨在讓人們通過大祭司獻他們帶來的祭,以除去他們欠神的債。但它,這個定聖所,工用和所有服事的律法都是暫時的,只是消逝的影兒。
 
在真正的聖所擔任大祭司的人,其職任是更美的。到目前為止,他在信中指出新的大祭司有:
 
尊貴的等次(7:1-17)
 
最高的呼召 (7:21)
 
永遠長存的職期 (7:23, 24)
 
神聖的屬性 (7:26)
 
後來他會指出祂還有:
 
最美的聖所和聖約(9:1ff)
 
最好的獻祭 (10:1ff, 7:27)
 
那些形狀、樣式和影像的存在,都是為了指向聖所裏坐在神右手邊的大祭司。它們已經成全了它們的工,不需再有要了。
 
1. 在聖殿和會幕中保留一些樣式或形狀,例如燈台和桌子,有用嗎?
 
2. 聖餐和洗禮之類的事是樣本或樣式,還是具有不同功用的標志?
 
3. 你能想出其它屬於敬拜的影像或樣式嗎?

 

 

3. 更美的盟約
希伯來書 8:6

由我們的大祭司耶穌所擔任的中保,比舊約律法下的祭司來得更加優越,這是因為祂所調解的約是前所未有的。調解員(或中保)的職責就是站在兩方人或群體之間,並將他們聚集在一起的人。耶穌就是那位站在人和上帝之間的中保,從聖經新約的角度為基礎,將兩方(人與上帝)聚集在一起。保羅寫信給提摩太說:“要知道,神只有一位,在神和人之间的中保也只有一位,就是成为人的基督耶稣;祂献上自己,替所有的人做救赎的代价;在所定的时候,这事要被见证出来。” (提摩太前書 2:5-6)。猶太人需要一名中保如祭司,站在他們與上帝之間,爲他們獻祭;但如今我們有了上帝的兒子(耶穌)作為我們的中保,我們就不再需要透過人,來成為我們與上帝的中介。
耶穌來成爲了約的中保 – 此約指上帝與人之間的盟約,是比之前所有的約都要來得好。聖經中有多處記載了上帝與百姓的約,約這個字在聖經中也很常出現。在舊約中可以看到,上帝與人類之間就開始有立約的關係,其中有三個是無條件的,但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它的約。例如婚約,指的是一種“契約”關係,其約束條件是按著兩方在婚禮上所交換的結婚誓言為基礎。所交換的結婚戒指可以被視為這些(誓言中的)承諾的證據。當然,並非每個文化都遵循這種做法,而近期内,因著疫情的局限,許多婚禮儀式都被簡化掉了。婚約就是在傳達一個非常親密的團契的概念,其中兩個人很奇妙地合而為一。
在希臘文中,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希臘詞被用於形容 “約”這個單詞。在人際關係中所使用的詞是 syntheke,這詞與平等方之間的協議有關,例如婚姻或商業安排。而另一個用來形容上帝與人之間的盟約的詞是 Diatheke,它反映了這種關係的不平等性質。這個詞有著“不可逆的決定“的意思,指的是任何人都不能取消這約的有效性。從日常生活角度來看,這Diatheke的約與我們生活最貼近的例子就是“最後的遺囑和見證”,它只有立遺囑之人去世后才生效,並且不能被其中提到的任何一方任意更改。我們的聖經​​分為舊約和新約,以反映基於上帝對祂子民的應許的兩個基本聖約。
新約内所提及的應許比舊約要來得好。雖然聖經學者對於舊約中到底記載了多少聖約仍然有著不同的意見與看法,但普遍上都認為有三個聖約是無條件的,無條件的定義是指“無需依賴於人的行為來滿足那約的標準”。這些約是上帝直接與亞伯拉罕所立下的盟約,使他成為以色列國之父。巴勒斯坦公約後來進一步發展了這些約,保證了以色列對應許之地的權利。這是無條件的,以色列人也不再需要履行任何義務。繼承應許之地的部分,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這一次是透過上帝與大衛所立的約 – 提到大衛的王朝將隨著彌賽亞的到來而實現。隨著新天新地的到來,所有這些盟約都將完全實現。新約説的就是一個有著更好應許的新約定。它不分國籍,或民族身份、或是否有按著規範履行一系列祭祀禮儀,又或者是否有維持著祭司職務的律法和規則。這是一個無條件的應許,所有接受上帝並在聖靈中得到喜樂、和平和公義的,以及所有對祂有信心和忠誠的,還有在天上與祂同在永恆家園裏的人,都能接受它。如此的確據全仰賴于耶穌 – 我們的大祭司和中保。

1. 聖經中記載的有某些約是上帝祂約束自己去完成約的條件;而也有其它的約是依賴於我們去完成約的條件,這兩種類型的約,您能想到有那些嗎?
2. 您認為現代婚姻還是一種聖約嗎?
3. 新約的應許如何優於舊約的應許?

 

 

4. 一個有瑕疵的約

希伯來書8:7-9

本段從一個對立面開始陳述——作者說上帝的約是有瑕疵的。希伯來讀者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堅信舊約包含了上帝對他們的應許,並且是沒有差錯的。上帝不會犯錯,猶太人的所有宗教和社會活動都與這個約緊密相連、祭司作為該約的中保,律法作為它的支撐。現在作者說它是有瑕疵的!這就像對一個確信《聖經》是上帝啟示,是完全可靠的人來說,它包含了錯誤。

作者接著說,如果舊約沒有任何瑕疵,那就不需要新約了,他接著解釋了缺點在哪裡。《舊約》有賴於締約雙方履行各自的責任和義務。毫無疑問,上帝一直在履行,但對人來說,卻不斷地失敗,無法兌現承諾,因此舊約被證明是有瑕疵的。百姓知道,因為在很久以前神借先知耶利米宣告了這一點,記錄在耶利米書31:31-34:日子將到,一個與舊約不同的新約將會被建立。舊約將被廢棄,因為百姓無力遵行,而新約將會提供一條更好的路。

作者提到耶利米,他是以色列人自己的一位先知,如果猶太讀者拒絕接受新約的必要性,那也就拒絕了他們自己先知的教導。作者把論點建立在猶太人認為正確、不能否認的事情上。

耶利米寫道,日子將到,新約會被建立。儘管有關新約和它的應用存在辯論,但“日子將到”可能有兩個方面的應用。首先,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從耶穌降生開始的末世階段。有些人稱新約為恩典之約,儘管這個詞在聖經中沒有出現。但它所提供的神的應許,是基於恩典,而不是遵守律法。與先前的約不同,這個約不依賴於人們遵守律法的能力,而只依賴於上帝實現祂應許的能力。第二個方面與以色列有關。這個約是為以色列人和猶大人所立的,祂給他們的特別應許會在耶穌基督帶著榮耀再臨時實現。同時凡因信到他那裡來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外邦人,都得著約上的應許。

作者強調他的觀點:舊的約必須廢除,因為它不能實現神的旨意。百姓不能滿足神的要求,神也就不能成就應許的事。新的約不僅要來,而且神已經應許了。就像一個人寫下自己的遺囑一樣,任何舊的版本一旦失效,還不如扔掉。這新約是神所作的應許,神以祂開放的屬性約束自己遵守。它不依賴于另一方履行任何義務的能力,而是憑信心接受祂所提供的救恩。

這是對我們每個人的應許。當然,信心是通過行動來證明的,當我們完全委身於他的主權時,就證明了我們聲稱擁有的信心。他應許我們,要把我們從罪的刑罰和權勢中釋放出來,保守我們平安,直到他來接我們進他國度的那一天。

1. 為什麼基督教似乎有很多規矩和規定?

2. 規則什麼時候有用?

3. 你覺得你已經從罪的刑罰和權勢中釋放出來了嗎?

 

 

5. 一個較好的約
希伯來書 8:7,8

在他對給希伯來人們的書信的評論裡,約翰.歐文指出了新約優於舊約的17個原因。其他的作家有增加了一些,也有些人拿走了一些。這裡的篇幅不足以詳盡地討論這些差異(不管具體數字是多少)我們會著重一些來看,而非所有的關鍵差異。
舊約規定了人們不能遵守的規則,所以他們總是有罪的。另一方面,新規則消除了遵守規則的負擔,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被宣告無罪或公義。他們稱義是因信仰,不是因為守規矩。守規矩永遠不能帶來生命(加拉太書3:21)反之,因信而受的聖靈卻能帶來生命(哥林多後書3:6)律法使人們意識到他們的失敗或罪性,並使他們看到未來希望的可能性(加拉太書3:19)而在新約下,上帝應許永不記得他們的罪(希伯來書8:12)。它們永遠的“被遺忘”。
律法給人們施加了負擔,使他們有義務遵守所有的規則,但從來不能做到完美。他們被束縛著。新約釋放了信徒,「你們被釋放的是自由」(加拉太書5:1)雖然沒有能力來滿足律法的要求,但新約帶來了一個新的心,帶著這個心的期望來遵守上帝的誡命,並有能力去做(以西結書36:26,27;羅馬書8:3,4)違反舊約帶來嚴厲的懲罰,所應許的祝福依賴於對律法的服從。新約是無條件的,它不依賴人遵守律法的能力,而是依賴上帝遵守祂諾言的能力。(希伯來書8:10)。
祭司獻祭的儀式可以掩蓋罪,但從來沒有提供完全的寬恕(希伯來書9:9;10:1-4)但新約完全且永久地除去罪(希伯來書9:14;10:10-14)舊約依賴於一個較差的、軟弱的祭司,而新約則基於耶穌的高級祭司。向亞伯拉罕所立的約使他的子孫可以得到應許,但新約使聖靈住在所有人身上,不分種族(歌林多前書12:13)。
律法下的祭祀和敬拜規則意味著敬拜者必須與人保持一定距離。現在他們被邀請靠近(希伯來書4:16;7:19;10:22)。舊約只是暫時的。祭司的職任是暫時的,由軟弱有罪的人管理,他們需要先為自己的罪獻祭,然後再為人民獻祭。新約是永久的,它是由上帝無罪的兒子調解的,他現在坐在全能上帝的右邊,已經完成了他所要做的工作。
耶穌是更好的祭司,他傳達了包含更好的應許和更好的約!有很多宗教提供了通往上帝或某種崇高境界的途徑,但全都是依賴於遵守規則或足夠勤勉。耶穌僅憑我們的信仰為我們提供了通往上帝寶座的信心。他對我們的應許是基於他有能力完成他開始的事,如同保羅寫給腓立比基督徒們:「我深信那在你們中間開始了美好工作的,到了基督耶穌的日子,必成全這工作。」(腓立比書1:6)

1.  新約的優越,哪方面對你最重要?
2.  上帝的新約和你所孰悉的宗教相比是如何的呢?
3.  上帝什麼時候在你身上開始祂的善行呢?

 

 

  1. 全心全意
    希伯來書 8:10-11舊約包含了一系列的規則,希伯來人需要遵守這些規則才能接受上帝的應許。申命記列出了遵守約條的人會得到的祝福,但同時也列出了不遵守的人將面臨的咒詛。由於這些外在的因素,希伯來人有遵守聖約的動機,但一直做不到守約的行為。結果,他們遭受了許多負面後果:他們受到疾疫和病痛的折磨,他們被流放出自己的土地,在戰鬥中被打敗,遭遇莊稼歉收以及洪水和飢荒。

    那些教授動機相關領域的人經常談到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之間的區別。外在動機諸如獲得更好的工作、他人的讚賞、更高的薪水或贏得獎品等。它們都是來自外部的。然而,內在動機指令人想要採取或改變某種行為的刺激來自內部,純粹出於個人的滿足,不需要外部的獎勵。外在的動機通常只會讓行為或表現產生暫時的變化,而這正是古希伯來人的親身經驗。
    新約則不同。它不是由一套要求特定行為的外部規則和義務所組成的。它的本質不同,因此產生不同的結果。耶利米曾寫過:因為這個新約,上帝會“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的腦海中,寫在他們的心上,我將成為他們的上帝,他們將成為我的子民。”它從“你必須”變成了“我願意”。聖經不再是為了發現需要遵守什麼規條以及不守約的人的罰則而閱讀的書,它成了上帝應許的記錄。作為律法,它帶來了對必然的失敗和死亡的體認,作為神活的話,它是對神的恩典、憐憫和生命的保證。
    以西結提到這個新約說:我要從你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裡面,使你順從我的律例,謹守遵行我的典章。 (以西結書 36:26-27)”。當我們承認我們對主耶穌基督的信仰時,他給了我們一個心臟移植手術!我們變成了一個新造的人,舊事已過,我們都變成新的(哥林多後書 5:17)。信徒不再出於義務或希望獲得直接的外部獎勵而遵循上帝的話語;而是因為祂賜給我們的聖靈改變了我們:想要取悅神的欲望使得昨日的律法變為今日自主的選擇。
    這個盟約的基礎是這樣表達的:“我將成為他們的上帝”,這意味著祂將自己交給我們,“他們將成為我的子民”,這反過來意味著祂視我們是祂的。當我們聽祂的話並與祂建立關係時,我們的心會變得更有回應,與祂的本性也更接近。苛刻和苦毒被溫柔和寬恕所取代;我們更能欣賞祂的創造,並選擇在天堂積蓄財寶,而不是在地上囤積財物。我們的野心和動機都會發生變化。祂用祂的聖靈充滿我們,使我們結出聖靈的果子,這不是因為我們遵守了規則,而是因為我們改變後的自然結果。

     

  1. 什麼較能引發妳的動機 – 外在獎勵或是當妳知道自己做得很好的那種滿足感?
  2. 妳覺得妳的心越來越柔軟嗎?
  3. 妳生命中有任何“爛果子”嗎?

 

7. 再也沒有
希伯來書 8: 12、13

從耶利米引用的這段話的其餘部分包含了另外兩個“我會”的聲明,這是神巨大的應許。 這兩種說法都將新約與舊約區別開來。 首先,上帝是仁慈的。 毫無疑問,沒有任何條件,只有明確無誤的聲明。 上帝是仁慈的,其次, 衪不會記得他的子民的罪。 

在慈悲中,上帝避開了憤怒,就像聖所的慈悲座避開了上帝的憤怒一樣。 神已經接受了耶穌的牺牲,並在此基礪上,將憐悯所有信靠衪的人。 罪孽通常指的是那些由於我們選擇了自己的路而導致的行為,即使我們知道這條路與上帝的不一致。 

舊約的目的並不是要除去罪,它只是要掩蓋罪,好讓神轉化衪的怒氣。 現在,儘管衪做出了非凡的聲明,他將不再記得它。 他這樣說並不是說他會忘記它,如果上帝是衪所說的那樣, 衪就不會忘記它。 衪是無所不知的,或者說“全知全能”,因此衪不可能忘記。 你和我可能會忘記拿牛奶,或者忘記把鑰匙放在哪裡,但上帝永遠不會忘記。 衪說衪永遠不會追究那些事,衪就不會拿這些事 對抗來我們。 衪不再提醒我們衪已經赦免的罪。 當然,撒但也會經常利用我們的記憶讓我們感到內疚,覺得自己不足,甚至毫無價值 。 上帝有不同的意見。 我們被洗凈了所有的罪,記錄被抹去了,我們在衪面前被宣告無罪和稱義 。 沒有譴責。 衪將不再記得我們的罪惡。 

耶利米把這個偉大的應許留到最後,就像寫這封信的人一樣,然而一切都指向這個應許。 用來表示憐悯的詞也包含快樂或創造有利的反應的想法。 神以恩惠的眼光看我們,他不把我們看作是破碎的、有罪的、一直不順服的人,而是把我們看作是 衪深愛的人,以至於衪派衪的兒子代替我們去死。 神的願望是讓愛衪的人居住在天堂,只有當罪的債還清后,這才可能實現。 耶穌已經還清了我們的債,現在期待著衪邀 請我們參加羔羊的結婚宴會的那一天。 

很明顯,新約在各方面都比舊約優越。 它不是新版本,因為它是最新修訂版本,因為它是另一種類型。 它有一種以前不存在的品質,它現在變得更好了。 因為它是更新的和更好的,它不再有任何目的或可以產生任何利益。 耶利米寫這信的日子,比這信還早六百多年,信已經開始舊了。 F.B. Meyer寫道:“第一個神龛或寺廟及其儀式和服務已 經明顯衰敗和消失。 當這些文字被寫下來的時候,有明顯的跡象表明整個制度即將崩潰。 “許多學者指出,西元70年寺廟的毀滅,以及所有的祭司儀式和 儀式,是棺材上的最後一顆釘子。 Meyer繼續寫道:「那些相信基督的人仍然與上帝有契約關係。 新約已經立定,這新約如同亙古的山。 這是愛的約; 這約很少說人的作為,卻多說耶和華的” 旨意“; 這約是神與衪兒子立為中保所立的。 這契約是用無價的鮮血封印的」。

1.    神不向得罪他的人發怒,你能做到嗎?
2.    寬恕不是遺忘——那是什麼意思?
3.    你認為神是怎樣看你的?  你的生活就像你相信的那樣嗎?

 

 

 

Week 9

1. 地上的帳幕
希伯來書 9:1-5

作者在寫給希伯來人的書信中提到了一位更好的祭司和一個更好的盟約,現在他將注意力轉向敬拜的場所。他提到了帳幕為上帝指定的第一個敬拜場所,並且上帝還將建造帳幕的確切計劃詳細地告訴了摩西。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具體的規定提到人民應該如何接近上帝以及應該在哪裡進行。作者提到此敬拜場所只是在地上的且在帳篷裏的。
這個簡短的描述有兩個直接的限制。首先,因為它是地上的,所以它不是永久的,它是靠著有限壽命的部件組成的,所以時間到了,它就需要被修理及更換。其次它是一個暫時性的帳篷,後來所建造的聖殿似乎是爲了其永久性。帳篷的好處就是它可以隨著當時人民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這也表明了它的臨時性。這可移動性的帳篷(或帳幕)成了當時唯一的敬拜場所,有效期以及運作模式完全按照上帝的意思。
這帳篷(或帳幕)必須按照希伯來人所熟悉的精確規範來建造(參出埃及記第 24-31 章)。由於希伯來人對這方面很熟悉,所以作者就沒有完整地提供有關帳幕建造或擺設的所有細節,作者只是提出了幾項與他的觀點有關的細節。
帳幕是一個長約15米、寬5米、高5米的長方形結構。它被厚重的簾子分隔成兩個空間,並被放置在一個外院內。作者著重於帳幕的那兩個空間,即聖所和至聖所。祭司們每天都會在聖所裡獻祭和供品,但每年只允許在贖罪日時進入至聖所一次。在那一天,祭司會“越過幔子”,也就是那厚重的簾子,為百姓獻祭,以驅散神的忿怒。
聖所裡有兩件家具:一個燈檯和一張桌子。桌子上有 12 條無酵餅。燈檯是手工製作的,不能用模具製作,只能用錘子敲定。它在上面提到的出埃及記中有所描述,祭司有責任照顧它。他每天用純橄欖油裝滿油燈,使燈一直亮著(出27:20-21)。燈檯的七盞燈為聖地提供光亮,代表上帝的同在。他們也期待著作為世界之光的彌賽亞的到來。無酵餅代表以色列的十二個支派,象徵神對整個民族的認同。它們在一周的第一天被放在桌子上,在安息日當天會被祭司帶走並吃掉。
雖然尚不清楚,但香壇很可能也在帳幕前的聖所中。在贖罪日當天,大祭司會從那裡取出灰,並將它們放在至聖所的施恩座上。從祭司所穿的衣服,到祭品的種類和獻祭的方式,一切都必須按照(猶太)律法行事。律法之下的敬拜與恩典之下的敬拜兩者之間有非常明顯的對比。
我們今天之所以可以進入至聖所,是因為耶穌已將那厚重的簾子(幔子)撕成兩半。我們不再受任何規條的約束,相反,我們可以隨時滿懷信心地來到施恩寶座前敬拜祂。這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馬馬虎虎地敬拜,相反,我們必須照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侍奉(敬拜)上帝(希伯來書 12:28)。

1.帳幕中的象徵與現今教會中可能仍在使用的象徵有何關聯?
2. 試問現今教會的敬拜是不是太隨意了?
3. 我們可以如何懷著虔誠與敬畏的心來敬拜上帝呢?

 

 

2. 幔子後面
 
希伯來書 9:3-5
 
帳幕的兩部分被厚幔子隔開。它是用細麻織成的,用藍色、紫色和朱紅色紗裝飾,並繡有基路伯 (出埃及記 26:31)。只有大祭司才被允許進入這被稱為幔子的,並且每年只允許一次。它保護的部分被稱為至聖所。這裡發生的事情只有大祭司知道,普通的祭司只能進入聖所,其餘的人都被限制在外院。人們知道上帝對會幕的命令,人們憑著信心接受的這些事情確實發生了。
 
至聖所中有幾樣東西。在希伯來書寫作的時候,其中一些已經丟失了,所以聖殿裡的東西並不是上帝最初所吩咐的。人們雖然知道律法,也知道交給摩西的指示。作者提到金香壇和約櫃,約櫃裡面有一個盛嗎哪的罐;亞倫的杖和兩塊約版。在這個約櫃的頂部有一塊金板,稱為施恩座,上面有兩個小天使。
 
香壇有時被稱為香爐,是用於燃燒或盛放香灰的容器。香會在至聖所外被點燃,大祭司會放在香爐裏帶著它穿過幔子,他會搖動直到整個地方都被熏香的煙霧所籠罩。約櫃是一個長方形的櫃子或箱子,用來存放神所吩咐的物品。第一樣是金罐,用來裝神在曠野裏奇蹟般供應的嗎哪。然後是亞倫的杖。這是十二根杖之一是以色列支派的領袖在他們反抗摩西和亞倫的領導地位後神指示各領袖向祂展示的杖。這些杖存放一晚,但第二天亞倫的杖已經長了花苞並結出果實,其他人則沒有。這是一個標誌和肯定,即亞倫和他的後裔將成為上帝揀選的祭司(民數記 17:5-10)。另一樣是我們所說的十誡,即在兩塊石版上賜給摩西的律法或聖約條件。
 
約櫃和它所包含的一切支撐著金色的施恩座,在贖罪日,祭祀的血灑在施恩座上。它由基路伯看守,兩邊各一個。當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時,上帝在入口處安設了一個基路伯,阻止任何人進入生命樹。看守施恩座的兩個小天使也阻止任何不配的人接近上帝。施恩座是神接受祭物的地方,藉以遮蓋罪,平息祂的憤怒。神是公義的神,祂的律法宣告“罪的工價乃是死”(羅馬書 6:23)。以動物為祭物被接受作為罪人的生命的替代品,從而滿足了對公義的要求。但這種緩解是暫時的,每年都必須獻上。
 
耶穌自己不僅成為滿足上帝公義要求的祭品,而且也成為祂的憐憫與罪人相遇的地方。這方面的專業詞是“挽回祭”,保羅在羅馬書 3:25 中寫道,“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借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爲祂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受死使幔子裂為兩半。至聖所不再隱藏,現在祂邀請所有將來到祂寶座前的人,他們憑信心接受耶穌的獻祭滿足了神對公義的全部、永恆和完全的要求。
 
1. 你覺得香的意義是什麼?
 
2. 如果神是公義的神,當祂的律法被乾犯時,祂能不理嗎?
 
3. 我們給神的奉獻不再是為了償還我們的罪債,它們是為了什麼?

 

 

3.接近上帝
希伯來書96-10
 
 
對於希伯來人來說,接近上帝不僅困難而且是不可能。 威廉· 萊恩指出,舊會幕是阻隔敬拜者和上帝之間的屏障系統。 這封信的作者描述所有佈置和陳設的原因是為了表明這種障礙。 現在他繼續談一些關於祭司的角色,儘管他的讀者會很好地理解這些。
 
 
 
在會幕第一部分的入口處,就是院子里,有一座銅壇。 人們每天都會來這里為他們的罪獻祭,它就在門口,不能避免。 祭壇上的火晝夜不停地燃燒,祭司們將接受祭物並在那裡獻上。 祭祀完成後,祭司就會走到青銅紫菜或盤子前,在那裡他會在進入聖地之前進行儀式性的清潔自己。 只有祭司才能進入聖步,而且必須徹底洗淨才能進。 每天帶來的祭物是為了償還人們知道自己犯下的罪債,但由於法律太多,人們不可避免地會犯下自己不知道的罪行,這些都是無知之罪。 贖罪日被放在一邊,以便為這些罪獻祭。
 
 
作為祭祀儀式的一部分,在贖罪日,兩隻山羊被綁在青銅祭壇上。 祭司會在山羊之間“抽籤”作選擇。 抽籤是一種常見的做法,但在聖經中從未解釋過,現今最接近的做法可能是投擲硬幣來做出選擇。 其中一隻山羊會被選作祭品,而另一隻則被釋放到曠野。 祭祀的山羊將由大祭司將其血灑在施恩座上,以償還人的罪債來符合上帝對正義的要求。 然後,祭司會拿起第二隻山羊,按手在它上面,將它與人的罪債相提並論。 然後它會被允許逃跑,或者成為“替罪羊”逃到荒野並永遠消失。 替罪羊帶走了人們的罪孽,使他們的良心免受罪責。
 
 
信的作者說,聖靈用這些規則和規章來表明,只要帳幕和它所有的限制還在,普通的信徒就不可能接近上帝。 他們所能期望的只是一些外部程式,能夠通過一個世俗的牧師來獻祭。 這些牺牲都是暫時的美好的和必要的,但都是暫時的,不能打開通往神面前的路。
 
 
書信的作者說,聖靈使用這些規則和條例來表明,只要帳幕和它所有的限制還在,普通信徒就不可能接近上帝。 他們所能希望的只是一些外部程序,可以通過地上的祭司獻祭。 這些牺牲都是暫時的美好的和必要的,但卻無法打開通往上帝 面前的路。
 
 
青銅祭壇被視為如同耶穌的牺牲之死,它為所有前 來的人提供了進入聖地的入口。 與摩西的帳幕不同的是,他們自己是潔净的,是可以親近的。 但是,我們不必依靠地上的祭司將我們的祭品帶入至聖所,我們有一位穿過幔子的偉大的大祭司,作為我們的導航和我們信仰的終結者。 他邀請我們來到施恩寶座前,不是通過複雜的洗禮和祭祀系統,而是單單通過信心。 耶穌既是滿足上帝公義的那一位,又是使我們擺脫了罪的要求和權勢。 曾經接近上帝是複雜和困難的,現在卻變得很簡單,並且已經提供給我們這些信主的人 。
 
1.         替罪羊的作用是將罪人從罪惡中解脫出來——你還會為過去的罪惡感到內疚嗎
2.         有些基督徒從不走出院子——你進到最神聖的地方了嗎?
3.         你認為基督教信仰是復雜的嗎?

 

 

4. 豈不更好?

希伯來書9:11-14

“但是”這個詞出現在聖經的許多重要章節,以表明上帝干預。舉個例子,約瑟對他的弟兄談論他們向他所行的事,說,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世紀50:20)。當事情似乎失去控制或註定要失敗時,上帝突然行動了。如果不是上帝的行動,結果就會完全不同,困惑、懷疑或絕望,但上帝把光明帶入黑暗,把希望帶入失望,把和平帶入衝突。作者以“但是”開頭。他剛剛解釋了舊約的所有規條和義務是有瑕疵的,並不能達到希伯來人所盼望的效果,但神介入了,派祂的兒子基督做大祭司。現在有了希望和信心。

作者提醒讀者,耶穌不是在地上的臨時帳幕裡服事,而是在天上。他不獻牲畜的血,乃用自己的血,作為那些前來敬拜之人贖罪的贖價。在10-15節中,他三次使用“永遠”這個詞。在第14節他談到了永遠的靈,在第15節中提到永遠的產業,在第12節他說上帝子民永遠的救贖。救贖是為被囚禁的人支付贖金的行為。我們也可以用這個詞來指買回已典當的物品,或臨時換取現金。基督已經為我們從罪的捆綁中釋放出來付出了代價,他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我們的生命。這是永恆的,意味著沒有盡頭,但它也是一種質的飛躍,在天堂的生活比地上一切都更加美好。我們永遠的救贖與永遠的靈和我們永遠的基業具有相同的特徵。

舊約所有的獻祭都只能提供暫時和不完美的功用。作者提到了一頭小母牛的骨灰。他在這裡指的是一隻紅色小母牛(2歲的牛)替所有不潔淨和沒有意識到自己沾染污穢的人成為祭物獻上。有很多事情會使人不潔淨,尤其是接觸屍體,甚至是骨頭,或者出現在有人死過的地方,小母牛獻祭就是為了潔淨他們的不潔。

這小母牛是母的,其餘的祭物都是公的,要帶到營外獻祭,不在帳幕裡,而是在壇上。關於它的準備和獻祭有很多規定,它是由所有人獻上的,用於潔淨全會眾。(民數記19)這個儀式在許多方面預示了耶穌的工作:耶穌“沒有瑕疵”,就像紅母牛一樣。小母牛在“營外”被獻祭,耶穌在耶路撒冷城外被釘十字架。紅色小母牛的骨灰潔淨了死屍對人的玷污,就像基督的獻祭把我們從死亡的懲罰和墮落中拯救出來。

如果所有這些不完美和只有暫時功用的規條儀式,尚且能潔淨,帶走人的罪,那麼耶穌的寶血會有多大的功效呢?所有圍繞著舊殿所進行的宗教活動都只能暫時減輕罪的刑罰,它們是死的,不能帶來生命。希伯來人總是擔心自己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犯罪,或者不自覺地變污穢,進而被神剪除。他們認為保留所有可能的規條可以以防萬一,使自己能被神悅納。與此同時,一直以來他們的良心都在刺激他們,說他們可能遺漏了什麼。基督的犧牲洗淨了我們一切的罪,他除去了我們的罪,所以我們可以和保羅一同說:“如果神說祂所揀選的人蒙悅納,誰能控告他們呢?”(羅馬書8:33)。

1. 在你的生命中,你需要經歷一個“但是上帝”的時刻嗎?

2. 耶穌為你永恆的自由付出了代價——你覺得有多自由?

3. 神是賜更多的神(路加福音11:13),你現在還需要多少?

 

 

5. 不可沒有血
希伯來書 9:15-22

這對有些人也許覺得奇怪,很多基督教的歌曲和敬拜都提到血。為什麼這事會讓人那麼著迷,當「被血清洗」這樣的詞被使用的時候,又象徵著什麼意思?當我們紀念聖餐時,我們分享耶穌的身體和血,喝紅色的酒或葡萄汁,象徵著「為我們流出來」的血。對那些不是在教堂長大的人或年輕人來說,這可能會很奇怪,甚至有點抵抗。那麼為甚麼要強調血液呢?
血液代表生命,在象徵意義上,血液流失意味著死亡或是放棄生命。回到伊甸園,當上帝與亞當和夏娃立約時,祂給了他們一個條件。祂所創造的一切都是他們永遠可以享受的,但他們不能吃分辨善惡樹上的果子,如果他們吃了他們將死亡,失去他們能所享受的祝福。你也需很清楚,亞當和夏娃無視上帝的警告,吃了禁果背叛了上帝。對他們和其後代子孫們的懲罰是肉體上的死亡,這不是即刻性的,但這是有保證的。如同保羅在羅馬書6:23中所說,「罪的工價就是死」。上帝提供了一個獻祭系統,通過獻祭動物來消除上帝對祂子民罪惡的憤怒。一個生命被獻上作為替代品,這些動物的血液被塗在祭壇和人的身上,以認知牠們代表著他們做出的犧牲。利未記17:11說:「動物的生命是在血中,我把這血賜給你們,可以在祭壇上為你們的生命贖罪。」(當代英語版本 CEV)
這些祭品給予了臨時的暫緩,佈在憐憫上的血遮蓋了百姓的罪,使上帝的怒氣消去。但正如我們所見,這種儀式必須不斷重複。人民看望未來的繼承但卻不會得到,因為他們必須持續獻上生命以交換他們所犯下的罪。但上帝立下了新約。祂提供了犧牲,一個完美無罪的生命去作為所有響應祂呼召的人的替代品。祂的兒子,耶穌不僅是祭品,也是此約的傳遞者。他就是站在上帝與人類中間的那一位,為他們調停以確保他的犧牲滿足了審判和上帝的聖潔的要求。
一個契約或遺言需要訂立它的人死亡才生效,就像一個人的最後遺囑和遺言只有在他死後才有效力一樣。在那之前,它是一個繼承的承諾,但當立約人還活著的時候,它是無法被接受的。現今,我們要依靠死亡證明才有遺囑和遺言的分配。這是此人死亡的證據。在聖經時代,血是死亡的證據,所以除非血液已流失,否則不能給人繼承的承諾。象徵性地,一個契約是由獻祭動物的血和牠們流失的血液來保證的。
正是血液的流失滿足了審判的要求,耶穌的血液流失提供給他契約接受者永恆的繼承。他的死償還了罪的債,他的血帶走了罪,徹底洗淨了我們。我們因信領受他的血而潔淨。所以當我們唱「除了耶穌的血,沒有什麼能洗去我的罪」或是在聖餐杯中,我們表達了對他的獻祭性死亡的感激,這償還了我們所欠的債,同時也感激他的復活打破了罪的力量和它在我們生命中持續的影響。

1.   當你唱「是否被羔羊寶血洗淨」這樣的歌時,你想到什麼?
2.  教會太過於強調流失血液死亡嗎?
3.  你認為你可以如何把基督的血應用到你的生命中?

 

 

6. 三次顯現
希伯来书9:23-28

 
在這段經文中,作者三度談到基督的顯現。在第 24 節談到現在的衪,第 26 節談到過去,然後在第 28 節談到未來。這三個顯現確保我們稱義、成聖和未來得榮耀。他們每個人都依靠基督通過獻出生命進入至聖所。
 
作者指出,如果基督的犧牲不完整,就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複,但他的犧牲是完美的,可以永遠擺脫了罪,為我們贏得了永恆的產業。
 
第 26 節說到基督在道成肉身時所完成的工作,这是衪第一次顯現。當衪作為神的兒子來到我們這裡的時候,也是作為一個人。正如已經描述的,作為一個男人,他面對我們可能面臨的每一個考驗,但沒有犯罪。他完美地過著自己的生活,為我們受苦和死去。他在十字架上獻上自己,從那裡流血,以償還罪債並避免上帝的憤怒。罪的刑罰已經付清,它所帶來的罪孽也被除去了。
 
通過衪的複活和升天,穿過幔子進入至聖所,現在坐在父的右邊,為我們代求(第 24 節)。作為一個人,他認同我們的弱點,儘管從未被它克服。他能夠為我們祈禱,因為他了解我們。作為神,衪通過複活和升天打敗了罪的權勢。死亡不能留住他,墳墓也不能留住他。 罪的刑罚已经付了,罪的權勢也被打敗了,現在衪完成了他來要做的工作。現在衪每天坐在神面前为我们作见证。
 
在这个时代的尽头,他将再次出现。当大祭司在至圣所献祭的时候,他已经满足了律法对罪的要求。一旦他完成了他的仪式,他就会离开神龛,再次向人们显现。这只是耶稣所行的一个影子。为了满足律法的要求,他带着自己的血进入了最神圣的地方,现在坐在上帝面前。但他会再次出现,不是对少数人,而是对所有人。他不会再出现来处理罪,因为罪已经被处理了,他来欢迎所有信靠他的人。他们的拯救总是承诺和有保证,但尚未完全实现,将完全实现。现在他们像使徒保罗一样等候公义的冠冕。这冠冕是公义审判的主,到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一切爱他显现的人。(提摩太后书4:8)。
在这个时代的尽头,他将再次出现。當大祭司在至聖所獻祭時,他已經滿足了律法對贖罪的要求。一旦他完成了他的儀式,他就會離開會幕,再次出現在人們面前。这只是耶稣所行的一个影子。他帶著自己的血進入至聖所,滿足了律法的要求,現在坐在上帝面前。但他會再次顯現,不是出現在少數人身上,而是顯現在所有人面前。他不会再出现来处理罪,因为罪已经被处理了,他来欢迎所有信靠他的人。他们的拯救总是承诺和有保证,但尚未完成的救恩將完全實現。就像使徒保羅一样等候公义的冠冕。 “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 (提摩太后書 4:8 )。

 
通過進入至聖所,基督已經處理了你的罪,使你稱義——宣告無罪;他每天為你祈禱,幫助你成長為神的形象,使你成聖。“並且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他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 並知道他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 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所運行的大能大力,使他從死裏復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邊, 遠超過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連來世的也都超過了。” (以弗所書1:18-21)。沒有地上的祭司能完成這些事情,但是耶稣,我們偉大的大祭司卻可以做到了!
 
 
1.            称义、圣洁、荣耀——你明白这三件事对你意味着什么吗?
2.            我们怎样才能最好地感谢神在基督里所做的一切?
3.            今天你希望耶稣以什么方式为你祈祷?

 

 

7.不可避免的死亡
希伯來書 927-28

本傑明· 佛蘭克林在評論美國憲法時曾寫道:「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死亡和稅收之外,沒有什麼可以說是確定的。 “ 毫無疑問,他打算用這種幽默的方式來表達觀點,但至少在某一方面他確實是準確的。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無論我們是富有還是貧窮的,是無神論者或基督徒、非洲人或亞洲人、男性或女性、年輕人或老年人或以任何其他方式描述,我們都面臨著有一天我們會死的現實。  挑戰著每一代人的問題是: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聖經給了我們答案。 一旦我們在指定的時間結束這一生,我們就會站在上帝面前。 總有一天,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會被帶到作為法官的上帝面前,回答對我們提出的指控。 聖經經常使用法庭場景來描述這一事件。 上帝當然是坐在審判臺上,而我們將站在他面前準備好面對對我們的指控。 撒旦是首席檢察官,準備好了我們犯下的一長串罪行,每一個都應該被判有罪。 另一邊是我們的擁護者,聖靈隨時準備為我們辯護。
我們可以想像撒旦想要閱讀指控清單,當我們聽到這些指控時,我們知道我們確實犯了每一項指控,並且知道我們有罪。 但隨後我們的辯護人跳起來說,這些罪行中的每一個人都已經得到了賠償,這個人是無辜的! 我們聽到上帝說這個人被稱義並被宣佈為自由,他們可以自由離開,我們鬆了一口氣。 當然,這並不完全是這樣。 那些接受耶穌犧牲的人不會被讀出他們的罪名。 他們已經被寬恕了,上帝應許他不會再記得他們的罪行了。 沒有任何指控可以針對我們,因為正如保羅提醒我們的那樣,使我們稱義的是上帝(羅馬書 8:33)。 那些在基督里的人不會被定罪,因為聖靈的律法已將你從罪惡和死亡的律法中釋放出來(羅馬書 8:1,2)。 現在沒有什麼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羅馬書8:35)。
對於那些不信靠基督的人來說,未來會大不相同。 死亡是最終的,墳墓之外沒有第二次機會,沒有輪迴沒有進一步的機會。 我們所有人都會死一次,而且只有一次,然後才會有審判。 信徒已經被審判並宣佈無罪,但那些拒絕基督的人將被召喚向上帝交帳。 他只需要問一個問題:“你相信耶穌從死裡復活,你承認他為主嗎? “(羅馬書 10:9)。 這是我們可以從即將到來的審判中解脫出來的唯一基礎,但這也是我們所需要的。 承認耶穌為主意味著完全臣服於他,允許他指導我們的生活和控制我們的激情。 它包括將我們所有的希望、夢想和野心置於他的權威之下,並同意將自己獻給他,作為聖潔和可接受的活祭(羅馬書 12:1)。
因此,雖然說“是的,我承認耶穌為主”似乎看起來沒什麼,但這句話卻為我們付上了一切代價。 作為回報,祂將我們從罪惡中釋放出來,保證我們永遠繼承榮耀,邀請我們參加羔羊的婚宴,甚至在祂父親的家裡為我們準備了房間,在那裡“祂會擦去他們所有的眼淚,不再有死亡、痛苦、哭泣或痛苦。 過去的這些事情一去不復返了。 “(啟示錄 21:4 CEV)。 我們誰都沒有死亡的時間,但我們可以知道我們將如何度過永恆。
 
1. 耶穌告訴我們應該在天上為自己積攢財寶,祂的意思是什麼?
2. 有人說「我們不該只有天上的事,在地上一點用也沒有」,你怎麼看?
3. 耶穌真的是你的主嗎?

 

 

 

Week 10

1.生活在影子中
希伯來書 10:1-4

想像一下,您正在望著一個人,而太陽就在他的身後。因陽光太刺眼了,您看不清這個人的細節,但是您可以從這個人前方的影子看出一些基本信息。您一直期待見到這個人,從影子的大小與距離,您可以知道他就在附近,而當您越靠近時,您才能夠清楚地看到他的五官樣貌特徵。希伯來人當時只能看到即將發生的事情的影子。猶太拉比使用 Shekinah 一詞來形容看得見的“上帝同在”。利未記 16:2下 說,“因为我要从云中显现在施恩座上”,我們在聖經其它地方讀到說祂的榮耀充滿了聖殿,這通常被想像為一道偉大的光芒。約翰在啟示錄 21 章23節談到新天新地時寫道:“這座城市不用太陽或月亮來照耀它,因為有上帝的榮耀光照它,有羔羊為它的燈”。過去,猶太人在他們的聖殿崇拜中所操練的所有元素和儀式都只是一個影子。通過基督,他們被邀請靠近,好讓他們不再只是看到影子而是可以看到實質的真理。
自小到大,希伯來人就被培養要閱讀和背誦律法,或稱托拉;要參與聖殿敬拜,包括獻上贖罪祭和供品,此外他們有很多節日要遵守,例如每週的安息日,每年七次的規定節日,如逾越節和五旬節,每年的贖罪日。這就是他們一生中被教導的方式。他們儘管已經把律法背的滾瓜爛熟,但遺憾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沒有看到它(律法)真正的預表以及含義。這封書信的寫作對象雖大多數已經接受了耶穌的教導並對祂有信心,但現在他們中的一些人正在考慮倒退回到“影子”中。
過去的舊(敬拜)模式很明顯是不夠的,正如作者所表明的那樣 – 它是暫時的和不完善的。如果它能夠完全對付罪,那麼就不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獻祭與犧牲了,一次就應該已經足夠了。但事實並非如此,獻祭隨可以消除上帝的憤怒,但並沒有淨化罪惡的功能。每次敬拜者前來獻祭時,他們只會想起自己的軟弱和與上帝之間的距離感。人們需要更完善的敬拜模式,那就是完美的犧牲,可以一次徹底地處理罪的轄制、懲罰和內疚的犧牲。而耶穌就是那個犧牲品,祂的死撕裂了聖殿的幔子,打開了通往至聖所的道路。祂呼召我們靠近祂,並走出影子,以致 “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哥林多後書3:18)
今天,許多來教堂的人都似乎滿足於生活在影子中。他們看到了與上帝建立親密關係能有的畫面或反映,但覺得現狀就足夠了,所以選擇保持現狀。他們也經常唱一些基督教歌曲,讀聖經,帶來禮物和奉獻,也許在教堂參與服務,履行義務,他們也覺得這都足夠了。但坦白說,這些都是不夠的。因爲這些事情都屬於“外院”(參舊約的約櫃佈置)可完成的事,如今我們可是被邀請到“至聖所”裏的。有耶穌呼召我們一起進到上帝的住所裏去與祂同坐的:“然而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祂爱我们的大爱,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祂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要将祂极丰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以弗所書 2:4-8)。讓我們從今立志從影子中走出來,一同進入祂同在的光中吧。

1. 您還活在影子中嗎?
2. 每周的教會生活與服事,是否已經足夠?還是需要更多或有新的突破?
3. 古代希伯來人最接近上帝也不超過外院 – 但祂如今邀請我們進入祂的至聖所。試想想自己目前是處於那個階段?

 

 

2. 與祭物無關
 
希伯來書 10:5-7
 
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談論舊約以及要平息神的憤怒牲畜祭物的必要性,作者現在引用詩篇40 發表了令人震驚的話,即神不願意要它們。如果這些祭物和禮物不是需要的或不願意要的,為什麼要在律法上寫這麼多關於這些祭物和禮物的條例?
舊約中有很多地方提到了同樣的話。大衛王在他的懺悔詩中寫道:“你本不喜愛祭物;若喜愛,我就獻上;燔祭你也不喜悅。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 51:16-17)。撒母耳斥責掃羅王說:“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上 15: 22)。
以賽亞作為神的辨士向全會衆發話,他說:“耶和華說:你們所獻的許多祭物,於我何益呢?公綿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經夠了。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悅。你們來朝見我,誰向你們討這些,使你們踐踏我的院宇呢?你們不要再獻虛浮的供物。香品是我所憎惡的。月朔和安息日,並宣召的大會,也是我所憎惡的;作罪孽,又守嚴肅會,我也不能容忍。你們的月朔和節期,我心裡恨惡,我都以為麻煩。我擔當,便不耐煩”(賽1:11-14)。同樣,阿摩司說:“我厭惡你們的節期,也不喜悅你們的嚴肅會。你們雖然向我獻燔祭和素祭,我卻不悅納;也不顧你們用肥畜獻的平安祭。要使你們歌唱的聲音遠離我;因為我不聽你們彈琴的響聲”(摩5:21-23)。
顯然有一個問題,神已經吩咐要獻祭,但當他們獻上時,祂棄絕了。禮物和祭物沒有任何問題,問題在於獻它的人。從我們讀到的內容很明顯,如果獻祭的人動機和心不正,則任何祭物都是不被悅納的。以賽亞和阿摩司都斥責百姓對待他人的方式,尤其是窮乏和困苦的人。這些人非但沒有慷慨和仁慈,反而壓迫窮人,剝奪了他們的公義。除非他們改變所行的,否則神不會悅納他們的獻祭。大衛和掃羅都犯了罪,以為獻祭可以遮蓋它——然而它不會。他們每個人都要在獻祭之前求赦免並做出賠還。
舊制度行不通,因為人心沒有變。他們沒有按照主的吩咐去做,而是認為祭物可以遮蓋他們的過失。他們不願意承諾守神的誡命,但如果他們遵守獻祭和贖罪的律法,神就會赦免他們。神藉著耶利米說,新約將到,將寫在那些因信來到祂面前人的心上,將放在他們裏面。神對這些人說:“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裡面,使你們順從我的律例,謹守遵行我的典章”(結 36:26-27)。當我們相信完美犧獻祭是為我們獻上時,我們就會賜下聖靈的内住,聖靈會將新的恩典之約刻在我們的心上。
 
1.你是否有時認為得罪神沒關係,因為你只需要認罪祂就會赦免你?
 
2.做宗教的事能得到神的稱贊嗎?
 
3.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不需要獻祭或敬拜?

 

 

3.我來是爲行你的意誌
希伯來書10:8-14

當作者告訴讀者上帝不渴望祭品時,他並沒有否認祭品是需要的,也沒有否認是討上帝喜悅的;但是要讓祭品成爲這些,就必須從一顆堅定事奉神的心,帶着正確的態度獻上。他所指出的問題是,許多人獻祭,就像一些人認罪一樣,並不是真誠的——他們無意改變自己的行爲,他們獻上祭品或懺悔,然後繼續活在舊生活中。
 
雖然現在獻祭的性質不同了,但神還是喜歡那些奉給祂的祭。保羅在羅馬書12章1節告訴他的讀者:“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做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侍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他繼續解釋説,這不是通過接受世界的價值觀和習俗,而是通過更新我們的思想來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在希伯來書13:15,作者告訴我們:“ 我們應當靠着耶穌,常常以頌讚爲祭獻給神,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神所要的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一顆真心。
 
人們因爲感恩才獻祭,可能會是人的侍奉、物質上的禮物——在一些地方有機會是初熟的果實,而在大多數時候是金錢。關於侍奉,就像獻祭一樣,如果這些行爲是出於一種義務感,或者是爲了獲得想要的好處,它們是不爲神所接受的。保羅在哥林多後書9:7冩道:“ 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爲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
 
耶穌把自己獻給神,不是因爲祂有義務,而是因爲祂樂意遵行神的旨意。古希伯來人給予是因爲他們必須給予,耶穌給予是因爲祂想要給予,祂期望從那些接受救贖禮物的人那裡得到同樣的回報。當耶穌對祂的門徒説話時,他們中有許多人想要炫耀自己奉着神的名所行的事,但是耶穌對他們説: “不是每一個對我説:‘主啊,主啊!’的人,都能進入天國,唯有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 (馬太福音7:21),路加福音7:22也説到: “你們爲什麼稱呼我‘主啊,主啊’,卻不遵我的話行呢?”。信徒的生命是真正信心的証據。
 
神呼召我們一生奉獻給祂。如果這樣做,我們所持有的價值觀和態度,還有由此産生的行爲會表現出來,我們將與週圍的世界不同,我們的動機和抱負將會不同,我們花費時間和才能的方式將會不同,人們一般也會注意到。耶穌總結了這個區別,祂告訴我們要先尋求祂的國,把財寶積在天上,不要積在地上,因爲地上的東西會生鏽髮黴。當我們所獻上的能反映我們內心狀態的祭物,祂會非常喜悅。在詩篇中,祂告訴我們要“以主爲樂,祂必賜給你心中所願的。” 因爲對神的感激和喜悅,我們也會樂意的去讚美和奉獻,把神給我們的恩賜還一部分給祂。
 
耶穌心甘情願地獻上自己作爲祭品,把我們從罪噁和死亡的枷鎖中解放出來。祂滿足了法律對公義的要求,從罪的影響和後果中洗清。我們該如何表達對祂的感激之情呢?

1.         你怎麼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而不遵從這個世界呢?
2.         你能給神什麼祭品呢?
3.         你把你的寶貝藏在哪裡?

 

 

4. 持守

希伯來書10:20-25

這封書信的作者現在將他所寫的東西與實際應用結合在一起。他有意地解釋了信徒們現在可以得到的東西,是如何比遺留下的信仰更優越。它不僅比舊信仰所有的好處都更勝一籌,而且給了他們信心,讓他們相信以前不能實現的東西現在可以實現了。他們不能就此停步,而要繼續前進。

耶穌的工作提供了我們與神接觸的途徑,這在以前是被否定的。現在他們不需要待在院子裡,而是可以進入聖所了。不僅僅是祭司,包括他們,也可以經過祭壇,洗濯盆,燈檯,陳設餅和香壇,穿過幔子進入至聖所。“因此,”他寫道,“基於耶穌和他所做的一切,就當來到神面前”。我們要存著充足的信心來,因為知道我們的良心和我們的罪已經被潔淨了。在聖殿的日子裡,潔淨是指在特定的水池或人造的“mikvehs”中進行的,這是一種能夠容納足夠的水讓一個人完全浸入其中的大容器,用來洗淨人的罪。在五旬節那天,猶太教的皈依者可能使用這些池子來為他們的罪懺悔。這些儀式已經在耶穌的工作裡被信心所取代,但作者鼓勵讀者不要搖動,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盼望,就是在耶穌裡的盼望。耶穌是信實的,即使我們在軟弱和掙扎中,他也會履行他的應許。洗禮雖然不是救贖的必要條件,但仍然象徵著承認信仰時所產生的潔淨。

作者繼續說,這種新的信心和盼望需要被分享和實際操練。信主的人要彼此勉勵行善,激發愛心。作者雖然沒有在這裡具體講解愛,但他所提到的愛並不是指一種情感或喜愛的感覺,儘管愛會包括這些東西。這裡的愛是用行動和態度來表現的。當談到丈夫要愛自己的妻子時,並不是指的浪漫。 (當然也不排除這樣的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保羅說我們應該做那些可以表達愛的事,在哥林多前書13:4-7中列出了這些,“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的。愛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保羅對所有的信徒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帖撒羅尼迦前書4),耶穌說,世界可以透過我們彼此相愛就認出是他的門徒了。

作者特別提到的第二件事是,讀者不應該停止聚會。有些人認為可以獨自保守自己的指望,而不需要別人的支援和鼓勵。作者說不應該這樣,因為患難會來,他們需要彼此的勸勉。今天有許多人認為與其他信徒見面是不必要的。有Youtube,基督教電臺,社交媒體,大量的書籍和靈修資料——你為什麼需要去教堂?聖經的大部分書信都是寫給信仰團體的,上帝把靈屬靈的恩賜賜給聚會裡的人,使他們成長,並建立教會。教會就是信徒聚集在一起表達對上帝的信仰。沒有人,教會就無法存在,基督徒沒有成為教會的一部分也無法存在。時代正變得越來越艱難,就像在有迫害的地方參加教會,信徒需要依賴彼此,才能得到保護、鼓勵和成長。因此,我們必須在聚會中以鼓勵和敬拜為優先事項,不要忽視這一點。

1. 幾乎每一個信徒都會時不時地有疑惑,你如何能持守住?

2. 根據保羅的定義,你覺得愛別人有多容易?

3. 你覺得和別人見面是一種鼓勵嗎?

 

 

5. 踐踏耶穌
希伯來書 10:26-31

這一段中的單詞很麻煩,所以記住這封信的上下文是很重要的。它是寫給希伯來基督徒的,他們在舊約的信仰和傳統中長大,並接受了上帝之子耶穌所提供的新約。他們的一些人因為他們所面臨的迫害而掙扎,試圖回到他們原來的方式。這封信的目的是鼓勵他們堅持,不要放棄他們新發現的信仰。會眾裡有一些人還沒有完全接受基督的身份,他們面臨墮落的危險,所以作者提出了這個非常嚴重的警告。
舊約並沒有對故意犯下的罪做出規定,有一些祭品是為了那些非故意或無知所犯下的罪,但故意違背上帝被視為反叛,因此沒有祭品。懲罰通常是立即而不可更改的(民數記15:30-36)。對罪人來說的唯一選擇就是把自己交給上帝的憐憫。救贖對猶太人和基督徒有著不同的意義,它包括從敵人手中拯救,從囚禁中釋放,甚至從疾病中康復,重建信仰共同體。當我們想到救贖時,我們通常是指永恆和從罪中得救。
作者描繪的是希伯來人公然的違抗上帝,故意違反上帝的律法和誡命。這些人至少會被排除在外,最壞的情況是被處死。如果背叛上帝的人被預料的命運是如此的嚴峻,那麼那些否決耶穌犧牲的人會有多麼的糟糕呢?作者使用的表達方式強調這些人對待耶穌的生命和犧牲如同是無用的一般,他們把他踐踏在他們的腳下就像垃圾一樣。他們知道他為了他們而死,但不僅否決而且蔑視他。
作者所說的這些人是誰?是那些已經認識耶穌的人,明白耶穌所做的事,他為他們獻祭卻被否決。他們一直以來是信仰團體的相關人士,甚至可能是會眾們的領導,但現在已經背棄了基督,回歸他們以前的路。他說的不是那些從未聽說過福音的人,而是那些聽過,至少在理性上接受過福音主張的人。他是指如果我們接受基督的主張,以信心將自己交託給他,卻陷入罪中,我們不僅失去救贖且永遠無法挽回嗎。就像保羅說的「決不會」。沒有一個基督徒是沒有犯錯的,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這些罪是故意犯的。我們不必生活在恐懼中,因為我們不知何故已經越過了一條無法回頭的界線–這將與經文的大部份內容相衝突,經文堅持我們的救贖不在於我們的努力,而在於他的憐憫和恩典。
弗農.麥基認為寬恕有兩中類型,第一種是司法上的,第二種是他所說的父母親的。當我們接收基督為救主,他寬恕或除去罪的刑罰時,這就是司法上的寬恕。但當我們作為一個信徒犯罪並向上帝承認,祂通過父母的寬恕來恢復我們與祂的關係(約翰一書1:9)。一些宗教傳統設計了一種複雜的罪的安排,其中一些是可以原諒的,而另一些則不能。本文的作者所說的罪是指那些聽過並理解基督福音的人,他們甚至享受過福音的好處,但卻完全拒絕它,認為它毫無價值。這樣的人是在藐視上帝的兒子,這將導致他們需要面對一個非常憤怒並神聖的父親。

1.  作者說在聽到並理解了福音之後拒絕福音就是踐踏上帝的兒子,你是怎麼想的?
2.  保羅說,「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
 (羅馬書13:14),這是什麼意思?
3.  有些罪以其他的更嚴重嗎?

 

 

6. 警告之後,加油!
希伯來書 10:32-36

作者在前面幾節經文提出了嚴重警告。現在他針對那些真正相信耶穌的拯救但仍在掙扎的人說話。以前他告訴他們要堅持,不要失去信心,現在他鼓勵他們回想剛剛信主後的那段日子。

對這些信徒來說,選擇相信耶穌之後,隨之而來的是迫害和掙扎。公元一世紀中葉,羅馬人認為基督徒是猶太教的一個教派,大約在公元 50 年左右,克勞狄將猶太人驅逐出羅馬,其中包括亞居拉和百基拉(使徒行傳 18)。幾年後,在尼祿的迫害下以及猶太人起義之後,聖殿在公元 70 年被毀。這封信很可能寫在聖殿被毀之前。這些新信徒因著種種不同的原因受到羅馬人和猶太人的迫害。

他們經歷艱苦的掙扎和磨難被翻譯出來。它來自一個希臘詞,意思不僅僅是稍微的不便,而是壓碎、擠扁、擠壓、壓縮或推擠,代表對人身體施加的極端壓力。對他們來說,這也意味著受到公眾的嘲笑和辱罵。財產被沒收或搶奪,甚至入獄。但是即便經歷了這一切,他們仍舊表現出對同胞的關心和同情,他們沒有因此變得苦毒,反而欣然接受了自己的命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宣告。對身處西方國家的信徒來說,我們既有的權力若是偶爾被侵犯或否決就被視為是一種迫害;如果有人對我們的聚會方式或行為舉止施加了限制,不論多麼微不足道,我們立馬抱怨。對其他國家的信徒來說,受迫害代表著因信仰而被監禁或被禁止一起聚會和敬拜,這是我們幾乎不曾見過的。這些信徒親身體驗逼迫的滋味,可是他們欣然地接受。

他們喜樂的源泉來自相信他們擁有更好的東西,無法從他們身上奪走,並且具有無限大的價值。這個更好的財產包括:耶穌戰勝死亡(希伯來書 2:15),將來最後的安息(希伯來書 4:9),擊敗所有敵人(希伯來書 10:13),潔淨他們的良心(希伯來書 9:14),除去並忘記他們所有的罪(希伯來書 8:12),他們將“親近神”(希伯來書 7:19、7:25)並認識神(希伯來書 8:11)和祂將永遠是他們的神(希伯來書 8:10)。他們知道他們的永恆產業是什麼,他們欣然接受了他們所面臨的考驗和考驗,因為正如路加所寫:“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 (使徒行傳 14:22)。

這些信徒目光堅定地注視著永恆,因此他們能夠帶著期盼來面對他們的艱苦。但他們現在面臨著失去信心的危險:所有相信的人都會得救,但只有那些通過考驗的人才會得到回報,雅各寫道:“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1:12)這在啟示錄 2:10 中被稱為勝利者的冠冕,保羅寫道:“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若有人用金銀、寶石,草木、禾秸,在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將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它顯明,有火把它暴露出來,這火要試煉各人的工程怎樣。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能保得住,他將要得賞賜。’(哥林多前書 3:11-14)。現在不是轉眼不看耶穌的時候。在持守、堅忍和回想得救的喜樂的操練當中必能得到極大的鼓勵。

1.    作為基督徒妳曾經歷真實的困難嗎?
2.    妳信基督是因為現在的報酬還是那永恆的報償?
3.    妳期待著在天堂的獎賞嗎?

 

 

7.活在信心中
希伯來書 1037-39
 
作者在這封信提醒讀者神的應許後,就引用了先知哈巴谷的話來鼓歷勵他們。 基督將要再臨的異象是不會延遲的,而且是確定無疑的。 彼得後書三章九節説:“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躭延,其實不是躭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 因此,盡管他們開始產生懷疑,但譯讀者們確信上帝是信實的,是那守諾言的。
 
這段引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紹信仰的概念,這一概念將在下一章中展開。 使徒保羅兩次引用同樣的段落,一次是在加拉太書(3:11),另一次是 在羅馬書(1:17),他在羅馬書第4章中提到亞伯拉罕的信仰。 有時,我們會交替使用信心(faith)和信仰(belief)這兩個 詞,雖然這兩者之間毫無疑問有聯系,但希伯來書 的作者和使徒保羅所強調的要深刻得多。
 
哈巴谷所使用的這個詞的主要意思是力量、穩定和可靠。 在《出埃及記》17章12節中,摩西需要亞倫和戶珥的説明才能舉 起雙手。 當以色列人和亞瑪力人在平原上激戰的時候,摩西到附近的山頂上去觀看。 他一舉手,以色列人就勝了,亞瑪力人也倒在他這邊。 於是亞倫和戶珥站在摩西旁邊,扶起摩西的手,使他們能夠站穩。 “穩住”這個詞和哈巴谷用的“信心”是一樣的。 有信心就是要有信心,如果一個人有信心,他的信心就會穩住,不會輕易動搖。
 
作者呼籲他的讀者保持穩住,不要偏離他們的信仰或生活方式。 他們應該確信上帝的應許,相信神的應許可以消除他們的疑惑和恐懼。 希伯來语中“阿門”這個詞的原始形式之一,我們在大多數祈禱中添加這個詞。 它表達了我們的信心,相信我們祈禱的那一位能夠回應並滿足我們的要求。 在舊約中,信心和信實最常用於上帝。 這反映了祂的特質,是值得被信賴,祂從不會改變,始終如一。 當這個詞應用在你和我身上時,它有兩個觀點,首先它説到我們的信任,意思是我們完全信任我們所相信的那個人。 我們確信他能做到,而且他會履行他的承諾。 第二個觀點是我們的可信度,這意味著我們可以被依賴。 正如希伯來書的作者實際上所說:“我們卻不是退後入沉淪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人。 ”
 
基於我們對耶穌的信心,我們被神宣告為義。 這個信心宣告我們深信耶穌的死、復活和升天使我們從罪的刑罰中解脫出來,戰勝罪的權 勢,並在天上得永生的產業。 同時也宣告我們將堅定不移地跟隨祂,我們將與聖靈步調一致,將我們轉變成上帝的形象, 當事情變 得困難時,我們不會回頭。 信心不是認知上接受某事是真實的,而是致力於真理,以便我們的生活充滿意義、充實和穩定。
 
1.         你認為你的生活穩定嗎?
2.         你有多信靠神?
3.         神能有多相信你?

 

 

 

Week 11

1. 確據和信念
希伯來書 11:1-3

希伯來書第十一章的主題相當明顯,幾乎是不可能不知道這章的主題。在整個 31 節經文中共出現了 33 次“信”這個字。這裏作者在介紹了主題並聲稱他和他的讀者都是有信仰的人之後,作者提供了一個解釋並舉了一些例子來說明他的觀點。
前幾節經文介紹了信仰的兩方面。第一個是信心是所望之事的確據,第二個是對未見之事將要實現的信念。這封信的讀者對 “信心”這個,整個舊約都有提到的,詞並不陌生,而作者在這裏提出了對信心的新理解。他們明白對上帝的信心意味著他們確信祂的拯救和保護,因為祂是一位可以信賴且又信實的上帝。作為以色列國,他們相信上帝是守約且説到做到的上帝,祂必立他們為祂的選民並遵守所立下的約。但他們對於新約中所提及的個人信心並沒有什麽概念。
上面提到的兩個關鍵詞是確據和信念。他們得到的確據是,上帝會遵守救恩的應許。換句話説,如果他們拒絕舊約,即它的法律和儀式——就像他們中的許多人一樣——他們仍然可以確定他們不會與上帝的子民隔絕。這些“改革”信徒與那些還沒有接受耶穌教義的猶太信徒依然有交集,同時他們也積極地把這新的真理分享給他們。他們内心有盼望,這不是一種妄想,而是一種對所應許的必定實現的期望,並且憑著信心,他們可以堅持這個期望。
其次,信心就是信念。許多人對自己的信心和想法深信不疑,大多數偉大的領導無論是好的或是不好的,他們都是具有强大信念的男人和女人。這種信念和希伯來書的信念有點不同。前者是這些領袖們確信他們被告知的事情會發生,但卻沒有任何具體的證明。後者是來自于他們對上帝的認識和經驗並與他們自己的信心相結合的信念。上帝是值得信賴的,祂是個説到做到的上帝。儘管他們看不到,甚至無法理解未來會怎樣,但他們知道他們的上帝是信實的,他們知道他們可以信賴祂。
作者用解釋的方式提出了關於“諸世界”(或宇宙)的例子。這些讀者對宇宙起源的科學觀念一無所知,他們只是從日月星辰的角度來理解它。實際使用的詞是aion,意思是物理和非物理元素,也許用“天堂”和“地上”會是更好的解釋。猶太人並不關心上帝是如何創造天地的,對他們來說,創世記是記載上帝為什麼創造而不是如何創造天地。他們不會像現今人們那樣討論地球起源的各種選擇。他們相信並且確信上帝透過祂的話來創造了一切,即使他們既沒有親眼看到也沒有理解它。
作者在此提出的並不是信心的完整神學定義,還有許多聖經段落擴展了我們對基督徒經歷的基本特徵和理解。他是針對希伯來讀者的情況而寫下的,但它也確實適用於你和我身上。信心取決於知識,我們對上帝的了解越多,我們的信心就越強。信心成長的關鍵是我們對上帝的認識增加,所以正如彼得提醒我們的 彼得後書第 1 章5節,“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

1. 你對你的盼望有確據嗎?
2. 你需要先看到(例如證據)才相信嗎?
3. 你對上帝有多了解?

 

2. 因著信
 
希伯來書 11:4-7
 
希伯來書的作者用一系列的“信心偉人”做了開始,在許多情況下,他用“因著信”來宣布他們。他選擇的前三個都在亞伯拉罕以先,因此與他立約,在這些人中,亞伯和以諾鮮為人知,他們作為信心的前幾個例子可能會令人驚訝。
 
我們對亞伯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亞當和夏娃的頭兩個兒子之一,也是被謀殺的第一個受害者。儘管亞當和夏娃都被告知他們因不服從而面臨的刑罰是死,但第一個遭受這種命運的是亞伯,他倒斃在哥哥該隱的手中。亞伯死的情況是因爲獻祭。該隱拿他地裏的收成,而亞伯則從他的羊群中獻上了一隻牲畜。這是給神獻祭的第一個例子,聖經中沒有記載他們獻祭律例的方式。
 
許多聖經學者認為,亞當曾吩咐他的兒子如何獻祭。一些人認為,由於神用獸皮遮蓋亞當和夏娃的羞辱,因此牲畜的死是必要的。無論獻祭的方式和態度,它的原因是什麼,很明顯該隱的態度是問題所在。創世記 4:7 記載了神對該隱說:“你若行得好,豈不蒙悅納?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他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他。”該隱獻了祭,但他的態度是錯誤的,這與神后來對猶太人及其獻祭的控訴相同。該隱的反應不是尋求憐憫,而是將他的憤怒髮洩在他兄弟身上,殺了他。
 
神看中亞伯的供物,因為他是憑著信心獻上的。耶穌在馬太福音23:35 中認亞伯是義人,我們知義只能因信而來。使亞伯稱義的不是獻祭,而是他通過羔羊的代死來修復破碎的關係所表現出來的信心。
 
對於這封信中提到的第二位偉人以諾,我們知之甚少。他是該隱所生的長子,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創世記 4:17),並且有許多子孫。在65 歲時,他成為瑪土撒拉的父親,從此他忠實地與神同行(創世記 5:21-24)。他在猶大書 14 節中被提及為先知,但除此之外,我們沒有關於他的生平或性格的信息。我們只知道他取悅了神,正如作者提醒我們的那樣,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他的一生如此傑出,以至於他沒有經歷死亡,而是被接到了神那裏。在道德逐漸敗壞的社會中,以諾與神同行,取悅祂。以諾信心的證據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可以肯定的是,神向他啟示了我們沒有被告知的事情,但最突出的是這個人,在一個彎曲和乖僻的國中,是一個忠實的人為永生神作見證。
 
1. 亞伯被悅納是因為他的方式和態度,我們從中學到什麼?
 
2. 以諾在他“行”上表現出他的信心,我們的“行”是否反映了我們的信心?
 
3. 當你想到有信心的偉人時,你會尋找什麼證據?

 

NOTICE
In yesterday’s post I made some comments about Enoch that were confusing and misleading for which I apologise! At the foot of ths post I have add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various Enochs mentioned in The BIble and how they relate to the account In Hebrews. 
Once again my apolgies for potentially leading you astray!
Richard Foster

 

3.義人
希伯來書11:7

還有一個人與神同行,他的名字叫挪亞。創世紀6:9-22講述了諾亞的呼召和方舟的建造。與亞伯和以諾不同,諾亞方舟的故事廣為人知。它出現在兒童故事中,是塗色書的流行主題。可悲的是,電影時常會為了取悅大眾而去扭曲這個故事,經常存在很多錯誤的信息。我們不會在這裏講整個故事,相反,我們會關註諾亞這個人。
 
挪亞是一個與神同行的義人,神稱贊他造了一只方舟來拯救他的家人免受未來的審判。挪亞不是因造方舟而稱義,而是因自己的義而造方舟。這個世界是腐敗和暴力的,上帝要一個會按照祂的要求行事的人。一個沒有被世界所玷汙的人,一個即使被要求做的事情看起來很荒謬也會順服神的人。這三個信仰的例子揭示了不同的觀點:亞伯在他的敬拜中顯示了信心,以諾在他的生活方式中顯示了信心,現在挪亞也將通過他所做的工去顯示信心。這樣,這三個人告訴我們如何在敬拜、日常生活和職位中活出我們的信心。查克·斯溫多爾寫道:「為了用真實的生活來說明他對信仰的深刻定義,希伯來書的作者從一個牧羊人、一個傳教士和一個建築工人開始¬——三個有著不同尋常信心的普通人。」
 
神知道他可以相信挪亞,挪亞也信靠神,否則要在陸地上造一個防水的大船,裝滿動物,那就太可笑了。當諾亞開始建造的時候,他無疑面臨著來自不相信他的鄰居們的嘲笑和侮辱。甚至他的家人也會有所懷疑,想說服他的妻子去把所有的資源都花在造一艘船上很不簡單,況且他們從未見過下雨!司布真指出:「建造這艘巨大的船一定花費了諾亞大量的金錢和勞動力。他無法讓每個人都去幹在陸地上造船這一荒唐的工作。因為他們會被嘲笑,他的工人肯定會要求額外的工資。他可能要給方舟上的每個人付雙倍的工資。」
 
盡管有人質疑,有人侮辱,有人嘲笑,還有人認為這項任務不可能完成。諾亞去做了——他相信上帝,所以他按照上帝的要求去做。聖經裏沒有記錄諾亞與那些諷刺他的人去爭辯的情形,但文本說他譴責世界。諾亞的布道沒有被記錄下來,但他的生活和他的順從比任何布道都更有說服力。可悲的是,他的生活、信仰或他可能說過的任何話都不能使別人覺得他是正義的;以西結寫道:「 其中雖有挪亞、但以理、約伯這三人,他們只能因他們的義救自己的性命。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以西結14:14)」。當洪水真的來的時候,挪亞和他的家人漂流到安全的地方,他把那些和他一樣有機會但拒絕真正敬拜永生神的人留在了後面。
 
上帝可能會召喚你為他嘗試一些不僅看起來不可能而且荒謬的事情。你沒有錢,沒有資源,甚至沒有天賦和能力。每個人都認為你是愚蠢的或不負責任的,當他們過著美好的生活,享受著這個世界的樂趣時,你被要求為一些你甚至不理解的東西犧牲一切。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你信靠神,相信祂給你的應許。祂問你是因為祂信任你,知道你會答應。
 
1.        神仍然在尋找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來做公義的榜樣,是你嗎?
2.        諾亞在逆境中堅持下來,他沒有放棄。你會嗎?
3.        你認為上帝會讓你做一些荒謬的或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嗎?

 

 

4. 進入未知

希伯來書11:8-16

“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他又被稱為神的朋友。(雅各書2:23)亞伯拉罕還沒有成為“神的朋友”之前,是異教徒,是拜偶像的!信心使他從敬拜偶像變成敬拜唯一真神。(約書亞記 24:2)。亞伯拉罕(或當時被稱為亞伯蘭)在被召的時候是一個異教徒,這點需要重點記住。亞伯拉罕在蒙召之前沒有證據表明他先有悔改信主的經歷,然後才得到神會賜他產業的應許。他以信心回應了神的呼召,在此基礎上,他被宣告為義人。

亞伯拉罕還不知道需要什麼的時候就對神說“是”,他只知道必須放下一切,到神吩咐的地方去。我們大多數人在接受神的提示之前,都期待從神那裡得到更多的細節。我們想知道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和誰一起,我們能得到多少報酬。亞伯拉罕沒有,他收拾行李離開了家,只帶著他的妻子撒萊和侄子羅得,跨過山,去了一個未知的地方。亞伯拉罕對神的絕對信靠,從他的回答就可以看出。他相信神的應許,知道祂有能力兌現,所以他去了。他一生都住在帳棚裡,他的兒子和孫子也一樣,但他總是期盼著神所預備的那座城,就是應許將賜給他的產業。

亞伯拉罕在路上犯了一些錯誤,他和撒萊對神沒有耐心了,因為事情拖得太久了。撒萊不能生育,她便給了亞伯蘭一個建議,亞伯蘭同意了,他們決定自己動手來實現上帝所應許的,亞伯蘭於是從撒萊的僕人夏甲那裡生了一個孩子。一個僕人出生了,但這不是神所計畫的,結果證明這導致了亞伯拉罕家人間世世代代的矛盾。在撒萊無法懷孕的時候,她的確生了一個孩子。我們在這裡讀到《創世紀》中沒有提到的部分:“因著信,撒拉自己雖過了生育的年紀,還能懷孕,因她以為那應許她的是可信的。”

撒拉(她的名字也改了)和亞伯拉罕等了很長時間,等待上帝應許的實現,但這也只是部分實現。他們犯錯誤,跌倒了,但神是信實的。如果信心是表現在亞伯的獻祭上,以諾的與神同行上,挪亞的方舟上,那也表現在亞伯拉罕的等候上。作者接著說:“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他們不是已經得著了嗎?被上帝悅納,在洪水中被拯救,承受應許之地和生一個兒子?是的,所有這些都是已經實現的應許,但它們只是將來的預表。他們觀望並期待著神的國度降臨。神已經為他們預備了一座城,就是天國。

這些信心的英雄都聽了神的聲音,以信心去回應。他們相信神會實現祂的應許,雖然在地上的生活並沒有完全實現神的應許,但他們仍然相信並知道,當神再來時,所有的應許將被實現,神將歡迎他們進入祂的國度,與我們以及所有承受應許的人在一起。

1. 亞伯拉罕不知道要去哪裡就去了,你知道嗎?

2. 撒拉不可能有一個孩子,但她有——你曾經一度放棄相信嗎?

3. 亞伯拉罕和撒拉等了許多年,應許才部分實現——等待神多久才算太久?

 

 

5. 上帝是有能力的
希伯來書 11:17-22

在這一章裡,亞伯拉罕三次被推舉為信心的榜樣。在第17節中,是因為他離開自己的家,卻不知道要往哪裡去;在第18節中,他因為信,他居住在異鄉的帳棚裡,這可能是對他信心最嚴峻的考驗。
多年來,亞伯拉罕和撒拉一直等待著上帝的應許,盼望他能生一個兒子。如果亞伯拉罕要成為一個國家的父親,兒子是必要的。最終,兒子出生了,他們如同一家人住在一起好一陣子。約瑟夫(Josephus)指出,以撒在25歲的時候,一些拉比說他37歲,還有一些學者說他只有五歲,那時上帝給了亞伯拉罕不可想像的命令。他要把他的兒子,一個國家前途所依賴的人,作為祭品獻上。亞伯拉罕不僅愛他的兒子,而且他所有的生命和期望都依賴於他,現在他要把他處死!上帝怎麼能指望他順從呢?
查爾斯.史溫道(Charles Swindoll)寫道:「也許比上帝讓以撒犧牲的不可理解的命令更令人震驚的是亞伯拉罕立即服從!沒有爭論。沒有猶豫。沒有討價還價。沒有提醒上帝他和撒拉等待了多久。反而,亞伯拉罕早早起床,備好他的驢子,出發去順從」。我們沒有一個人會被招喚去這樣做,我們無法想像這樣會在我們身上引起怎樣的衝突,但亞伯拉罕以信心回應了。他帶著他的兒子到山上,放在祭壇上準備獻祭。以撒很可能是個成年人,而亞伯拉罕是一個老人,但似乎在亞伯拉罕舉起刀子也始終相信上帝會寬恕他或把以撒從死裡復活的時候,以撒都很配合。在最後的時刻,上帝阻止了亞伯拉罕,並指引他走向一隻公羊,這隻公羊將代替他的兒子。一位天使傳達了上帝的承諾 「世界上的所有國家都必因你的後代而被賜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亞伯拉罕信仰的終極考驗是他的順從–而他沒有失敗。
在一個簡短的小節中提到了以撒,他被認為祝福他的兒子們雅各和以掃。事實上,他被騙去祝福他們,然後在稍後的時間裡確認了他的祝福,又再次被騙。然而,在他被騙的過程中,他認出了上帝的手,雖然他可以糾正祝福分配的方式,但他沒有,因為給利百加的預言說,雅各將是被祝福的人。他相信那已經給了他父親的承諾,也相信他的兒子將會承襲。
上帝七次向亞伯拉罕顯現並顯露一些事給他,當祂這樣做,亞伯拉罕相信上帝並跟從上帝。另一方面,上帝五次向雅各顯現,每次上帝向他顯現都是為了糾正他或是使他的生活發生一些改變。(湯普森聖經Thompson)。雅各是一個說謊的人,一個陰謀家,一個小偷,作為一個信徒但他出現在這個忠實的目錄中。他靠著床頭敬拜神是發生在他祝福約瑟的兒子們之前(創世紀47:29,30,31)。布魯斯(F.F.Bruce)寫道:「雖然在他早期的職業生涯中除了信仰外沒有其他,因為他反覆努力通過自己的陰謀為自己贏得優勢,但在他生命的最後,他意識到他所有的陰謀都是徒勞的,並依賴於「雅各的大能者」的忠誠。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天裡,雅各終於發現依賴於上帝崇拜祂,他靠在他的床頭,也許是為了提醒他,這是他在毗努伊勒遭遇後留下的,當時他的髖關節脫臼了(創世紀32:31),它一直是他的伴侶,提醒他的勝利和軟弱。在他生命的盡頭,他看見上帝的應許在他後代們的身上應驗。

1.  對你信仰最大的考驗是什麼?
2.  在我們信仰中的這些父親角色都犯了錯誤,但上帝繼續保佑他們,你覺得怎麼樣?
3.  雅各改名以色列,上帝的子民都是照著他的名來命名的,然而他的一生卻走錯了路–這帶給你希望嗎?

 

 

6. 敬虔父母的信仰
希伯來書 11:23-28

接下來的兩位信仰英雄沒有被特別提到,但我們知道他們約基別和暗蘭,摩西的父母(出埃及記 6:20)。 摩西的故事是眾所周知的,當時的背景是在埃及,那裡的以色列人數量已經增長到驚人的規模,所以為了控制他們,法老讓他們成為奴隸。 他們人數仍然增加,所以法老下令將以色列人所生的所有男嬰都扔進尼羅河裡淹死。 摩西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生的。 
使徒行傳 7:20 指出摩西在上帝眼中是美麗的,他的父母意識到他有一些特別之處。 我們可以預期任何父母都會試圖保護他們的孩子免受傷害,但我們的聖經告訴我們,暗蘭和約基別的行為是出於信心。 他們把摩西藏了三個月,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違抗法老可能的後果是死亡,而默默的把嬰兒藏起來不被發現,將是一項重大挑戰和風險,但他們憑信心行事並相信上帝。 當他們再也無法將他藏起來時,他們將摩西放在一個籃子里,然後將他放在尼羅河中,他們實際上遵守了法老的法令,但沒有按照他的意願行事。 我們大概知道出埃及記二章的故事,他被法老的女兒救了回來,然後回到他的母親身邊照顧,直到他長大。 
關於摩西的父母,除了他們在面臨巨大危險時憑信心行事外,我們對他們一無所知。 在被交給法老的女兒之前,他們有機會指導摩西瞭解以色列人的故事和生活方式,這一事實在他後來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明顯。 他長大后明白自己有一個命運(使徒行傳 7:25),這導致他做出改變他人民歷史的選擇。 約基別和暗蘭是普通人,除了對上帝的依賴和信任,他們一無所有。 通過選擇不屈服於恐懼,他們使猶太歷史上最偉大的領袖能夠將以色列人民從囚禁中解救出來,並與全能的上帝建立盟約關係。 許多年後,使徒保羅能夠對提摩太說,因為他看到了對祖母和母親的真誠信心,他確信這也會發生在提摩太身上(提摩太前書 1:5)。 敬虔父母的影響和榜樣永遠不能被低估。 
當摩西 40 歲時(使徒行傳 7:23),他離開了作為法老女兒的養子所享有的財富和特權,並視自己與自己的民族為一致。 他明白那將會付出什麼代價,希伯來人是奴隸,他們沒有權利,當然也沒有他所享有的聲望和權力。 斯蒂芬科爾寫道:「想像一下,當摩西選擇放棄法老女兒所提供的一切並與這些奴隸勞工一夥兒時,傷害和誤解可定湧上法老女兒的心頭! 法老聽到這件事一定很生氣:「忘恩負義的壞蛋! 畢竟我們為他做了那麼多! “當你選擇跟隨耶穌基督時,可能會離開家人為你提供的教育和舒適的生活方式,你將遭受疏遠和被誤解的痛苦。
信心是使摩西能夠選擇上帝和天堂而不是埃及的財寶的唯一因素。 他相信上帝和祂對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應許。 這種信念將他帶入曠野長達 40 年,然後上帝在燃燒的灌木叢中召喚他回到他的命運中。 我們所做的選擇表明瞭信心。 摩西的父母選擇反抗法老,併為摩西作為以色列的拯救者的未來做好準備,而摩西選擇放棄奢侈和財富,以便實現上帝對他生命的旨意。

1. 摩西的父母在希伯來書或出埃及記 二章的敘述中都沒有被提名,你認為這是為什麼呢?
2. 摩西在法老的宮殿里一直住到 40 歲,你認為那段時間他的父母會擔心他的信心嗎?
3. 摩西必須放下一切來發現上帝的旨意,你可能要放下什麼?

 

 

  1. 我還能說什麼呢?

希伯來書1129-40 

 

隨著作者繼續所寫的英雄事蹟,在後半部份變得越來越簡潔。 他在向猶太人談論他們熟悉的人物和故事,但只觸及每一個人一點點。 然後他只是給出了他們的名字,最後給出了他們考驗的例子。  

 

 

書中簡要提到了三個故事: 一. 逃離埃及、征服耶利哥和營救喇合。 在埃及故事中,作者對比了以色列人的信仰和埃及人的假定。 上帝應許摩西,如果百姓聽從衪的話,他們就會安全渡過紅海,他們也成功地渡過了紅 海。 埃及人沒有得到這樣的承諾,當他們試圖追隨時,卻淹死了。 信心是順服神的應許而行,而不是在沒有先接受應許的情況下假設上帝會採取行動。 耶利哥城是一個不可能的挑戰。 那是一座堅固的城,周圍有城牆,神給他們的解決辦法是,他們繞著城遊行十三圈,吹角呐喊, 他們就勝利了。 這不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軍事戰略! 需要信心的不只是摩西,而是整個國家都需要! 他們按照上帝所說的做了,牆倒果然倒塌了,他們把城擄去了。 城牆上是喇合的房子,一個隱藏了希伯來間諜的妓女,上帝承諾她和她家裡的人都將倖免。 當牆倒塌時,她的房子倖免於難,她和她的家人都被救了出來。 由於她的信仰,她從社會最底層的生活中解脫出來,成彌賽亞的祖先。  

 

 

上帝樂於處理一些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衪一次又一次地將人們從深淵中拉出來,因為他們相信並按照這種信念行事。 衪忽略了人們的失敗和罪惡,其中一些衪提到了名字,仍然將他們從最黑暗的考驗中拯救出來。 憑著信心,他們像巴拉克和基甸一樣面臨著巨大的困難,或者像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們那樣從死亡中解脫出來。 寡婦兒子得以復活。 而像以賽亞這樣的先知被鋸成兩半,撒迦利亞被石頭砸死,耶利米被扔進坑裡,以利亞躲在山洞裡,約翰被斬首。 所有這些人都面臨著苦難和損失,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相信上帝會給他們更好的應許 

 

 

當我們審視一些聖經英雄的生活時,比如那些提到的英雄,看看他們是如何時常跌倒,甚至故意不順服神,這是很值 得注意的,他們應該被列為偉人。 在莎拉和喇合,有信仰的婦女。 上帝不再記他們的罪的應許,衪沒有看到他們的失敗,而只看到了他們的信心。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 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 “(希伯來書 11:6)。 這些人,以及所有懷著信心來到神面前的人,都有同樣的應許。 那些被提到的人是被稱讚的,但是即使他們用生命和行動證明瞭他們的信心,他們仍然沒有得到所 應許的。 他們得了救恩,救恩,生命,並許多別的事,正如他們所盼望的。 但他們所盼望的不止這些,就是彌賽亞要來,和衪的國。 這是神應許的應驗,他們必須等待,直到神給我們 每個人同樣的機會。  

 

  1. 倚賴神是什麼意思?
  2. 你的信心是否足以面對上面列出的一些人的考驗?
  3. 當你求上帝帶領你行事時,你是否會把眼光越過現在,看到未來更好的應許?

 

 

Week 12

  1. 人生如賽跑

希伯來書 12:1-2

當我們讀到第 12 章的第一節時,作者的描述仿佛我們正在親身參加一場比賽。相信許多人都知道馬拉松在奧運會中是一項非常矚目的運動,這種類型的比賽在初期教會時期也非常流行,而每個人都想要贏得馬拉松比賽的冠軍頭銜。
在現代比賽中,馬拉松選手們從體育場外就已經開始競爭,數小時后才會抵達體育場完成最後幾圈並越過終點線。成群的觀衆坐在體育場裡等待選手陸續抵達,當他們抵達時,觀衆們通常會跳起來並熱情地為他們加油直到結束。每個運動員都會獲得觀衆的熱情鼓勵,即使是那些跑在最後的選手們。能完成比賽是一種成就—而能跑第一得冠軍是一種榮耀。
這就是我們在這段經文中看到的畫面。為馬拉松選手們瘋狂歡呼和鼓勵的觀衆是前行的信仰偉人,而站在終點線上的是耶穌。當運動員正在比賽時,他們會脫掉身上的長袍,否則他們不僅因阻力跑得慢,而且長袍也可能會纏在腿上最終絆倒他們。至關重要的是,盡可能除去任何東西有可能會減慢他們的速度或干擾他們順利比賽的阻礙。他們比的是馬拉松,而不是短跑,前者是需要耐力和毅力才能完成。
我們的人生也是一場馬拉松,若要到達終點線,我們需要專注和毅力。我們需要確保沒有任何東西會絆倒我們或成爲我們的阻擾。當我們奔跑時,不僅過去的信仰偉人會給我們鼓勵,就連天上的天使都會爲我們感到歡喜(參路加福音 15:10)。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努力擺脫可能纏住我們的罪,就像一件長袍,如果一個不小心把脚裹住了,就能把我們絆倒。我們必須努力識別並放棄那些我們知道會冒犯上帝的事情。除此之外,也要提防那些會阻擾我們的事情,耶穌警告祂的追隨者:“但你們要謹慎,免得心被放蕩、醉酒和今生的思慮壓垮”(路加福音 21:34)。“放蕩的心(或作貪食)”和“醉酒”或許不是阻擾你的阻力,那麽“今生的牽掛”呢?如果我們想帶著信念奔跑,這些也都必須放在一邊。
馬拉松選手還需要專注於目標,不可讓自己被兩邊的事物分心。他們需要全神貫注在他們的比賽上,而不是其他選手的表現,或者場邊發生的事情。干擾因素的例子有:人群的歡呼聲、其他的選手、天氣或賽道的狀態。一旦被這些或其它事情干擾,自身的表現就會下降,所面臨的就是被超越的危險。發令槍的耶穌現在站在終點線拿著白綫,一邊大喊著鼓勵的話,等著你來冲越過終點綫。比賽是由祂開始,也將由祂來結束。當你越過終點時(雅各書 1:12),祂已經準備好向你展示勝利者的冠冕,並高喊 “做得好。。。來進入我的喜樂”(馬太福音 25:23)。
因此,“我們要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

1. 省察自己的生命,是否有任何會絆倒自己的罪?
2. 你是否背負許多重擔,以致於影響了你的“跑步效率”?
3. 你關注的是終點線還是周圍發生的事情?

 

 

2. 初和終
 
希伯來書 122
 
當我們進行比賽時,我們的眼睛必須保持專注,不僅要盯著終點線,在馬拉鬆比賽中,終點線是我們看不見的,而是立在那,促使我們上路。聖經中有很多混合的隱喻,並不是每個例子都與所代表的內容完全一致地對應。所以在此。我們知道我們正在馬拉鬆賽中,這是一場耐力賽,我們知道我們是藉著耶穌參賽的。我們也知道,當我們越過終點線時,祂隨時準備歡迎我們成為得勝者。現在鼓勵我們在整場比賽中一直定睛于祂。
 
聖經的一些譯本是這樣說的:“你們要仰望耶穌”。這意味著要全神貫注地仰望祂,不要分心。擴大本聖經寫道“遠離一切會分散你注意力的事物”。在比賽中無論距離多遠,就像在生活中一樣,很容易被周圍的事物分散注意力。可能是那些為我們加油的人,也可能是批評我們表現的人、同行的競爭對手或隨行的同事。這可能是我們在戶外比賽中遇到的情況,可能是高溫或下雨,賽道的狀況,沿途的干擾。有認為你是他們成功障礙的人試圖超過你,從背後推你。你可能會出現設備故障或起水泡、受傷或脫水。所有這些事情都很可能會分散你的注意力。在生活中,我們面臨著來自他人的競爭,有些人希望我們做得好,有些人希望我們失敗。經濟可能會衰退,或者政治決策影響我們的工作或生活方式,或者洪水或火災。我們可能會面對經濟壓力,在婚姻中或與我們的孩子發生衝突。又或者我們可能會突然發現自己在比較好的處境中,有多的錢花,或者有機會找到一份新工作,這將影響我們的家庭和我們所做的事情。令人分心的事情是無窮無盡的,但我們被告知要仰望耶穌,祂創始成终你的這段歷程。
保羅在腓立比書 1 章 6 節寫道,祂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必成全這工,直到祂再來的日子,他對提摩太寫道:“因為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祂能保全我所交付祂的,直到那日”(提摩太后書 1:12)。但他也提醒提摩太:“人若在場上比武,非按規矩,就不能得冠冕。”(提摩太后書 2:5)耶穌將與我們一起賽跑,祂用聖靈成全并提醒我們,靠著那加給我們力量的基督,我們凡事都能做,但我們必須按規矩行。
贏得一場比賽或任何生活中的努力都需要自律,保羅明白這點,當他說:“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哥林多前書 9:27)。這種自律是要成為一心一意、全心全意、堅定信念的男女,他們如此專注於完成比賽,以至於所有障礙都被清除,每一個重量都被甩掉,定睛仰望赐予冠冕的那位。
 
耶穌動了工,祂必成全,而且總是憑著信心。是的,我們自律,像任何較力爭勝的一樣,我們當在那些別人享受的事上捨己,但獎賞是配得的。以耐力和毅力向前奔跑,並確保完成比賽並拿到得勝者的冠冕。
 
1. 你有多容易分心?
 
2. 你在基督徒生活中遇到的最大的干擾或阻礙是什麼?
 
3. 你可能需要用什麼方式來約束自己?

 

 

3.最高的例子
希伯來書12:3,4

書信的第11章提供了一系列忠實的男人和女人的例子,現在作者要求他的讀者考慮最高的例子。他說他忍受了如此多的敵意,最終導致了他的死亡。通過考慮這個例子,我們作為讀者不至於放棄或膽怯。雖然這個例子沒有說具體的名字,但很明顯他是在說耶穌。
 
這場鬥爭有兩部分是我們必須忍受的。首先是與外部考驗作鬥爭,這些考驗可能包括來自他人的迫害或敵意。這種沖突不是來自我們自己的不良行為,也不是因為我們有強烈的意見分歧,而是因為我們相信耶穌。登山寶訓告訴我們,當我們為正義而受迫害時,我們是有福的,而不是因為我們是被討厭的、粗魯的或壞的!當我們選擇跟隨耶穌,接受祂所展示和教導的價值觀時,這意味著我們有時會對那些與我們信仰不同的人走一條不同的路。在道德問題上,甚至在社會和經濟問題上,我們會與他們有所不同;我們可能有不同的政治觀點,我們使用時間和資源的方式可能會被嘲笑。在一個日益世俗化的世界裏,我們可能會對教育系統、窮人的待遇、婚姻和生命終結問題以及如何經營企業抱有不同的期望。我們在這些問題上的立場,以及我們做出的不符合世俗標準的選擇,會帶來不解甚至敵意。
 
這封信的作者把他的比喻從賽跑變成了戰鬥,但就像賽跑一樣,比賽的長度和無情的性質會讓我們精疲力竭。約翰·斯托特寫道:「基督徒的主要職業危害是沮喪和氣餒。」當我們被消極和批評包圍時,很難保持積極和充滿希望,所以我們提醒自己為什麼我們要戰鬥。神已經為我們預備了獎賞,更美好的應許和神國度的榮耀。耶利米曾被扔進了一個坑裏,因為他的處境而遭受了極大的痛苦,他說他的靈魂在他裏面被打倒了。但他說:「我想起這事,所以有盼望:耶和華堅定的愛永不停息,祂的仁慈永遠不會結束;每天早晨都是新的;你的信實極其廣大。我心裏說:「耶和華是我的分,所以我要仰望他。」「像耶利米一樣,我們必須把我們的眼睛從我們的環境中移開,仰望耶穌。
 
有時爭戰的規模使我們害怕,但神說:「今日你臨近要與仇敵爭戰,你的心不可膽怯。(申命記20:3)因為他說:「耶和華你們的神與你們同去,必為你們與仇敵爭戰,使你們得勝。」我們仰望耶穌,他征服了罪和死亡,坐在父的右邊,高於一切的統治,權力和權柄。
 
第二部分是與罪的鬥爭。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面對和抵製誘惑的戰鬥。耶穌也經歷過同樣的戰鬥。在祂的例子中,戰鬥最終在祂死的十字架上獲勝,不是因為祂的罪,而是為了償還我們的靈裏的債務。因為祂流了血,我們不需要再去受審判。但我們確實需要站在戰鬥中,抵抗魔鬼,用祂的力量去戰勝試探。神已經提醒我們,要把纏住我們的罪拋到一邊,把壓住我們的重擔拋下。耶穌會在這方面幫助我們,並給我們能力去做,但是我們必須抵擋魔鬼,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魔鬼就會離開我們(雅各書4:7)。

1.        你覺得你在戰鬥嗎?
2.        你想過放棄嗎?是什麼讓你堅持下去?
3.        神告訴我們要上戰場,但不能打仗,這是怎麼回事呢?

 

 

4. 合法的兒女

希伯來書12:5-11

到目前為止,在這一章中,作者已經談到我們必須被主管教來完成所處的競賽或戰鬥。他舉例說明我們需要做什麼來實現這一管教。現在他從另一個源頭來談,就是父親對孩子的管教。他把地上父親的行為與我們天上的父作比較。

“私生子”這個詞在今天的親子關係中已經很少使用了。在過去,人們認為非婚生的孩子是不合法的,不能與在婚約中受孕的孩子享有同等權利。因此在羅馬時代,寫這封信來描述某人是私生子,即在嚴重侮辱他們。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繼承權,還影響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儘管在那種文化中很多孩子都是私生子,但他們得不到父親們的青睞,遠不如那些婚內生的孩子。今天,私生子的概念已經正常化,許多未婚先孕的孩子都會參加父母的婚禮。

在這封信的背景下,作者正在區分那些真正合法並有權分享神兒子產業的兒女,和其他沒有這樣權利的人。雖然他們可以住在房子裡,但卻從來沒享有過與合法兒女相同的繼承權。根據作者的說法,檢驗兒女合法性的標準即看他們的父親是否足夠關心並管教他們。

別人強加給我們的管教從來都不是令人愉快的,作為兒女,我們傾向於反抗。與孩子在早點起床、打掃房間或學習的好處上講道理是沒有太多效果的。年幼的孩子不會邏輯地思考,只會活在當下,除非他們能看到眼前的好處否則不會考慮後果。同樣的,我們作為基督徒也是為現在而活。除非我們能立即看到好處,否則不會想要被管教。這樣的事在鍛煉中很常見!比如我說服自己需要鍛煉,一開始充滿了熱情,但如果短時間內沒有看到變化,熱情就會減少,不久就會放棄。節食也是如此——儘管我承認我從來都沒有熱情開始節食和運動中任何一個!

如果讓我們自己選,大多數人會選擇過一種自在不受管教的生活,就像我們的孩子會選擇那樣(有一些例外),但因神愛我們,知道我們需要管教,所以祂把管教帶給我們。管教提醒我們,是祂的孩子,也許管教是痛苦的,但有愉快的效果,並使我們在聖潔中成長。它也產生了和平的公義的果實,使我們能夠平靜而自信地面對這個世界。管教的目的在於訓練我們,就像優秀運動員需要通過嚴格的訓練來更好地競爭一樣。我們應該認真地對待神的管教,雖然沒有人享受管教所帶來的痛苦,但要重視管教所帶來的益處,因為這樣你就會知道神愛你,就像理想中的父愛他的兒女一樣。

1. 神怎樣管教你?

2. 你的自律能力如何?

3. 你喜歡被別人管教嗎?

 

 

5. 垂下的手與虛弱的膝蓋
希伯來書 12:12-17

作者可能回到了比賽的隱喻或僅是在總體上增加進一步的鼓勵,他激勵他的讀者舉起雙手,增強膝蓋的力量。「你的」這個詞不是在每個翻譯中都有,希臘與原文中也沒有,但任何情況下,都應該以複數形式去解讀。儘管我們每個人都被鼓勵在我們開始衰落的時候再次讓新的能量爆發,所有的我們身為一個信徒團體,都需要注意我們的弱點。

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我漸漸的覺察到自己的膝蓋很脆弱,我目前正在等待手術來更換我的一個膝蓋,外科醫生經常建議我鍛鍊增強關節和周圍的肌肉。疼痛的膝蓋是非常不穩固的,它會影響你的行動,你站立的方式,走路甚至是坐下的能力。它阻止你做到最好。手垂下可能是因為疲勞,過度勞累或只是一種習慣。有時候我們需要精神上重新調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同俗語說的好「好好審視自己,振作起來,然後繼續下去」。當然如果我們感到疲倦或過度勞累,這就不是一個好建議,但通常它是的。這是作者給他的讀者們的鼓勵:「來吧夥伴們,現在不要放棄,抬起你的腳,繼續前進」。他還告訴他們注意腳踏下的地方,以防踩到洞裡或岩石上。我們需要保持在筆直平坦的路上,那裡的地面是安全的,我們不會絆倒。
更多的建議或指示被添加:奮鬥或努力工作,與每個人和睦相處。保羅說我們應該「可能的話,總要盡你們的所能與人和睦」(羅馬書12:18)。這並不總是可能的,但如果我們能做到,我們就必須做到。不要爭論或尋求衝突。做好犯錯的準備。不要讓不原諒導致關係破裂。不寬恕或怨恨往往會引起痛苦。就像作者說的,痛苦從根開始,但如果不拔掉,它會生長,最終造成麻煩,然後影響很多人。有時候,在最小的問題上意見分歧會導致痛苦;或是某人所做下的傷害是不可原諒,結果依舊是痛苦的。

讀者們被告誡不要談論那些不必要的事情,他們不應該是淫亂的。保羅有理由處理哥林多教會的問題(歌林多前書第五章),這是令人難過的,在這裡這事需要被提及。但近來,有一些知名的基督教領袖在這方面失敗了。這是許多人的弱點,我們都必須警惕存在的風險。以掃被單獨挑出來,雖然沒有關於他淫亂的紀錄,他是不聖潔的。以掃選擇了口慾而非他原本可以得到的祝福。他認為一碗湯比他父親的祝福更有價值,雖然他對自己遭受的損失感到遺憾,但他從來沒有對自己的冒犯表示過悲傷。他渴望得到祝福,但對拿走他祝福的行徑從不後悔。他為他的損失而哭泣,而並非因為他的罪。

以掃是典型的聲稱自己是基督徒,但卻沒有準備過討上帝喜悅的生活的人。福音聖經裡的腓力比書3:19是這樣說的:「他們的上帝就是他們身體的情慾。他們為他們應該感到羞愧的事而驕傲,他們只想到屬於這個世界的事情。」像這樣的人想要成為上帝的孩子所帶來的好處,卻沒有準備好像上帝的孩子那樣的生活。除非改變心意,否則就沒有真正的懺悔,即使流了很多眼淚。  
 
增強膝蓋的力量,舉起你的手臂和保持在筆直的路上,當你走向終點線時,你不會絆倒。

1.  你的精神膝蓋處於甚麼狀態–需要鍛鍊嗎?
2.  你的手臂呢,開始下垂了嗎?
3.  你在照料未來會長成一棵樹的苦味樹根嗎?

 

  1. 了不起的景象
    希伯來書 12:18-24我認為現在最常被濫用和誤解的詞之一是“awesome棒極了”。 尤其是當人們在歌唱敬拜的時候使用這個詞。 在教會裡我聽過太多主講人提到他們的經歷有多awesome。 當這個詞在聖經中被使用時,它的意思來自於詞根awe,代表恐懼或恐怖,當某事物展現“令人敬畏的力量”時,我們可以說該事物很awesome。 這就是希伯來書的作者在談到這座不可觸摸的山時所想到的畫面。
    這裡描述的山是西奈山,上帝在那裡遇見了摩西,並給了他十誡(出埃及記 19:12-25;20:18-21;申命記 18:16)。 當他從山上下來時,他發現以色列人崇拜金牛犢,這大大激怒了上帝,摩西因此害怕上帝會毀滅他們。 這是一座任何人都不能觸及的聖山,連動物都無法靠近。 關於這座山的描述使許多人猜想它是否是一座火山,並試著去證明。 西奈山的真實位置不確定,人們指認出好幾個可能地點。 然而這樣努力找出其特定地點的結果反而扭曲了聖經的記載,否認了聖經上所說的,即西奈山展現出如此令人畏懼的力量和威嚴單單是因為上帝顯現在那。
    人們來到山腳下來接受上帝的律法和祂的應許,但他們不能再往前走了;而今我們被邀請到另一座山上,帶著信心來。我們來到的山就是錫安山,永生神的城,我們的神不亞於摩西的神。的確,祂是同一位真神,但事情有些不同:曾經人們因為害怕而退縮,現在我們被邀請而靠近。德國哲學家魯道夫·奧托(Rudolf Otto)努力尋找一個可以充分描述上帝的詞,他想出了拉丁詞彙 mysterium tremendum et fascinans ,他的意思是上帝一方面可以表現為憤怒或令人敬畏,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現為仁慈可親。祂是奧秘mysterium,上帝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切都完全不同。祂要求我們以靜默回應。但祂也非常可畏tremendum,因為祂擁有壓倒性的力量。最後,上帝是迷人的fascinans,不停地將我們吸引到祂面前因為祂是一個仁慈有恩惠的上帝。
    在這座山上,我們會發現許多天使穿著最精緻的衣服,準備以我們在啟示錄 5:11 中看到的最奢侈的方式慶祝。 所有信了基督的人也將聚集在這裡。 與他們一同出席的是審判官上帝和使這一個慶祝活動有可能發生的耶穌。 耶穌的血被稱為比亞伯的血更好,亞伯是第一個死去的人。 雖然他沒有任何罪行,但他的血不足以償還我們因自己的罪所欠的債。 但是耶穌的寶血做到了。
    這是一幅敬拜的畫面,我們現在可以開始期待,等耶穌再來時能完全體驗到。 然而,真正的敬拜需要敬畏或神聖的恐懼。 不是使我們遠離或害怕的驚恐,而是因為我們因著耶穌的犧牲被召喚到神的面前,我們得以分享祂的聖潔。 正是當我們了解和體驗到這種特權時,我們才能真正說敬拜是awesome!
  1. 當妳唱“我們的上帝是一位了不起的上帝”時,是什麼意思?
  2. 你對敬拜的期望是什麼?
  3. “敬拜”有太隨便的可能嗎?

 

 

7. ,你聽!
希伯來書12:25-29

根據您閱讀的聖經譯本不同,下一段可能會以:“”take heed注意“、” see to it 謹慎“、”make sure確保“、”be careful 小心“、”beware當心“或”pay attention注意“或其他 類似的表達開始。 作者強烈鼓勵他的讀者不僅要聽上帝在說什麼,而且要非常認真地對待它。 這有點類似於你對孩子說“聽我說! “當你有重要的事情要說, 而他們沒有注意的時候。 

回到信開頭的主題,當他說“今天,如果你聽到他的聲音,請聽他說”,作者警告了不聽和回應上帝呼召的後果。 在那個例子中,人們被告知要進入應許之地,但他們拒絕了,整整一代人都死在曠野中。 上帝再次呼召人們通過耶穌為他們開路進入衪的安息,我們不可拒絕衪。 

這裡使用的例子是出埃及記 19:18 從西奈山帶來的震動,“西奈全山冒煙,因為耶和華在火中降於山上。 山的煙氣上騰,如燒窰一般,遍山大大地震動。 “後來衪通過先知哈該承諾衪將再次震動天地(哈該書2:22)。 在那一天,衪將’我必傾覆列國的寶座,除滅列邦的勢力,並傾覆戰車和坐在其上的。 馬必跌倒,騎馬的敗落,各人被弟兄的刀所殺。 “衪將動搖政治結構、皇室寶座、經濟和軍事政權,甚至教會。 什麼都逃不過他的顫抖。 就好像他要把人類所有的努力都倒進一個巨大的篩子裡,然後猛烈地搖晃它,直到所有沒有價值的東西都掉到地上,只有有價值的東西才會留下。 

一些人認為,當我們看到國家衰落、政治體系崩潰、名人教會被醜聞毀掉、經濟和衛生系統失敗,以及那些在近代歷史上一直是福音保護者的國家全面背離上帝時,這種就開始動搖了。 上帝正在尋找一個用心靈和誠實敬拜衪的聖潔子民。 先知以西結看到了聖殿和那裡存在的腐敗。 在他的異像中,他親眼目睹了六名劊子手被召喚走遍全國,將所有不忠於的和參與世界腐敗行為的人處死。 他們要從侍奉上帝的人中的聖所開始(以西結書 8,9)。 使徒彼得寫道,因為時候到了,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彼得前書 4:17)。 

上帝會淨化衪的教會,教會可能需要動搖,直到雜質被去除,也許我們所堅持的大部分會被剝離。 但剩下的是一個不可動搖的國。 神可能需要搖晃你我,除去不配衪的東西,可能會讓人不安,甚至痛苦。 但這只是為了讓我們在榮耀中分享祂恩典的豐富恩典。 所以我們要謹慎,存敬畏的心敬拜衪,知道衪是聖潔的神。 感激地承認我們被賦予在他國中分享的特權。 上帝的火將燒盡一切無價值的東西,以便像精煉黃金一樣精煉祂的子民。 讓我們帶來的敬拜,經得起這煉火之火的考驗! 

1. 忽視神的聲音的結果是什麼? 
2. 審判從神的家開始是什麼意思? 
3. 被火煉成什麼感覺? 

 

 

 

Week 13

1. 結尾的勸勉
希伯來書 13

希伯來書的作者在某些方面已經完成了他寫這封信的目的,最後這一章包含了各種鼓勵的話語以及代禱和祝福。他的鼓勵和警告似乎沒有特定的順序,他先是開始了一個主題,然後似乎偏離了方向,可是總能在得出結論之前又拉回到主題。
在第 10 章中,他挑戰教會去思考該如何激發彼此之間的愛心及善行,他也在該章開始時提醒兄弟們之間要彼此相愛。接著,他就對於“如何能夠實際做到這一點”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第三節:他鼓勵讀者們要彼此款待,第四節:要紀念和照顧因宗教信仰而入獄的人,第十七節:要與有需要的人分享他們所擁有的例如錢財,產業等。
之所以提到這些事情,可能是因為教會忽略了這些方面的責任,並被敦促需要做得更好。在猶太文化中,熱情好客並款待他人是重中之重,猶太虛擬圖書館指出,在猶太教中,款待他人被視為一條誡命,當有人知道陌生人餓了或需要一個地方休息時,這便成為他的法律義務去款待這陌生人。托拉或猶太教教義指出,亞伯拉罕將帳篷的四個側面都打開,以便客人可以輕鬆進入。像許多猶太習俗一樣,當猶太人皈依基督教信仰時,這款待人的習俗仍在繼續,儘管它們不再被認為是律法所要求的,但仍然是良好的操練。
一些信徒因拒絕遵守羅馬律法而被監禁,作者在這裏提醒讀者說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有同樣的經歷。對於這些被囚禁的男人女人,作者鼓勵要關心他們,就如同他們也希望被同樣地關心一樣。保羅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提到,他們應該記住,每個信徒都是一個身體的一部分,當身體的某一部分受苦時,他們也會一同受苦。希伯來書的作者所提醒的也是同樣的事情,即他們都是身體的一部分,他們就應當互相照顧。
當聖殿在耶路撒冷仍然存在時,特別是在節日期間,朝聖者會從各個地方前往那裡朝聖。 據報導,耶路撒冷的居民會向這些遊客免費開放自己的家。從來沒有人對另一個人說過,“耶路撒冷太小,我不能呆在那裡”。在地居民不僅為過路的旅客提供食宿,而且接待旅客還非常熱情和親切。拉比 Shammai 的聲明是,一個人應該“以愉快的面部表情來迎接每個人”(Mishnah Avot1:15)。這種習俗或義務可能如同使徒行傳 2:42 中所記載的第一批基督信徒在家中聚會、擘餅(分餐)、聆聽使徒的教導和彼此分享是有共同的背景的。
這些希伯來信徒可能是因爲離開了猶太教堂和從前的宗教實踐許久,他們不再履行社區義務作為聖殿崇拜的一部分。這封信的作者提醒他們,這件事情不應該是律法義務,而是發自内心表達感謝和敬拜的行為。如果他們彼此相愛,他們自然會繼續履行這些善舉。這種期望對每一代、每一處的基督徒都是一樣。

1. 你們該如何互相熱情好客?
2. 我們所奉獻的時間,金錢,或參加教會等事是因為義務,還是發自内心呢?
3. 如果遵循與猶太人社區相似的習俗(熱情好客),教會會是什麼樣子?

 

 

2. 性與金錢

希伯來書 13:4-6

有兩個問題可以成為極大的祝福,但也是最大的挑戰,這是這封信的下一個重點。作者對它們的處理非常簡短,並沒有詳説他的簡評,我們將效仿他的例子,不試圖對所有聖經的這類教導進行全面的解釋。就像他談到的其他問題一樣,他這樣做肯定是有原因的。當時的文化影響了教會,就像我們這個時代面對的挑戰一樣,文化是不符合我們世界觀的,他們也是如此。

作者首先談到了婚姻這個話題,他分兩部分來論述。他首先談到婚姻制度,然後談到婚姻結合中忠誠的必要性。教會開始教導,婚姻是為那些無法抑制性慾的人而設的,真正屬靈的人會保持單身。這似乎得到了保羅一些書信的支持,例如哥林多前書第7章。在教會歷史中,那些真正想事奉神的人是鼓勵單身的(就像在修道院中所做的那樣)。作者是指示希伯來人他的聽眾,承認婚姻對所有人來說都是體面的,儘管不是強制性的。婚姻作為男人和女人的結合是神的旨意,並得到了耶穌和使徒保羅的支持(創世記 2:24,馬太福音 19:5,以弗所書 5:31)。已婚的人不比單身的少,單身的人也不比已婚的少。

他接著談到婚床,顯然他在談論性關係。神希望男人和女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僅限於婚姻的聯合,但從最早的時候起,這種期望就遭到違背。聖經中經常提到性忠誠的必要性,並被載入十誡。可悲的是,它是當時許多聖經領袖和現在基督教領袖失敗的原因。我們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性被視為一種娛樂活動,可以隨時隨地與我們選擇的任何人一起享受。這毫無意義,它本應該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合二為一完善的神秘結合。

羅馬和希臘文化對性的態度非常寬鬆,賣淫是平常的,濫交是可以預料的。早期的文化都是如此,所有這些文化都滲透到了希伯來人當中。教會被呼籲應有更高的標準。回到神的旨意中,將一男一女的結合視為一種敬拜祂的行為,從而尊崇祂。

作者繼續談到許多人面對的另一個大誘惑之一。愛錢。路加福音的主要主題之一是對待錢財的態度。在他寫作的早期,他說:“不要以強暴待人,也不要訛詐人,自己有錢糧就當知足。” (路3:14)。他强調滿足,因此避免不誠實和訛詐的誘惑。保羅寫信給提摩太: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 6:10)。還有許多其他的經文和比喻警告不要信靠錢財,或將財寶積攢在地上而不是天上。這封書信的作者暗示信靠或追求財富是不信靠神的表現。有許多人因為追求財富及其帶來的一切而放棄了敬拜和事奉神的熱情。更好的車或更大的房子,名牌服裝和海外度假都需要錢,而且往往追求這些東西會導致忽視敬拜神和與信徒的團契。

1. 你認為婚姻是不可分割的聯合是什麼意思?

2. 敬虔的婚姻如何榮耀神並使世人知罪?

3. 想要賺更多錢,有多容易被誘惑?

 

 

3.這不只是關於錢
希伯來書12:5-6

我們中有多少人能說我們真正滿足於我們所擁有的?使徒保羅寫道:「我學會了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知足(腓立比書4:11) 。」 他說的是當我們或餓或飽,或富足或缺乏,或被人稱贊或被人棄絕。在每一種情況下,他都學會了滿足的秘訣。這個秘密是什麼?「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13節)。
 
這是一首偉大的詩,但常被斷章取義。它可以用來暗示我們只要用心就能成功,因為上帝會使我們強大。雖然有些經文確實告訴我們成功的方式(例如約書亞書1:7),但這一節說的是在困難的環境中學會滿足。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滿足的時代,擁有太多永遠不夠。有些行業致力於製造不滿情緒,廣告的繁榮在於人們相信他們總能擁有更新或更好的東西。無論是最新的智能手機,還是時尚潮流,一輛新車,或是更好地段的大房子,總有新的向往的東西。你的學位可能不如別人的好,你的體型可能不如海灘上或健身房的其他人,你的花園可能不如別人色彩斑斕。無論你覺得你必須擁有什麼,總會有人試著去賣給你,只要多花幾塊錢,你就可以擁有比現在更好的東西。教堂也逃不掉,路邊的那家可能有更好的音響系統,或者座位更舒服,可能有更多的人參加,或者有更好的節目,甚至有更好的咖啡!
 
約翰·衛斯理曾經說過:「基督徒應該捐出所有的東西,除了簡單的生活必需品,也就是普通的、健康的、食物、幹凈的衣服和足夠做事情的東西。」一個人應該公平而誠實地賺他能賺的錢。但是所有的收入都應該在一個人滿足了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之後才給窮人。」這種描述並不適合21世紀西方世界的大多數基督徒,事實上,基督徒的動機在所有實際目的上都與非信仰團體的動機相同。我最近和一位來自孟加拉國的牧師交談,他現在在澳大利亞生活和侍奉。他告訴我,令他苦惱的一件事是,來自孟加拉國的信徒曾經對屬靈問題非常熱衷,但移民到澳大利亞後,他們現在對掙更多的錢和過奢侈的生活更感興趣,他們的信仰變得脆弱。我在肯尼亞也經歷過同樣的事情,那些一無所有的人渴望在家庭中更多地了解上帝,但當他們開始體驗財富帶來的好處時,他們的熱情開始消失。
 
耶穌寫信給老底嘉的教會說:「你們說,我是富足的,已經發了財,一無所缺,卻不知道你們是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他說這些人不溫不火,讓他惡心!這個教會,就是老底嘉那些相信耶穌的人,他們對世界的財富和名譽更感興趣,而不是對他們崇拜上帝和服務人民的熱情。這很可能是對21世紀西方教會及其信徒的諷刺。希伯來書的作者警告他們,要使自己的生活遠離對金錢的愛,要學習知足的秘訣,要完全依靠神作為他們的幫助和拯救者。
 
1.       耶穌說,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哪裏(馬太福音6:21),你的財寶在哪裏?
2.       你對現狀滿足嗎?
3.       你對約翰·韋斯利的話怎麼看?

 

 

4. 記住你的領袖
 
希伯來書十三7-17

 
現在,作者給讀者和他們的領袖都帶來了挑戰。作者頭腦裡的可能不是現在的領袖,而是從前那些引導讀者的人。這些領袖曾傳講神之道,他們可能是使徒或耶穌的其他門徒,甚至是教會中繼續宣揚神話語的一些人。
 
對希伯來人來說,所面臨的挑戰是要想念他們的領袖,然後效法他們的生活方式。一個人的生活可以證明他所傳達出的資訊的真實性。如果言行不一致,那麼就有理由懷疑。作者之前已經列舉了那些信心的偉人,但現在是指新約教會的領袖。例如弟兄有保羅、彼得、提摩太、提多、雅各,姐妹有呂底亞、腓比、猶尼亞、百基拉,要效法他們的教導和生活方式。
 
那些把神的道傳給你的領袖是誰?你能效法他們的信心嗎?信心偉人的傳記很有價值;我們可以從Hudson Taylor, Gladys Aylward, George Mueller, Susannah Wesley, Amy Carmichael和C.T.Studd以及其他許多人身上學到很多。他們的行為模式使他們的生活富有成效,我們可以很好地效仿他們。
 
對於領袖或渴望成為領袖的人來說,挑戰就是你應該期望人們效法你的生活方式!你可以期望追隨者像你一樣做事,以你為榜樣。一個好的領袖也會效仿別人身上的好行為。在稍稍偏題之後,作者在第17節回到了這個主題,對領袖和他們的追隨者都提出了挑戰。
 
領導力是一個聖經概念。神在教會中任命領袖,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看守所帶領的人的靈魂。就像牧羊人慈愛地照顧羊群一樣,同時也需要權威。在西方世界,順從的觀念不受歡迎,也使人不舒服。人們經常會問:“你有什麼權利告訴我該做什麼?”在教會裡也是如此,我們會抵制或反抗對個人自由所施加的權威或限制。遺憾的是,有證據表明某些教會濫用權威,造成了負面的後果,但權威的原則應該是合乎聖經教導的,不應該因為一些領袖的失敗而被拒絕,因為他們的行為是不虔誠的。
 
領袖們最後要在上帝面前交帳,說明他們是如何照管上帝的羊群,這是一個令人生畏的責任。超出了任何人的能力,除非聖靈賦予他們能力。雅各寫道:“弟兄們,不要多人作師傅,因為曉得我們要受更重的判斷。”(雅各書3:1)。任何一個被上帝任命為領袖的人都不應該通過自己的天賦或能力來承擔這個重擔。這完全是因為上帝揀選了他們,並使他們能夠完成這項任務。領袖沒有功勞,所有的功勞都要歸於神,正如保羅所寫:“功用也有分別,神卻是一位,在眾人裡面運行一切的事。”(哥林多前書12:6)。前段時間我和一位美國遊客聊天,他說澳大利亞人不太喜歡領袖。我回答說我們有,我們只是不想遵循任何規則。有一個領袖承擔責任固然好,但要想高效,那些被領導的人必須願意服從領導!
 
1. 你還記得那些引導你走到今天的人嗎?
 
2. 你能從他們的信仰和生活模式中學到什麼?
 
3. 你對順服教會領袖有什麼看法?

 

 

5. 不樣被引離開
希伯來書 13:8-14

在鼓勵讀者們記住他們的領袖之後,作者現在提醒他們,他們有一個可以信賴的領袖,他是永遠不會改變,永遠忠實和始終如一。耶穌基督昨天,今天和永遠都是一樣的,他是唯一不變的。做為一個試圖理解這世界並尋找自己適合哪裡的年輕人,我經常被這些話所挑戰:「我們所需要的只是一些可以相信的東西,一些可以依賴而不改變的東西。」這些詞句不是出自宗教歌曲,而是一首抓住了當時情緒的歌曲。非常感恩我在耶穌身上找到了這個需要的答案。
想要新鮮刺激是一種常見的經歷,這也可以反映在精神狀態上。需多人在尋找已知或未知的神秘又或者在不需要任何東西的地方找隱藏的含義。這位使徒的作者警告他的讀者們不要被引離開正確的路,而是堅持他們所被教導的。他特別的談到他們不再使用的神殿的習俗或是大禮拜堂敬拜。他使用不同尋常的表達,這些表達來自讀者的經驗,而我們這些沒有共同信仰的人對這些表達並不孰悉。祭司的習俗是吃一部分獻祭的動物,但還有其他部分是被禁止的。那些部分則在大禮拜堂外被焚燒。血帶至聖所,用來為人們贖罪。這裡隱喻是指耶穌,他的血潔淨了我們的罪。他在城門外被釘上十字架,這座城市的廟宇和宗教制度被證明是不完善的。耶穌不得不把這些拋在腦後,接受宗教領袖的批評和訓斥。他們的希望是有形的廟宇和城市,那都會被摧毀,但我們的希望是在更好的東西。一個永恆的城市還沒有到來,如果我們想得到許可進入,我們必須要留下那短暫的,不完美的宗教制度,向外走朝著耶穌那裡走去。
在我們的世界上有許多奇怪的信仰,那些宗教提出了非主流的道路通向上帝,通常是提倡以及堅持飲食甚至是鍛鍊方面的紀律。也許也要求具有神秘主義的經歷或複雜的宗教制度。耶穌沒有那些要求,食物既不會讓你得到,也不會否定你進入他的王國,冥想也許是有價值的,除非冥想的焦點是上帝,否則它不會帶來精神上的益處。在聖經中尋找複雜或隱藏的含義也是無益的,會對人們的信仰造成危險和困擾。作者警告讀者們要遠離這些事情,聽從你知道並相信的領袖的話。他們的生活實踐了他們所教導的,你會舒適的以他們當榜樣去模仿
 。
 
在一個充斥著來自各種來源的信息世界裡,很難知道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Youtube或是類似的網站,播客和網際網路提供任何你能想到的話題的『專家』,但不是所有的都是贏利的,也不會去建立信徒的信仰。
 保羅寫給提摩太說道:「因為時候快要到了,人必容不下純正的道理,反而耳朵發癢,隨著自己的私慾,增添許多教師,而且轉離不聽真理,反到趨向無稽之談。」(提摩太後書4:3,4)。那樣的日子已經到來,與致力健全教學而不是關注潮流或流行的領袖交往,或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保羅堅持說:「猶太人要求神跡,希臘人尋找智慧,我們卻傳揚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看來是絆腳石,在外族人看來是愚笨的」(歌林多前書1:22,23)如果耶穌不是所教導你內心的核心,是時候去找其他的老師了!

1.  你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情是什麼?
2.  你有沒有曾經覺得你的信仰中應該有些額外的東西,也許一點點心靈上的或是神秘的?
3.  你如何判斷你所聽到的教導是健全的?

 

 

6. 两种
希伯来 13:15,16

每个信徒都被呼召过一种感恩和感恩的生活。在这段经文中,我们被告知要不断地献上赞美,这不是只有在星期日做的事,而是一种不断表现出来的态度。
从文本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牺牲是我们以言语表达的东西,也可能是透过歌唱,但它也必须在我们的对话和我们使用的词语中。事情顺利的时候,我们聚在一起唱赞美诗歌,赞美神是比较容易的,但这不是真正的牺牲,不是吗?在 撒母耳记下 24:24 中,大卫王说:“我不肯用白得之物作燔祭献给耶和华——我的神。”(CEV)。他说的是她的燔祭,但原则是一样的。祭物需要付出一些代价。当我们一起唱歌,或者当我们为我们得到的好处而赞美祂时,我们付出了什么代价。当我们的生活分崩离析时,当我们面临困难或诱惑时,我们是否渴望赞美祂。正是在这些时候,我们的赞美让我们付出了代价,它变成了一种牺牲。我们必须放弃对自我的依赖,放弃我们平时的情绪反应,真诚地赞美上帝,因为祂是神和祂所做的。
 
在诗篇 50:23 亚萨中,大卫的合唱团团长写道:“以感恩为祭献的就是荣耀我”。耶稣后来说:“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心里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这话是指着信他的人要受圣灵说的,因为那时还没有赐下圣灵,因为耶稣还没有得着荣耀。”(约翰福音 7:38,39)。很明显,圣灵的活动和同在与耶稣的荣耀之间存在联系,正如我们所见,当我们献上赞美祭时,耶稣就得到了荣耀。我们读过诸如以弗所书 5:18 的经文,如果我们被指示要被圣灵充满(或被圣灵控制),或者以弗所书 4:30 告诉我们不要让圣灵担忧,而帖撒罗尼迦前书 5:19 则警告我们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所有这些段落都与我们使用声音的方式有关,无论是赞美还是否定。根据保罗的说法,被圣灵充满的证据是,‘用诗篇、赞美诗和属灵的歌曲彼此交谈,用你的心向主歌唱和作曲,常常以一切的名义感谢父神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出于对基督的敬畏,彼此顺服。”(以弗所书 5:19-21)。因此,由圣灵掌管的生命的因果关系是以赞美为祭的特征,这是我们嘴唇所结的果子。
这段经文提到的第二个牺牲是行善并分享你所拥有的。再一次,这并不是要求我们提供一些我们不需要的东西,提供我们没有其他用途的时间或资源。这是给予我们付出代价的东西。是时候我们宁愿使用看电视或去度假,或者多睡一个小时,我们有另一个计划的资源或我们为那个假期预留的钱,或者新家具或麦当劳的餐点(或更健康的选择!)。当我们分享或奉献某些东西时,上帝会很高兴,“提供”我们不需要的东西就像在用餐结束或有人提供服务时给小费一样。
感恩的生活以牺牲为标志。 当我们宁愿抱怨时赞美,把我们喜欢花在自己身上的东西给别人,当我们累了想睡觉时早起帮助邻居。这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种持续的练习。 我们的榜样是耶稣,我们正是通过这些赞美行为来荣耀他。

1. 你会说你有“感恩的态度”吗?
2. 你愿意被圣灵充满吗?
3. 当我们所要的和需要的被满足时,我们是否是将剩余的东西献给上帝,或者牺牲一些东西来荣耀祂?

 

 

7. 為我們禱告
希伯來書1318-25
 
當這封信接近尾聲時,作者要求大家祈禱,然後獻上他自己的祈禱。 他的最後段落包括問候和呼籲,如果他寫的東西看似是批評,其實沒有要冒犯。
 
要求祈禱是基於作者確信他寫作的動機是正確的,而不是因為他個人習慣的議程。 有時,當我們聽到對我們的行為甚至我們的信仰有負 面影響的回饋時,我們可能會將其視為一種人身攻擊,作者希望他的所說的話 不會被同樣地看待。 他唯一擔心的是這些希伯來基督徒在信仰上成長,不會被誘惑回到過去的罪中。 只要他們確信,就會有更好的應許擺在他們面前。 雖然舊約及在聖殿崇拜是好的,但他們現在因信基督而得到的是更好的,雖然最好的還 在後面。 他們必須做到這一點,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作者還有另一個理由請求要祈禱,就是他想回到會眾中。 沒有人知道這封信是誰寫的,雖然有人猜測是保羅、路加、亞波羅,甚至是 普里西拉。 不知道是誰寫的,就意味著我們不知道作者的處境,也不知道他們是像保羅一樣在某處監獄裡,還是被關押在另一個城市。 但無論他在哪裡,他都想回到會眾身邊,親自分享他所寫的東西。
 
他現在繼續以祝福的形式為這些信徒祈禱。 當他向上帝祈禱時,他強調了關於耶穌的三件事。 從死裡復活,不僅證明了衪的神性,而且戰勝了罪的權勢。 衪就是羊的牧羊人,牧羊人是一個執行監督、保護、領導、鼓勵、管教、看守、引導和餵養的人,這個詞在以弗所書第 4 章( 11節)中被翻譯為牧師。 耶穌不只是好牧羊人,衪更是是偉大的牧羊人。 第三,是衪的血印證了永恆的盟約。 我們的救恩是基於永恆的應許。 這不是一種暫時的犧牲或需要重複的。 而是永恆的,只需提供一次就永遠。 這祈禱是要希伯來信徒,以及你和我作好一切必要的裝備來執行衪的旨意。 我們所交托的,就是要行衪所喜悅的事,使衪得榮耀。
 
當作者要結束書信時,他再次要求他的聽眾對他要有耐心和寬容。 他認為,因為他被迫寫得簡短,所以他要在很短的篇幅中涵蓋了很多內容,因此可能顯得他有點突兀。 然後他讓讀者知道提摩太是保羅的同伴,很可能是這位作家已經出獄,他希望和他一起來拜訪。 他又向諸位和聖徒問候問安。 這是所有相信耶穌並因此被分別為衪的子民的人。 他並不是指特別聖潔或屬靈的人,這些人在某種程度上與其他信徒不同,因為這個詞有時會被使用。
 
這封信是對希伯來信徒作呼籲的,他們中的一些人正在為自己的信仰而掙扎,並受到誘惑回到猶太教。 這信是一種鼓勵,讓他們堅持所面臨的考驗,並專注於上帝給他們更好的應許。 他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儘管是暫時的和不完美的。 他們現在因恩典而得著自由,這恩典比先前更好,也使他們得著永遠的救恩。 但神的應許比先前更好,並且等候著每一個信徒。
 
1. 當你的行為受到挑戰時,你會如何反應?
2. 如果你請教會為你禱告,你會要他們幫你祈什麼?
3. 如果要你為教會禱告,你是會祈什麼?